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河的练功石
2022-03-04刘吉同
刘吉同
小店河村位于河南卫辉市西北太行山东麓,村即一座“闫家大院”。闫氏祖先从乾隆初期来此定居,至同治之后富甲一方,一直延续到民国。至今仍保存着23进四合院。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当年闫家是何等富有!这天我走进小店河,武秀才院的练功石让人停下了脚步。石上刻着“咸丰九年”字样,不同质石上还分别刻着300、250和200的斤数。当地朋友介绍,闫家在晚清后期出了不少武秀才,还出了一位武状元。看着眼前这硕大的练功石和曾经产生的辉煌,我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掇石是武举技勇科目中的重要一项(另两项是开弓和舞刀),要求将质石举起或搬离地面至少一尺,目的是培养“力拔山兮气盖世”般的初级军官。这样的军官若放在秦皇汉武那样的冷兵器时代,无疑是军中翘楚。然而,到了19世纪后半叶的晚清,这样的训练和人才,已近乎化石,因为西方早已进入了火器时代。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士兵装备的是1800年和1838年研制成功的伯克式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击发枪,后者射程约300米,射速3至4发/分钟。(见三联书店、茅海建《天朝的崩溃》34页,下只注页数)在这样的枪面前,武秀才们即使把几百斤的石头连连举起,但命运也只能是送死。此刻的武举之愚昧在于:人家的兵器发展已甩开你几百里,而你却被像念了“定身法”一样原地不动。好比外面已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你这里仍安然地打算盘,“叭叭叭”打得再快再精,最终也只能输得精光。鸦片战争何以惨败,道理正在这里。
然而,确实有人念了“定身法”,此人乃“千古一帝”康熙。
火器发明于10世纪,康熙前期对之极为重视,将它发展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巅峰时刻。然而,平定噶尔丹后,他却下了“封杀令”。康熙五十四年(1715),山西总兵上言奏请自行捐造子母炮,被康熙严令禁止。不但禁止研制,更不准引进,而且将前代的兵器书籍均列為禁书,不少因此而失传。至鸦片战争止,近一个半世纪内全国竟没有一本论及火器的书问世,(见山西人民出版社、张明扬《纸上谈兵》337页)武器更新也自然停滞。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一半使用的还是刀矛弓箭,一半是明嘉靖年间引进和研制的鸟枪,有一支鸟枪竞服役了166年。鸟枪射程约100米,射速1至2发/分钟,且精度低,一遇潮湿天气和下雨,点火装置就“闹情绪”和“开小差”。武器比英军整体落后200年。有人说通往鸦片战争的路是康熙修造的,此言不虚。
多说一句,康熙为什么下此禁令?其实这与秦始皇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一个套路,目的都是“弱天下之民”,但最终帝王们都失算了,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又想到了关天培。他是武秀才出身,之前估计也没少练掇石。他从把总起步,最后官至广东水师提督、穿鼻之战的总指挥。中英开战后,他“挺立桅前,自拔腰刀,执持督阵,厉声喝称:‘敢退后者立斩。’”适有英军一发炮弹飞过桅边,他手被擦破,但“奋不顾身,仍复持刀屹立”督战。精神着实可嘉,但却是典型的冷兵器指挥方式。不过也是,掇石、刀箭练出来的军官,很难具有与先进兵器相适应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清军落后,不仅是“硬实力”,“软实力”同样落后。鸦片战争的结局,恐怕战前就注定了。
小店河的这几块练功石,真是宝物啊!应该让它走向更大的舞台,向世人诉说它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