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22-03-04李纯荣
李纯荣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惠州市 516025
《生物化学》是中医药类、西医药类以及中西医结合专业共同的一门必修课程,但与西医药院校相比,中医药院校因为中西医学科体系的差异,开展《生物化学》教学的难度较大,尤其是中医学专业学生不能将中医学理论与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丧失学习兴趣,再加上中医专业学生文理兼收,一些课程内容抽象难懂,课时明显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1-2]。因此,本文将中西医结合作为基本出发点,对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中医文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中医基础与临床结合生物化学
1.1 中医诊断与蛋白组学的相关性 在中医药学研究中,中医证候研究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证候体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往往无法通过简单还原论指导下的现代医学方法来揭示其科学内涵。而蛋白质组学的稳定性、阶段性、动态性、复杂性以及整体性特点符合中医证候恒动观、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基本要求。运用蛋白组学技术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蛋白质组进行定量、定性或系统的比较来将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充分反映出来,并且能够运用在中医证型、证候的准确、高效鉴别诊断中。国内学者胡小琴在文献报道中,采用双向电泳与质谱相结合的技术比较了肝阳上亢证和气虚血瘀证高血压患者的细胞模型,发现存在27个差异蛋白,其中表达下调的蛋白质16个,表达上调的蛋白质11个,说明27个差异蛋白点可能是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一个重要分子基础。
1.2 藏象学说与核酸的相关性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生髓,主生殖、生长发育[3]。有学者在研究中,运用基因表达谱技术对子代的关键差异基因进行筛选,然后对“母虚及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肾不藏精”的发生和发展与“恐伤肾”有关。而杨金蓉等在文献报道中,根据“恐伤肾”的原理对母鼠进行恐吓,得到子鼠先天肾气亏虚的动物模型,然后对子鼠的胸腺核酸含量进行检验,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恐吓组的RNA/DNA、RNA以及DNA水平均明显下降,并且各个指标的下降程度与恐吓程度呈正比关系。同时,母鼠在受到惊吓的情况下,其所生子鼠的大脑皮层厚度明显变薄,尤其是分子层,提示围产期紧张情绪会对下一代子鼠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
1.3 “精气神”学说与生物化学的相关性 既往临床研究表明,精的转化是物质代谢的一个过程,其中DNA/RNA为“先天之精”,而蛋白质可以对物质代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发挥“后天之精”的功效。气作为一种能量流,作为较强的一种“无形”物质,其运动形式较多,呈现出“升降出入”的特点,不仅具有“气化、防御、固摄、温煦、推动”等多种生理功能,其特点还与能量代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神作为一种信息代谢,其作用有3点:(1)遗传信息流,主要指的是相关信息分子(DNA-RNA-蛋白质)的定向流动;(2)大脑信息流,大脑神经网络利用其功能活动,生成意识和精神;(3)细胞水平的信息流,主要指的是可导致细胞生物学效应的一连串途径如受体、第二信使以及激素等。同时,精气神的研究对象分别对应生物化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精”与静态生物化学相对应,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性质、结构以及组成为主;“气”与动态生物化学相对应,主要对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进行研究;“神”与生物机能化学相对应,主要对生命的本质进行研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二者,能够使学生对中医理论与生物化学的结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中医文化融入生物化学的研究思路
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共识是:西药的研究与开发通常可以很好地运用在西医临床上,并且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许多中药的研究较少运用在中医临床上[4]。通常情况下,中药研究主要从外泌体、lncRNA、信号通路、药物分离以及物质基础等多个方面对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但是中医临床重视阴阳五行、整体辨证观以及君臣佐使。由于中药研究者的关注点与中医临床医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医药学科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有研究发现,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能够提供较好的素材[5]。不管是临床实践还是中药研究,都应该重视新药研发和中药材的品质,并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培育中药优良品种、控制中药质量标准、中药鉴定以及开发和筛选新药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6]。
2.1 以中医文化为导向,改进教学模式 因为生物化学始终贯穿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测定、新药研究和开发、中药成分的鉴定以及药品质量的控制等多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与这些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7]。既往教师在讲解《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时,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讲台上机械讲解内容,而学生被动记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8]。而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目的在于培养综合分析技能,为中药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9],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断融入中药鉴定学或中药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从专业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
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重点讲解方法、原理以及思路,对概念、要点进行强调,尤其是在对难点进行阐述时,应该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并且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传授专业课知识[10]。比如,在讲解薄层色谱法对不同极性的物质进行分离时,应该融入中药化学的相关知识,列举一些中药中结构相似的混合物分离,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有助于逐步了解专业课,增强对中药未知成分的兴趣。同时,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态的形式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并且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也需要融入中药专业知识[11]。比如,在对通过柱色谱分离不同成分进行讲解时,可以根据某种中药内的有效成分[12],在幻灯片上通过动画或图片的形式演示这一类中药的饮片、原植物以及有效成分,可以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效果。同时,还应该与后续课程内容和案例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3]。
2.2 优化教学与试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中药研究与生物化学结合在一起,在对绪论进行讲解时,可以采用举例分析的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14]。比如,在对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时,因为传统的理化鉴定、显微鉴定、性状鉴定以及基原鉴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确保临床上运用中药材的有效性、准确性以及安全性,中药材DNA条形码分析鉴定法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15]。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对DNA条形码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介绍,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3 教学反馈与评价
随机选择某一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12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中医文化融入《生物化学》的教学实践。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对这一教学实践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一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实施这一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使其对知识的理解加强,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还能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可以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表1 教学反馈与评价[n(%)]
4 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医学生而言,《生物化学》不仅是一门基础课,也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但是中医药学科体系与西医药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融入中医文化,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应用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理解是怎么应用的,不仅有理性理解,还包括了感性认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