安全高效矿井建设的“红柳林模式”
2022-03-05吴升林
文/吴升林
(作者单位: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邵冰锋)
近年来,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确立“931”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以“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创新、精细、人本、共享、廉洁”九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创建“智能协同、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绿色立体生态”三个示范矿井,奋力打造“行业第一、世界一流”现代煤炭企业。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红柳林公司坚持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积极引进先进装备,应用一流技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矿井更加安全、更加高效,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建立安全高效集约化生产管理模式,向管理要效益
红柳林公司为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按照“精确、细致、扎实、高效”的要求,通过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强化措施落实,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符合实际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全覆盖、真落实、见实效。
一是开展机构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按照扁平化管理的原则,压减层级,成立“五中心、十部门”,在中心下设安全、生产、通风、机电、调度、地测、防治水等业务部门,特别是突出了安全生产、智能技术管理。围绕矿井生产接续、灾害治理和长远发展,优化连掘队伍,成立三支掘锚队,组建了探放水队、选运队,调整业务职责,理顺体制,推动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二是夯实安全责任,实现长治久安。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严、细、实”为要求,在责任落实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完善《部门、中心、区队职责汇编》《岗位说明书》等制度体系,做到了部门职责明确、个人职责清晰。以零隐患、零“三违”、零轻伤的“三零”目标为主线,严守安全管理红线,制定120条“双危”辨识标准,将其作为企业内部安全红线管理标准。不断在“三基”上下功夫,加强责任落实、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素质提升,实施安全对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推行“90123”模式安全检查、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徒步走动检查、区队安全自主管理、“三违”人员抓“三违”等举措,形成了强大的安全震慑,实现了“安全事故死亡零人,百万吨煤死亡率为零”的目标。截至2021年10月底,红柳林公司持续安全生产达到4246天。
三是优化生产组织,实现高产高效。调整优化生产部署,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科学组织原煤生产,提升矿井产能,不断突破单产、日产、月产、年产新纪录,创造了一个掘进队月进尺1740米的连采双巷掘进新纪录。推进岗位合并,综采队三岗合一,机电队多岗合一,取消矿灯房四点班和零点班,进一步释放了人力资源潜力。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照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聘请专家、组织全员进行系统学习,重新梳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按要素、依专业、照条文逐条进行排查,邀请专家对标准化工作进行模拟检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做到了内在达标、动态达标、提档升级。
二、建立智能协同智慧化现代矿井,向先进装备要效率
红柳林公司采掘运输等设备全部选用国内外先进一流装备,采掘及辅助生产机械化程度达到了100%。2020年以来,牵手华为煤矿军团,围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ICT技术与煤矿深度融合,先后完成智能地质保障系统、智慧园区与经营管理系统等13大项24个系统的项目设计和评审,多个系统已经上线运行。红柳林公司被列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
一是开展信息基础建设工程。以通信网络、数据中心、智能地质保障建设为切入点,目前已实现了综采工作面5G网络全覆盖,为井下作业环境实时高清视频回传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保障。开展办公网络升级改造工程,以大容量接口万兆交换机替换千兆(百兆)交换设备,同时更换老旧国外品牌设备,为办公网络提供了安全、稳定和高效的网络环境,进一步加快了智慧园区建设的脚步。建立矿井“一张图”协同管理系统,实现了煤矿生产过程地质信息的高效管理。
远程监控生产现场
二是开展智能化采、掘、运输系统建设工程。先后建成厚煤层、中厚煤层等12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保持自动化率达97%以上并常态化运行,真正达到了“少人则安,减人增效”的效果。智能掘进系统融合掘进装备、地质巷道空间、设备工况监测、环境感知等多源信息,与太原煤科院合作,开发基于5G高速无线网络通信的智能化连采机,实现了地面集控中心远程控制;与山特维克公司合作,采用E-BOX技术,实现了锚杆钻机的自动定位、自动钻锚和自动检测等功能,同时开展主运输集中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实现了整个主运输系统顺煤流一键启动、远程集控等功能,实现了整个主运输系统智能调速、智能联动、节能降耗、减员提效的目标。开展智能辅助运输系统建设,实现了车辆智能调配、数据共享、语音提醒、视频对讲、运行数据上传、物流追踪闭环、“一台一档”等功能,并与智能仓储、内部大市场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构建成一套智能、协同、经济、实用的智能辅助运输系统。
三是开展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建设工程。以建设智能供配电、智能供排水、智能通风、智能压风、智能洗选、智慧园区为切入点,为智慧矿山赋能增效。比如,2021年9月,红柳林公司AI智能无人装车“机器人”上岗,这是国内首套基于仓下狭窄空间开发的全过程无人化高效汽车装车系统,具备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能力,实现了运销信息对接、车辆规格检测及定位、料堆形态检测、闸板开度控制、智能装车指挥系统等功能,确保了装车任务的高效流转。
三、建立智慧管理“最强大脑”,向一流技术要效能
地面和井下、有线和无线,融合“一张网”;云化资源池,按需使用,弹性伸缩“一朵云”;煤矿大数据分阶段逐步实现从数聚、数质到数智的转变;融合指挥调度实现基于位置服务的可视化指挥,以及跨平台的融合通信调度……红柳林公司以围绕“可视、可管、可控”的总体思路,进行智慧园区建设,对原本孤立的人、事、物等进行整合分析处理,统一接入、汇聚、建模,将所有垂直子系统集成在一个运营管理平台上,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展示、集成联动和统一服务的全融合体系。
一是建立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构建融合自动化系统、安全监测监控、人员车辆定位系统、音视频通信、经营管理、智慧园区等55个应用子系统的统一门户管理和APP应用集成,各系统集成于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了数据交互融合。智能作业管理系统以5G网络和人员定位为基础,利用智慧指挥屏和执法仪为载体,实现综采、连掘、机电、运输、通防区、选运队等生产队的作业管理和人员评价在线化和检修、生产、巡检等场景作业数字化,实现了井下像井上一样透明、管理者一键直达现场,打通了线下作业流程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深入开展全员“双创”工作。优化创新管理,搭建全员创客平台,组建创新团队,充分利用大师工作室,让每名员工都能够围绕自己的岗位、所操作的设备或使用的工具进行细节改进、不断创新。2020年鉴定通过创新项目214项,创造经济价值5000万元以上;荣获陕北矿业公司2017—2019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员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五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0项,累计达到174项。积极推广自移设备列车、变频自动张紧、无基础胶带机,以及掏槽机、清仓机、胶带机自动喷雾装置和拐弯皮带装置等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
三是积极提升生产技术水平。“110工法”在44203综采工作面试验,成功留巷310米,为后续工作面实施该工法积累了经验。进行煤巷连采、掘锚一体、岩巷大功率综掘机的装备升级,使掘进效率大幅提升;通过优化巷道支护,改综掘为连掘、掘锚,掘进单进水平大幅提升。改造主运输系统,通过斜分煤闸门系统技术方案,实现单独卸料、旁路运输系统单独卸料等多种卸料方式,有力解决了主运输皮带输送系统运力不足的瓶颈问题。
四、建立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向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效用
红柳林公司按照一流红柳林建设要求,高标准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选好用好管好人才,锻造出一批一流红柳林建设的“先锋队”,用一流的装备和一流的人才,打造效益、质量、管理、创新、文化的标杆和示范,支撑一流红柳林建设。
一是改革人才任用机制。开展岗位公开竞聘,2020年51名员工通过岗位公开竞聘成功竞聘上岗,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优化岗位职级体系,畅通了各类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一大批年轻干部有了新岗位。完善《全员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以价值、贡献为导向,比重持续向关键、一线、技术等岗位倾斜。深入推进“三包制”,2020年累计减少岗位人员40人,节约人工费108.69万元。通过各种措施、渠道,全年岗位人均收入增幅31.21%。
二是丰富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一流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路径和方法,弘扬工匠精神,充分挖潜和培养技能人才。通过开展“百十一”青年英才开发培训营,从公司“85后”至“95前”之间的青年人中选拔100余人,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脱产培训,在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分营中把红柳林青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管理行家”和“技术能手”。
三是强化员工素养提升。针对员工岗位工种,进一步完善《员工岗位应知应会手册》,以此作为员工学习和提升个人素质的培训资料。强化“师带徒”“双向培训”等活动,邀请公司劳动模范、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对徒弟进行专项培训。积极与外界大专院校、培训机构、设备厂家建立联系,邀请行业教授、行业专家、设备厂家技术人员来企业开展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培训。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现身说法等活动,让员工比技术、比技能、比本领,让员工学绝活、练绝技、亮绝招,打造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员工队伍。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红柳林公司将以“三个示范”为抓手,向管理要效益,依托先进的理念、做法和装备技术,以及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来实现安全高效发展,坚定“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信心,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瞄准一流企业创建目标,锚定打造“行业第一、世界一流”现代煤炭企业的愿景目标,全力打造中国煤矿绿色智慧高质量发展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