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法联合针刀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临床观察
2022-03-04杨家庄常建军陈玉波赵晓宾陈先芝董晓宁朱发先
杨家庄,常建军,张 娜,陈玉波,赵晓宾,陈先芝,董晓宁,朱发先
(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推拿科,云南 玉溪 653100)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临床常见病,主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椎管各经线缩短,对神经根、硬膜囊与脊髓造成压迫,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在休息或者安静状态下无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出现下肢无力、麻木与疼痛症状,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后才可继续行走[1]。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发生多与医源性原因、退行性变、创伤及椎管发育性狭窄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长期腰骶部痛、双下肢麻木、腿痛及双下肢渐进性无力等症状,其发病率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占椎管内疾病的第2位[2]。其发生主要由于长期劳损、外邪侵袭导致的筋骨失荣、肝肾亏虚、邪阻经络及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及滋肝补肾为主[3]。本研究用中医手法联合针刀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0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40~81岁,平均(60.52±6.53)岁。对照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41~82岁,平均(61.55±6.54)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均符合2003年卫生部拟定《腰痛防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均符合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4]。
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检查及相关表现确诊为腰椎椎管狭窄症;②均无腰部手术史;③均具有较高的依从性;④既往用药停药时间均在2周以上;⑤均无腰椎肿瘤、腰椎压缩性骨折。
排除标准:①自身免疫性疾病;②存在中医手法或者针刀治疗禁忌症;③近期服用药物治疗;④先天性、医源性或者滑脱性腰椎管狭窄症;⑤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或者脊髓损伤;⑥合并关节炎及腰椎结核;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者恶性肿瘤。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中医手法治疗。取俯卧位,医者站立于患者一侧,采用揉、推、滚等手法以从上至下的方向依次对腰背部进行按摩,要求力度柔和,之后采用拇指按压患者的肾腧、大肠俞、小肠俞、气海俞、关元俞、志室及腰阳关等,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患者侧卧位,患侧下肢在上,屈膝屈髋,健侧在下,自然伸直,全身放松。医生与患者面对而立,一手扶按肩部,另一手扶按屈膝屈髋下肢的髂部;两手轻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摇摆,使腰脊牵拉,关节放松,然后两手用力推扳至极限时,扶按髂部的一手再施一快速灵巧的扳动,常可听见“咔嚓”声,但不强求声响,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5]。隔日1次,共治疗21天。
观察组加用针刀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对腰背肌进行按摩,放松之后标记腰椎横突、关节突的位置与相关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开展治疗。用2%利多卡因2.5mL、0.9%生理盐水30mL与曲安奈德注射液5mg进行局部麻醉,之后取针刀,保持针刃与腰骶筋膜、骶棘肌平行的方向进针,将针刀刺入关节突关节内、椎板边缘及腰椎横突骨面之后以横剥纵疏的方式松解粘连组织,对局部压力进行缓解,取瓶口贴覆盖于针眼位置。治疗后让患者平卧休息2h,避免形成局部血肿,手术后2d避免沐浴以防感染,每周进行1次治疗,共治疗3次,每次治疗时对穴位选取进行调整[6]。
3 观察指标
分析治疗效果、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中医证候积分包括长期腰骶痛、双下肢麻木与间歇性跛行,评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微。采用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进行测定[8]。
用 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7]
显效:疼痛消失,腰椎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疼痛明显缓解,腰椎功能逐渐恢复。无效:疼痛较为明显且腰椎功能未恢复。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 (±s )
表2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 (±s )
组别 例 CD3+(%) CD4+(%)CD8+(%) CD4+/CD8+观察组 45 55.26±1.03 49.58±1.79 24.16±7.39 1.77±0.24对照组 45 54.71±3.63 43.86±2.42 27.54±2.23 1.41±0.2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组别 例 长期腰骶痛 双下肢麻木 间歇性跛行观察组 45 4.22±1.02 3.96±0.35 4.03±0.98对照组 45 7.18±1.13 7.05±1.26 6.98±0.84 t 13.043 15.850 15.331 P 0.001 0.001 0.00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6 讨 论
腰椎管狭窄症主要是先天发育原因或者后天外伤、退变及失稳等原因导致的一处或者多处神经根管与椎管狭窄现象,主要临床特征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或者腰腿痛、双下肢麻木等。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推拿与牵引等方式虽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远期疗效欠佳,中医手法与针刀治疗有效缓解疼痛、松解病变软组织、解除肌痉挛及小关节错位,改善腰部功能[9]。
腰椎椎管狭窄症发生的首要病理因素为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不断增加,椎间盘中的水量随之减低,导致弹性胶状髓核向纤维样软骨样组织转变,进而减弱局部抗负荷能力,椎间隙不断缩窄且椎间体缺乏稳定性,压迫到硬膜囊与神经。腰椎小关节突退变、神经根出口狭窄、侧隐窝狭窄及黄韧带钙化、增生肥厚与骨化也会导致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发生。由于连接椎管的脊柱骨椎孔不同,解剖结构也不相同,椎管前壁结构主要有椎间盘、椎体与后纵韧带,后壁结构主要为黄韧带、椎弓板,后外侧有关节突,周围存在相关软组织与骨性管壁,根据不同的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按摩与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腰椎椎管狭窄症属中医“腰痛”范畴。主要病变部位在腰,多为虚实夹杂,主要由于气血失合、肾失所养,风寒湿痹阻经络导致经络不通畅,治疗应该以通经活络及补肾活血为主。中医手法的主要作用为整复筋脉、通经络与活气血,治疗后局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肌痉挛得以缓解,对解剖结构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进而有效改善神经根功能。通过正骨手法进行腰部斜扳可纠正小关节紊乱现象,对腰椎旋转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通过两种手法相结合可保证腰椎内外平衡,有助于改善脊柱生物学的稳定性,促进病变部位软组织恢复平衡,最终改善病症[10]。针刀可刺激并松解挛缩、粘连及瘢痕病变组织,对局部血管进行刺激可取得较好的活血化瘀效果,加快局部炎症吸收,对于韧带、神经与筋膜组织的压力与张力均具有缓解作用,抗炎止痛作用较为明显,可有效改善体征与症状。
T细胞亚群在维持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腰椎管狭窄患者多伴有免疫反应紊乱现象,且该病为继发退行性病变,对T细胞亚群指标的检测可评价疗效与病机。机体免疫功能最敏感的指标为CD4+/CD8+,治疗后指标与CD4+水平明显提高,表明小针刀的应用对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调节效果。且通过治疗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腰骶部疼痛及腿痛、间歇性跛行与双下肢麻木等症状评分明显降低,表明中医放松手法对相应的经络腧穴进行按摩可保证经络与气血顺畅,同时还可活经络,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炎症因子吸收速度[11]。
综上所述,中医手法联合针刀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效果较好,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腰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