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权增能视角下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表征与发展路径

2022-03-04王志颖

当代体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王志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学科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相行,形成协同效应。”体育作为我国学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强身健体、磨砺意志品质的独特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媒介,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主体,是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讲授者,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路人。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对落实体育课程“立德树人”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赋权增能包括“赋权”和“增能”两方面,“赋权”指为教师群体赋予与教育管理相关的权利,消除他们活动选择与决策方面的无力感,以政策、法规、制度赋权为前提,管理机制赋权为保障、社会环境赋权为基础。“增能”包括外力推动增能和个人主动增能两个层面,外力推动增能指通过提高社会组织和管理机构的服务效率,提高教师群体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个人主动增能指增加教师群体的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研究證明对教师进行赋权增能可以有效促进其能力发展。

1 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表现

心理学将能力定义为:人们为了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基本概念,可以将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概括为:体育教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体育课堂在教书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充分挖掘体育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体育课堂育人功能的能力。2002年教育部颁布发行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版)》(以下简称纲要),是学校体育进行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分为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等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课程结构来认识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表现。

1.1 教学目标:蕴含思政教育的价值追求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0版)》(以下称标准)规定体育类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一定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体育事业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将《标准》对体育课程的目标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目标,概述为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并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二是发展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活动参与目标,学会运用适宜的体育活动调节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积极主动的关心、参与社区活动。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教育,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蕴含思政教育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追求。

1.2 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程内容协同育人

从教学内容来看,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对思政教育的隐性渗透,教师不需要在授课中专门安排固定的时间来进行思政教育,只需要灵活的运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不畏困苦、勤学苦练、不断突破自我的“育体”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领会正确而积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潜移默化的注入到学生的个人素养中的。思政课程的主要是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显性的思想政治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以正面宣讲为主,通过显性教育塑造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爱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完成“铸魂”教育任务。所以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育体”功能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铸魂”功能在育人目标上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1.3 教学活动方式:品德培养润物无声

品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系统的、有目的地持续的对学生进行影响,引导和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品质情感、道德行为等诸方面发生变化的活动。品德教育的外延扩宽,通常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通称为“品德教育”,秉承的是一种“大德育”习惯,是广义上对品德教育的理解。体育活动以身体活动为特征的体验性活动为主,在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以多元的教学方式来调适学生在运动项目中的参与体验,如“在队列调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口令使队列整齐一致,从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在体育游戏过程中,教师对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适度的惩戒,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责任意识,以及教师合理运用学生力争上游的心理活动,适时的运用竞赛来磨砺学生的情感品质。”等,都是体育教师将不同效果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品德培养需要有意结合的结果。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与体育竞赛中所形成的遵守规则、团结合作、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等精神品质都是体育品德教育的结果。

1.4 教学评价:与思政课程目标同频共振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属于高校课程中的必修课,坚持贯彻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精神的全方面协调发展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作为体育课程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不仅包括具有体育课程特征的体能与运动技能评价还包括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态度、交往行为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人文性的评价,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和业务素质评价两方面,《纲要》中提到:对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评价不仅要包括体育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的评价,还要包括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工作质量评价,其中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中就含有对体育教师挖掘课程政治要素的评价。在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中,依据评级标准将课程建设评价分成“技能技巧、行为规范、价值判断”三个方面,其价值判断与行为规范方面,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运动技能习得、运动成绩的获取中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善评价。无论是从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内容中还是教学评价目的上都体现着思政课程目标的人文性、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目标同频共振。

2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困境

2.1 育德目标模糊,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引导力缺失

育德是学科教学的内生追求,课程育德目标为教师发挥学科育德价值、提升学科育德效果指引方向。现阶段,我国众多学者对学校体育德育目标的表述各不相同,不仅有“体育道德、体育品德、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等意思相近的表述,还有情感意识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等不包含道德的词汇表述,这些具有偏差性解释。使体育教师迷失了体育课程德育工作的重点,将课程思政的重点放在了通过体育活动磨砺学生精神品质、培养体育道德方面。事实上,“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体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德与体育精神的培养,还要通过体育德育渗透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规范,让学生对“真”“善”“美”产生批判认同。课程育德目标的模糊不清,致使体育教师难以掌握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重点,阻碍体育教师思政能力发展。

2.2 学科联动性差,体育教师难以获得综合性的“思政教育”知识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学科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不断融合与开发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与资源。由于体育学科归属模糊问题,致使体育成为一门“边缘化”的学科,难以获得相应的支持,还有很多教师认为体育仅仅是一门术科,是学生身体锻炼的工具,忽视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在育德功能,更轻视了体育教师的教学地位,导致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上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师思政教育知识的获取,进而导致体育教师形成思政懈怠,严重阻碍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

2.3 评价制度缺位,难以激发体育教师“立德树人”贯彻落实的动力

评价制度作为一种管理与考核手段,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教师已有的工作成果和教学過程进行评价,对体育教师未来开展工作,具有榜样目标和发展导向作用。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各高校的主管部门与体育教学部门应该形成体育教师“育人育德”“课程思政”实践与评优评模、职称晋升相衔接的教师评价制度,但现在很多高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存在评价观念错位及功利化倾向,没有形成具体凸显体育教师育德培养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导致许多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重点放在动作技能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上,严重制约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限制其课程思政能力的发展。

2.4 社会公信力不足,体育教师思政能力自我效能感不足

尽管我国众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与资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形式,体育教师在全员、全方位育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体育教师想要真正的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还有一定阻力,这是因为社会上对体育教师的形象仍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等观点都在不断的“污化”体育教师的形象,致使体育教师社会公信力的不足,脱离了社会文化氛围的支持,从而阻碍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度,为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设置了困境。

3 赋权增能视角下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路径

3.1 加强制度保障,完善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制度

规章制度作为国家规范个体行为的准则,对个人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关教育规章制度一经公布,各级科目教师就可以清楚了解自己应履行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清晰明确权利责任设置,使各科目教师准确预测自己的行为与努力将得到怎样的结果,激励其工作积极性。本着对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增权赋能的原则,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管理组织应积极完善课程思政的制度法规,细化各学科教师课程思政责任制度,明确教育任务,健全育德工作评价制度,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激励制度,通过制度规划,为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完成增权赋能,促进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2 强化管理保障,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意愿

3.2.1 思政资源共享,为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增能

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课程之一,不可能承担起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内容,也只是结合运动技能的教学挖掘教学活动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实施德育。课程思政为了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与其他学科构建紧密联系的课程思政合作共同体,通过课程思政共同体将不同科目的教师联系起来,加强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交流,尤其是加强体育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联系,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思政资源共享,加强体育教师挖掘体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为体育教师发展思政能力内外增能,使体育教师积极主动的承担起课程思政的责任。

3.2.2 家校合作,从社会层面加强对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仅需要学校各学科教师的协调配合,更需要学生家庭对体育课程思政工作进行配合。首先,学生家长要科学认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互进规律,理性认识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发挥出来的特殊育人价值与功能,与体育教师建立起常态的交流机制,使体育教师及时的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动态,运用独特的体育育人环境,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与疏解,使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另外,学生家长与体育教师之间还需要构建起意见反馈系统,使体育教师理解体育课程中教学资源及思政素材的配置问题,做出及时的调控。通过家校合作机制,体现学生家长对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价值的肯定,增加其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促使自己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3.3 宣讲思政意义,明确思政教育价值内涵,增强思政能动性

思想是在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而正确的意识则产生积极思想的产生,能够指导人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个体能力发展。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发展动力,与管理层的关心程度和责任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有关教育管理组织应该在体育课程思政落实的保障下,通过多种途径保证与激发教师能力发展的意识,比如:“教育管理部门,根据高校课程思政的要求规范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师入职考试制度,提高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意识的认识程度,保证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在先进性与主动性,还可以对已有的教师队伍进行定期的课程思政教育,提高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意义的认识,不断的巩固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主观意识。”使教师不断感悟自身在育德育人中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意识的提升完成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不断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3.4 优化社会氛围,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社会环境支持作为外部推动力,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支持力主要体现在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两个方面。从目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遇到的阻碍来看,国家和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的介入来转变社会群众对体育教师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明确体育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从社会情感层面和法制层面为体育教师能力发展提供外部支持,从而为发展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而增能,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4 结束语

体育课程思政是落实学校体育“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工程,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在现阶段,其课程思政能力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需要从国家制度、学校管理、社会氛围等方面对体育教师进行价值认同、制度赋权,助力体育教师自我发展,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