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内部诱导信息重要度评价及布局方法研究
2022-03-04王卫军籍丹萍
王卫军,籍丹萍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综合规划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4)
停车场内部诱导信息布局方式是影响其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诱导信息布局是实现对车辆和行人高效诱导的有效手段。目前,中国停车场内部诱导标志及诱导信息的布局和设置还无统一标准,诱导信息布局混乱无序,不能对驾驶员起到高效的指引作用。国内外对停车场诱导信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停车场外部诱导标志的区域布局和诱导标志本身设置属性两方面,对停车场内部诱导信息布局方法的研究较欠缺。该文借鉴视线跟踪理论,通过SMI眼动仪采集驾驶员在停车场内部的视觉特征数据,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综合评价结果,对停车场内部诱导信息布局方法进行研究。
1 驾驶员视认性试验数据分析
1.1 眼动仪试验
选取3座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停车场,分别为公共停车场、商业配套停车场和小区配建停车场。通过实车试验,运用SMI眼动仪对驾驶员在停车过程中对诱导信息的视认数据进行检测(见图1),包括驾驶员对不同诱导信息的注视频次和注视时间,为诱导信息布局方法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图1 眼动仪试验
1.2 数据分析
1.2.1 不同诱导信息的注视行为特性分析
对眼动仪采集的视频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驾驶员对停车场出口信息、剩余车位信息、电梯口信息、商业信息、停车缴费信息及其他相关设施(洗手间、安全出口等)信息的视认频次和注视时间。
1.2.1.1注视频次
分析驾驶员对停车场内部不同诱导信息的注视频次,包括注视总频次和平均注视频次。
注视总频次是指驾驶员在完成一次停车行为过程中对不同诱导信息的总注视次数。如图2所示,整个停车过程中驾驶员对停车场出口信息的注视次数最多,超过一半的驾驶员对出口信息的注视总频次为50~75次,明显高于其他信息;驾驶员在停车过程中对电梯口、商业等信息的注视总频次较低。
图2 驾驶员对不同诱导信息的注视总频次
平均注视频次是指驾驶员完成一次停车行为过程中对不同诱导信息的平均注视次数(诱导信息的总注视频次与数量的比值),反映驾驶员在停车过程中对该诱导信息的注视强度。如图3所示,驾驶员停车过程中对剩余车位信息的平均关注频次最高,甚至超过对停车场出口信息的平均注视频次。
图3 驾驶员对不同诱导信息的平均注视频次
为进一步分析驾驶员对停车场内部不同诱导信息在注视总频次和平均注视频次上的差异,运用SPSS软件中多样本非参数检验模块对试验数据进行Nemenyi检验,检验结果p值<0.01时,说明检验双方的差异性较明显。结果表明:驾驶员对诱导信息注视总频次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平均注视频次之间的差异性较小。驾驶员的注视总频次更适合作为诱导信息重要度评价指标。
1.2.1.2注视时间
驾驶员对停车场内部不同诱导信息的注视时间包括单次注视行为的平均持续时间、总注视时间和平均注视时间。
单次注视行为的平均持续时间是指驾驶员每次注视行为的时间之和与总注视次数的比值。如图4所示,驾驶员对不同诱导信息单次注视行为的持续时间没有明显差异,都为0.15~0.25 s(取决于个人生理特征)。
图4 驾驶员单次注视行为的平均持续时间
平均注视时间是指驾驶员停车过程中对不同诱导信息注视时长(多次注视行为时间之和)的平均值。如图5所示,驾驶员对车位信息的平均注视时间最长,甚至超过1.5 s,与驾驶员的注视频次特征相吻合。
图5 驾驶员对不同诱导信息的平均注视时间
总注视时间是指驾驶员完成一次停车行为过程中对诱导信息注视时间的总和。如图6所示,驾驶员对停车场出口信息的注视时间长于其他诱导信息,为8~12 s;其次是剩余车位信息,总注视时间为5~8 s。
图6 驾驶员对不同诱导信息的总注视时间
同理,利用SPSS软件对驾驶员的平均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进行Nemenyi检验。结果显示:驾驶员对不同诱导信息总注视时间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平均注视时间的差异性较小。总注视时间更适合作为诱导信息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1.2.2 驾驶员注视点分布研究
1.2.2.1驾驶员注视点在各视域的分布
为研究不同行驶状态下驾驶员注视点的分布,分别对车辆在直行、右转、左转时驾驶员的注视点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和统计,结果见图7~9。
由图7~9可知:从区域分布来看,直行时,驾驶员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正前方区域和行车道上方区域;右转时,驾驶员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行车道上方区域和右侧区域;左转时,驾驶员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行车道上方区域和左侧区域。从注视点的离散程度来看,直行时,驾驶员注视点较集中;左转或右转时,因驾驶员需选择和判断,注视点的离散度较高。
图7 直行状态下驾驶员注视点分布情况
图8 右转状态下驾驶员注视点分布情况
图9 左转状态下驾驶员注视点分布情况
1.2.2.2驾驶员注视点在各视域的驻留时间
除空间分布上的不同,驾驶员注视点在各视觉区域的注视时间也有差异。总注视时间越长,说明驾驶员对该区域的关注强度越高,该区域所设置的停车诱导信息更易被驾驶员识别。
如表1所示,驾驶员注视点在行车道上方区域的总注视时间最长,占比达38%;其次为两侧区域。因此,设置在诱导灯箱、两侧墙面和柱面上的诱导信息更易被驾驶员注意。
表1 不同视觉区域驾驶员的总注视时间 ms
2 停车场内部诱导信息重要度评价
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诱导信息的属性决定其重要程度,从被关注度和影响后果两个维度来衡量。
被关注度利用注视频次和注视时间来评价。根据前文的试验数据和Nemenyi秩和检验结果,选择注视总频次和总注视时间作为被关注度评价指标。
影响后果采用错过该诱导信息车辆的巡游时间和该诱导信息对驾驶员的心理影响指数来评价,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根据对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245位驾驶员的停车调查,驾驶员因找不到车位信息导致巡游的时间最长,达5.5 min;其次为商业信息、缴费信息等。诱导信息对驾驶员心理的影响指数调查发现,出口信息对驾驶员心理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车位信息和商业信息(见表2、表3)。
表2 驾驶员在停车场内部巡游时间问卷调查结果
表3 诱导信息对驾驶员心理影响指数
2.2 基于因子分析的诱导信息重要度评价
4个评价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联。针对这种特征,选择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
(1)
式中:aij为变量Xi在因子Fj上的荷载;F1,F2,…,Fm为初始变量的公共因子;εi为变量Xi的特殊因子,特殊因子和公共因子不相关;m 以总注视时间、注视总频次、巡游时间和心理影响指数作为初始变量。共提取2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7.07%,这2个公共因子能基本反映诱导信息的重要度。根据得分高低,将诱导信息分为A、B、C 3个等级,A级表示很重要,B级表示比较重要,C表示一般重要。不同诱导信息的综合得分及重要度等级划分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诱导信息的综合评价得分及重要度等级划分 根据前文对驾驶员视认特性的分析和诱导信息重要度评价结果,停车场内部驾驶员对视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注视频次和视觉注视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诱导信息的重要度不尽相同。将重要度更高的诱导信息布设在驾驶员注视频次高、视觉注视时间长的区域,可提升驾驶员对重要诱导信息的视认效果,减少车辆的无效绕行,提升停车体验。 停车场内部能设置诱导信息的地方主要有诱导灯箱、柱面、墙面和地面,不同诱导信息的优化布局见表5。 表5 停车场内部停车诱导信息的优化布局 利用SMI眼动仪对停车场内部驾驶员的注视行为和注视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SPSS软件对注视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驾驶员对不同诱导信息的总注视频次和总注视时长差异较大。从被关注度和影响后果2个维度建立诱导信息重要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停车场内部不同诱导信息的重要度进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诱导信息优化布局方法。研究成果可有效提高驾驶员对关键诱导信息的辨识能力,但在提升诱导信息设置的连续性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3 停车场内部诱导信息优化布局方法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