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的优化与完善
2022-03-04杜刚
杜刚
随着素质教育逐步取代应试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依托于学科而提出的,在初中阶段的任何一个学科都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责,体育学科更应如此。本文从初中体育学科三大核心素养入手,就如何优化和完善初中体育教学展开探究,旨在达到抛砖引玉之效,启发广大同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设计和开展初中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只重视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现代教育从注重学生的成绩过渡到注重学生的能力和价值观培养上。就目前而言,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方向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是现阶段基础教育的发展主流趋势。伴随着“双减”和“双增”政策的先后出台,初中体育教学的地位愈来愈高,体育作为落实“五育共举”教学目标的重要学科也具有自身的学科素养,本文从体育学科的三个素养入手就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展开探究,以期能够为初中体育教学顺应新课改要求和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帮助。
1 基于体育品德素养优化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初中体育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非常单一,主要是教师示范体育技能→学生模仿学习→学生自由活动→结课。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但却完全没有发挥出体育学科应有的作用。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在设计和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体育学科素养。我们知道体育训练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责任,还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为此体育品德素养是体育核心素养之首,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落实体育品德素养培养之路。首先,在教师要将德育烙印在脑海中,在常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日积月累,就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比如,在体育队列练习中,学生要养成听指挥的习惯,不争不抢,进而培养学生整齐、遵守纪律等集体观念;在器材的领取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互相礼让,爱护器材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谦让他人的品德。
在初中体育运动项目的专项训练上也存在着渗透德育教育的切口,教师在带领学生训练注入跑、跳、下蹲等枯燥且机械的体育项目时往往要有意识地为其注入趣味因素,借助趣味化的游戏方式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体育项目的训练,激活他们的体育技能训练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最美逆行者”的小游戏,让学生轮流以消防员的身份参加活动,通过穿越各种路障,救护处于火灾中的其他同学,并及时疏散人群等。在这个小游戏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在穿越各种路障的过程中对跑、跳、钻、爬等体育技能进行了训练,同时也在实际的情景中增强与队友之间的团结互助,相互合作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品德的形成对学生三观的建立有着良好的助推作用,其中责任感也是体育品德之一,在“最美逆行者”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消防的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消防员战士们的责任感,进而在榜样的带动下提升自己的责任感,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此外,初中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应该成为一个有心人,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捕捉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众所周知,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很多体育项目是需要勇气和毅力去完成的,比如助跑跳远,班级里有一名学生在第一次尝试助跑加起跳动作时,没有及时保持平衡,重心不稳摔在了沙坑里。教师此时应该用手轻轻拍一拍学生的后背,必要時进行言语的鼓励,示意学生不要怕,大胆跳,注重助跑和起跳的动作技巧。这样的动作或是语言往往会使学生倍受鼓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品格。再比如,大部分的女学生都非常惧怕“800米跑”,她们很难坚持下来,即便坚持下来成绩也非常不理想。体育教师应该用鼓励的语言替代批评的言论,并主动与这些体育学困生一起走进操场,借助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的跑步积极性,并在他们跑步过程中及时对他们呼吸技巧、跑步技巧进行点拨,一步步带领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完善体育技能,成功跑向800米的终点,进而在提升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促使他们形成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体育品德精神。可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契机非常多,体育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有效结合体育的常规教学和项目训练,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2 基于体育健康认知优化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随着各种各样病毒的肆虐以及各种压力的剧增,人类的健康日益受到威胁。什么是健康?健康既包括了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好包括了在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能保持完美状态。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个人的幸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体育作为初中阶段素质教育学科之首理应承担起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责。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体育课程业从以往注重以身体练习为主逐步深化改革成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必修课程。换言之,体育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现代社会强调全民要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民众对体育的认知之上的,只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们才愿意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也才能落实“终身体育”的目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健康并不仅仅指代身体上没有疾病,不虚弱等,其实依托于体育锻炼,参与锻炼的人还能收获一颗积极地心态,恰是这样一颗积极地心态在面对现代社会繁杂的压力和舆论下才能真正避免产生心理疾病,才能为促进他们和谐健康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随着重大疾病的低龄化以及青少年心理疾病比率的提升,作为初中体育教师的我们应该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并从这个角度入手设计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体育健康认知素养。首先,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体育训练对于人体健康重要性的讲述上总是按照教材大纲按部就班的口述,学生听起来毫无兴趣,授课环节死气沉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知道,青少年儿童的意识形态里压根没有“养生”二字,他们的青春可以随意挥霍,即便是熬上一个大夜,第二天依旧可以熠熠生辉,为此如果教师仅仅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向学生解释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必定激不起浪花。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初中生正处于豆蔻年华,大部分的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形象,为此体育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张超模和素人的合照图,图中的超模背部直挺,脖颈线条优雅美丽,整体形态气质给人一种“器宇轩昂”的感觉,而同一个镜头下的素人,弯腰驼背,整体给人一种畏畏缩缩的感觉。在超模和素人的鲜明对比下,班级里的女生的热情一下就高涨起来,她们都努力挺直身板希望自己的身姿气质都宛如超模版,超凡脱俗。为此,教师便可以趁热打铁地引入“身体形态发展的重要性”相关知识,进而在学生兴趣的最高点渗透体育健康知识。同时,为了考虑到班级里男生的心情,教师也可以用男超模的腹肌照和素人啤酒肚照进行对比,引发男生对腹肌的渴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体育健康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用直接灌输法,将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告知学生,而是借助多媒体给出的对比图,在视觉刺激中诱导学生去认识体育锻炼,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
其次,在心理健康方面体育运动的意义也是无用累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形成体育心理健康认知能力素养。初中阶段的体育训练项目中包含了很多集体性活动和经济性活动,在这类体育训练项目的学习中,学生对照他人找到确定自己的定位,客观了解自己的能力。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阻断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通过正确认识自我学生可以找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逐步让自己在“对标”中改进和完成,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被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另外,人们被压力束缚得难以喘息时总喜欢借助体育来调节情绪,舒缓堵闷的心情,将负面的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体育锻炼对于调节情绪,解决心理问题上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剪辑影视作品中主人公借助体育锻炼释放压力的视频合集,比如《理想之城》主人公苏筱选择用跳绳的方式来释放来自于工作岗位上的压力……用动态的现代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为他们体育健康认知能力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3 基于体育技能素养优化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回归于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不难发现,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不仅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同也是体育学科素养之一。而且伴随着“双减”和“双增”政策的先后出台,体育教师更应该端正对自己学科的态度,改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真正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回顾十年前的体育课堂,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男生们自由组队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享受竞技对抗的快乐,而女生们则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讲悄悄话。出现这种自由散漫的体育课堂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本身没有提升对体育学科的重视,没有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环节进行把控,最终导致学生的体育技能没有得到很好地提升,体育学科素养也荡然无存。为此,体育教师应该重视对体育技能的培训。比如篮球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将课堂全部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组队竞赛,而是要将学生拉回课堂中,从最为基础的技能训练入手,夯实学生的体育基础。篮球的教学目标即掌握拍球、运球、传球等方法和技术;在各种运球练习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等多个方面,所以体育教师也应该将篮球课程分为若干个课时,并未对每个课时确定教学目标。第一个课时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从最基本原地拍球、行进运球等技巧开始学习,并且为了削弱基础技能训练的枯燥性,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趣味小游戏,让学生在“运球跑接力赛”“花样拍球比赛”中边玩边学,边玩边练,力求让学生在體育课堂上能快乐、自主地学习体育知识,接受科学的体育训练,从而养成持续、稳定的体育能力,促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综合发展。
此外,由于身体素质不同,加上有些学生平时喜欢体育运动,有些则难以对体育产生兴趣,所以初中生在体育运动上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素养时应该落实因材施教,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比如,就跑步而言,有的学生一口气可以跑800米,有些同学跑200米都会气喘吁吁,让后者去参加800米跑步比赛简直是难上加难,而为了提升所有学生体育参与度以及锻炼他们的跑步技能,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以三人为一组,共同去完成1500米的长跑项目。同时教师在分组时需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让学生在小组内为了荣誉感而形成学、赶、超的状态,同时也不会因为与其他组差距过大而打压了比赛积极性。在这个分组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先跑800米,剩下700米则分派给能力较差的其他两名学生身上,最后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用时最少的小组获胜。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准确定位自己的能力,还能与他人形成互助的合体,感受到自我价值发挥的成就感,减少了学生对长跑的恐惧心理,为其体育能力的提升提供循序渐进的推动与保障。
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仍然以示范式、命令式和讲授式为主,这些模式所呈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枯燥,使得学生很难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他们体育技能的提升很难取得效果。因此,体育教师也应该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革新,用新颖趣味的方式推动课堂的开展,进而实现对学生独立体育能力培养的目标。比如,在“百米跑”的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示范式和讲述式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要领,但是学生此时却是处于被动地学习状态中,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亚洲飞人苏炳添在百米冲刺大赛的视频,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其动作进行放慢、回放、定格等,让学生自己在观察中进行总结与尝试,了解飞人的起跑规律,有利于助力自己体育技能的训练。
总而言之,习主席也提出“国运兴,体育兴;体育强,中国强。”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更是强国梦的基石。为了全面提升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合理制定课堂小学目标,增强初中生的自身体质,提升他们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综合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碾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