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读浅写: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微

2022-03-04吴华彬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探微北国北平

吴华彬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带着对文本深层的探知边阅读边思考,探寻文本中或抒情、或抒意、或暗喻的细微情感。从情感表达的方式中提炼出文本的精华,再趁热打铁,进行随堂练笔。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读懂文本内容,而且能捕捉到更深层次的细微之处。就以郁达夫所作的《故都的秋》为例,这是一篇写“秋”的散文,作者不单单是在写“秋”,其中还蕴含着很多深意,饱含了作者很多主观思想和情怀。

一、探微“北国之秋”的好

《故都的秋》整篇文章围绕着“北国之秋”如何的好展开叙述。在作者眼里,“北国之秋”就像图腾和信仰,不容侵犯和玷污,是作者极其崇尚的季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里用到了“设誓”的修辞方法,体现出作者对于“北国之秋”的好有着极其主观的个人偏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景物描写方面引导学生阅读,与作者一起饱尝北国秋的味道,一起领略北国秋的惬意,一起感受北国秋的深沉。    对于北国秋的味道作者在文章中做了自己的诠释:“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言外之意,北国之秋不让人沉迷,不让人微醺,是让人清醒的,让人提振的,“秋”就要“秋”得彻底,不似南国的秋,颜色显得淡。北国秋的味道就像一杯清冽的甘露,饮之让人如醍醐灌顶。

作者对于北国秋的惬意有着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一层秋雨,一层凉”,这是对于“北国之秋”的经验之谈,可是作者没有直接阐述,而是通过北方人的对话来体现。而且对于北方人说话的语气、语调做了描写,瞬间把读者代入到北方的房前屋后、街头巷尾,仿佛置身于“北国”。作者从人文角度对“北国之秋”的好做了个人阐述。

在作者的眼里,北國的秋是深沉的,“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可以想象到铺满槐树落蕊的地面,尽显秋之深沉。北国的秋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来得又是那么的迅猛,催落了树叶,催熟了果实,催凉了天气。

作者在自我的逻辑中,从微观出发,对“北国之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通过一味、一意、一情,展现出“北国之秋”独特的韵味。通过引导学生探微“北国之秋”的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对北国秋的独特情怀。

二、精研“北国之秋”的悲凉

在引导学生阅读了“北国之秋”的好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加深阅读,精研“北国之秋”的悲凉原因,熟悉文章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深度挖掘作者借景物抒发了哪些情感。文章重要的一段撇开主题,谈论古今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评论和描绘是何用意,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故都的秋》在描写“北国之秋”的同时,字里行间都渗透出一股悲凉的气息。这种悲凉萦绕在笔尖,也萦绕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散文是郁达夫1934年8月创作于北平,这时的北平,正处在风雨飘摇的时期,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实际上就是北平的秋天,作者通过对北平秋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作者是那么的渴望可以尽情享受“北国之秋”,可注定是无法实现的愿望,即成为作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悲凉之源。

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毫无掩饰地表达出北国的秋来得悲凉:“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仔细分析这句话,前半句和后半句似乎是相矛盾的,前半句已经肯定了秋总是好的,可是话锋一转,北国的秋却清静且悲凉。结合创作背景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当然知道秋是好的,可是,当时北平虽然还没有沦陷,却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作者居安思危,心境已经随北平的局势发生变化,心生悲凉。这里体现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借秋之悲凉抒发感情。

文章的第十二段,作者用了一整段来叙述古今中外文人学士对于秋的评论和描写,这一段作者用了旁逸辞格,有意离开主旨,从其它方面对秋进行审视。这一段用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做了对比,中外写秋的诗歌大多是赞颂和悲啼,甚至连囚犯也会对秋有一种不能自己的情深。这里暗喻了北平就像是“秋”,对于它的争夺是无人不想的,可是谁又能把这个“秋”据为己有,无意间,“秋”和“北平”的悲凉之意渐起,体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三、浅写季节,深耕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了文章,又分析了微观情感,那么就可以结合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给学生布置课堂练笔,对文章进行仿写。练笔可以让学生任选季节,进行浅写,对于情感的表达一定要真挚,否则编出来的情感很难打动人,深耕情感,借景抒情,在练笔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表达的感情有更深的体会,对写作技巧有更扎实的掌握,让学生受益于高效的读写结合课堂。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来实现情感的表达,摹绘、对比、排比、旁逸、设誓等,学生在课堂练笔的时候,可以借鉴文中的修辞对季节进行描写。一年四个季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触,学生可以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把情感代入到练笔作文中。    文章的第一段就运用了摹绘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把作者对于事物的性状感觉书写了出来,情感生动且真实。第二段写了南方的秋,则是与北方的秋形成了对比,对比是互相衬托的关系,为了衬托出北方的秋更有“秋味”。  第三段则用到了排比句式,作者一连举了五个地名,每个地方都体现了北方秋的独特之处,作者这里用到的排比句并没有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是为后面写到的牵牛花做个铺垫。    旁逸修辞出现在文中第十二段,这种修辞手法是要通过经常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运用得好则是锦上添花,运用得不好则会偏离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句式中运用这类修辞,避免大段偏离,一发而不可收拾。    文章最后一句采用了设誓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是要把感情抒发到极致,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适合使用,否则突然信誓旦旦会显得比较滑稽。

对于《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在赛课或者公开课时,都是教师喜欢选择的一篇课文,想要讲得明白并不难,可是想要讲得透彻就见功夫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是关键,探微“北国之秋”的好必不可少,解读微观,深化理解。精研分析“北国之秋”的悲凉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文章的主旨,借“北国之秋”的悲凉来抒发情感。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深读浅写,运用作者的成熟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最终让学生实现读得懂、吃得透、研得精、写得真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探微北国北平
北平的秋
“ている”在日常生活会话中的用法探微
江南如今到北国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一次函数常见题型探微
北国红豆
想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