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实现路径探究

2022-03-04张俊和

当代体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体教竞技体质

张俊和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索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实现路径。认为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举国体制”制度致使体育资源偏衡、“高中”为荣的传统思想延续成“精英教育”思想、从娱乐视角来看体育有了更多竞争对手等原因是阻碍青少年体质健康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体教融合的目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为根据,提出“提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解决措施,并给出建议。

1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阻碍性因素

1.1 “举国体制”制度致使体育资源偏衡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产生,意指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竞技体育迅速提高,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国家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形成包括以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竞赛体制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此举为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彰显我国体育强国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举国体制具有“整合全国体育资源使之为国家的总体利益与目标服务”的功能特点,在为我国竞技体育于世界体坛夺得诸多荣誉的同时,也占用了更多的体育资源。国家体育总局(2006)指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由市场直接配置的资源总是占绝大部分,一般达到80%-90%。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实际运作需要占用和消耗大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如果完全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按计划手段进行配置,是无法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国外竞技体育高度市场化,不仅能够为本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促使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进一步扩大后备人才基数。

从同学的角度来看,国家体育事业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且根据木桶理论短板效应可知,它的发展需要各个系统协同进步。其次,對于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中国来讲,可用资源本就不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大量投入必然造成体育资源偏衡的局面,而“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或许与体育资源偏衡有所关联。“举国体制”的提法大致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国家体委着手制定“奥运战略”,一些同志在分析我国优势项目迅速崛起的原因时提出来的。《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指出,全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继续得到改善,但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耐力、柔韧性素质、肺活量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肥胖率及近视眼患病率上升。因此,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体育资源的偏衡不无关系。2006年“教体艺”发布6号文件,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0—2014年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指出,青少年肺活量和绝大多数身体素质指标在2005年以前多为持续下降,2010年开始止“跌”回升,出现上升拐点。

不可否认,国家政策指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从近几年国家发布的文件来看,国家在从各个方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中考体育改革、深化体教融合等举措,逐渐的把体育资源转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各个部分。这里的体育资源并不单指物质资源,还包括国民体育观、国民体育价值观引导、国家政策指向等可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资源。

1.2 “高中”为荣的传统思想延续成“精英教育”思想

“高中”为荣的传统思想源于“科举时代”,目的是为政府在民间选拔人才。对于个人来说,高中状元,独占鳌头,即可扬名天下、衣锦还乡。从宋朝开始,科举制度便不论出身,贫富都可参与,使中下阶层的人看到向上层流动的机会,便有了“一登龙门,身价十倍”的说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知识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虽然成为了主流思想,但多数人是出于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尤其是当今大众对古代“状元”的印象。

当今社会环境下,学生最好出路的指向依然是读书,多数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考上名牌大学,伴随而来的便是拥有一份好的工作,稳定生活。这不单单是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指向,更大程度上是国民延续了古代“高中为荣”的传统思想,聂震宁(2014)曾建议,专家学者、媒体动员开展全民阅读时,少说或者最好不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一类的名言,少说或者最好不说“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的故事。

在国民对子女寄予精英化期望的同时,是子女投入大量的学习时间与其呼应,从而造成生活实践及体育锻炼方面的短缺,学生体质下降、“巨婴”等问题的出现便映照了这一事实,双减政策的实施便是促使学生从逐利性教育回归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

1.3 娱乐视角下体育有了更多竞争对手

娱乐功能是体育的功能之一,并以独特的趣味性为大众所喜爱,尤其是年轻群体。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人们有了更多娱乐项目选择,如网络游戏、电子小说、短视频等,长时间沉醉其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易产生不利影响。邓雄英(2020)指出,上海市部分“00后”大学生运动参与情况不是特别理想,而多数同学手机成瘾现象比较严重,沉浸在虚拟网络里无法自拔,与社会脱节。

我国新版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但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心理年龄尚小,没有正确的认知能力,在众多娱乐项目的诱惑下,父母和校方一旦松懈引导,便容易丧失第一机会。

2 体教融合的产生与发展

2.1 体教融合的目的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推动体教融合的发展进程。体教融合的提出并不突兀,在二十世纪末期我国学者便有研究,如我国著名学者卢元镇先生曾于1995年在体育权威学术期刊《体育科学》上两次呼吁“竞技体育必须与学校体育相依为命”“竞技体育要理直气壮走进学校”;潘前、陈伟霖、陈榕等学者2004年在《体育学刊》上呼吁我国顺应世界体育发展潮流,以竞技回归教育的方式来完善举国体制等等。体教融合的目的在于回归体育本质,使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之中,这样不仅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同时扩大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数。

2.2 体教融合发展现状

“体教融合”发展于“体教结合”失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体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一大背景下,是培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具有可行性。当前,我国教育与体育部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在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过程中,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创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各项目高校体育联赛,积累了相应的管理和培育经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组织架构、招生体系、管理和运行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指向下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根据自身条件陆续开展,已经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并在世界大运会、青奥会等比赛中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实践中探索出体教融合的新路。社会观察发现,在中、小学阶段,部分学校在大力开展体育教育时由于体育力量不足会与当地体育俱乐部合作,购买体育服务,形成了“学校+俱乐部”的形式。

2.3 体教融合面临的问题

“体教融合”虽然作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对当下的中国来说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环境失“真”,制度失“灵”,机制失“衡”,模式失“新”的现实困境。而在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中,高校目标定位较低,追求短期效益,未能立足全国、展望奥运,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培养方案、管理体制无法跟上外部环境的改变速度的步伐;文化课评价依靠于运动员成绩,损害了其受教育权,不利于长远发展;训练方法依托于经验,未能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超量训练普遍存在,教练团队配置不齐全,师生待遇普遍较低;未能对训练和文化课进行统筹安排,规划随意且总量超出学生精力范围;建设资金来源被动,数目难以维系高质量的团队运作。

3 实现路径与矛盾化解:提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3.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上述体教融合面临的问题焦点多集中在客观性因素,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本文认为,在体教融合的过程中应从主体抓起,注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词基于21世纪信息时代的背景而产生,其主要在于提升个人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并通过个人的“核心素养观”体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表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通过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得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主要由健康素养、运动技能素养、体育行为素养、体育品德素养、体育情感素养五个部分组成。

3.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

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学校体育课、课间操猝死的案例不胜枚举,归咎其原因是体育与健康教育出了问题。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身体机能及各个系统都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刺激性”的运动与饮食比较敏感,短时间的不健康行为很可能会导致身体的某个功能下降,从而对学生造成危险性伤害。所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涯及未来发展道路上就显得尤为重要,最直接的一点就是降低学生在运动中发生伤病的概率,促进学生体质水平提高、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体育学科本体功能在于育人,即育人之身体、育人之心灵、育人之行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运动技能素养、体育行为素养、体育品德素养、体育情感素养等方面,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完善。

3.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通过查阅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大致以体育教师素养、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学生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方面的落实为核心展开的论述。其中体育教师是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起点,课程改革是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加速器,教学方法是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但学生所处环境在不断变化,并且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应局限于“体育教师素养、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学生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方面的落实”四部分内容,现有文献资料虽然并未涉及,但的确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要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如地方体育基础设施的匮乏、学生家长对体育的偏见、社会个别群体对体育教师存在价值产生的质疑等问题,都会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造成阻碍。结合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阻碍性因素及体教融合发展趋势,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青少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3.3.1 加强体育教师、教练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体育教练上岗前应经过专业体育教育系统培训,对于跨专业、半路出家的“外行”应慎重选择。

3.3.2 从小抓起,加强体育科学理论及健康行为教育

建议从小学入学开始进行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及健康行为教育,这样有一个系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体育理论及技能知识。

3.3.3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的设计不应局限于技能教学,应加入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运动技能的原理。

3.3.4 改善、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个体育教师及体育教练的魅力所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是否对某一项运动感兴趣,因此,体育教师、教练应不断学习,开拓创新,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3.3.5 加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

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建立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保障青少年在公共体育场所运动的权力,扩大青少年汲取体育知识的窗口,及时解决青少年在公共体育场所及个人运动中遇到的问题。

3.3.6 形成积极的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大众对体育形成正确的认知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能够给转化为现实力量,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及正确的體育认知更能促使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4 结语

青少年体质健康关乎国家命运,体教融合的提出则是为了更好实现这一期望。当下,体教融合的主线已经明确,但具体的方法、措施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查阅文献、逻辑分析认为,回归学生主体,提高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可行性办法之一。

(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处)

猜你喜欢

体教竞技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竞技体育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