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塑造灵魂
2022-03-04向贤琼
向贤琼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语文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语言文章,语文教学的实质是“文道”与“人道”的结合,“文因道存,道以文显”,因而语文教学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承载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除了是知识的讲授者外,更应该是经典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以文化人,传儒家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以文化人”是一个儒家哲学范畴的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文化人”的文化传统,而教书育人更需要坚持“以文化人”。
文即“文章、文德、文教”。在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体现“文以载道”的经典篇章。如《寡人之于国也》谈的是“王道”,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其核心均为实施仁政,只有实施仁政,才能得民心、得天下。《易经》也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说,儒家向来倡导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进而实现治国安邦的目的。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可知,我们的先辈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而非句读之师。儒家之道包含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师者之道、大国之道、宇宙万物之道等,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国家乃至宇宙,万物皆有道。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为例,作为群文阅读范例,《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等三篇文章就选入了第二单元,从选篇数量、质量、文体的编排等角度来看,这样的安排凸显了儒家经典的地位,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其健全学生人格的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承载着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好的语文课堂就是“立德树人”的精神殿堂。
“德”字看起来宏大空幻,实则渗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立德”一词来源于《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一词来源于《管子》,“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老师影响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方式方法,以及学生在是非曲直、义利得失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因而老师的教学活动一定是在道德的规范约束之下进行的,亦彰显着道德。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以及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育人目标,善于用文章、文德、文教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真性情、真道德、真精神的熏陶。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传递出了生命应有的姿态和意识。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桑地亚哥”来彰显打不倒的硬汉精神,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在人生路途中,总会有来自各方面的让你难以承受的打击。那么,你倒下了吗?还会再出海吗?“桑地亚哥”在这种险恶的人生环境中所持有的坚韧不拔的生命态度,正是经典作品传递给学生的深厚力量。再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教师可以此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的意义,从而明白生命是最值得尊重和呵护的。苏轼在《赤壁赋》中则表达了一种旷达的情怀,旷是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乐观,达是通达、明白、胸怀浩大,此为文中之“道”,亦为生命之姿态,语文教师可以此教给学生“胸无半点物欲,眼前自有空明”的人生态度,塑造学生淡泊名利、豁达通透的灵魂。
反求诸己,以身示范
“教”的最初含义是成人手拿着鞭子督促孩子们学习“爻”,即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学”的最初含义则是孩子们在一间房子里学习“爻”。从词源上来看,“教”与“学”分别从成人与儿童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学习活动,它们本质上是相统一的,“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交流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显著。
因此,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与专业素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时时反省,考察自己是否能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身作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广大教师要以“四个相统一”为遵循,履行教师职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意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备扎实的学识,严守师德规范,同时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加强情、道、美的引领,以达到育人目的。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篇中强调“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锱铢必较、咬文嚼字”,教师不妨以此告诫自我,在运用文字或是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应坚持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
语文教材文本中还包含为人处世之道、学习之道,如荀子《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如今我们已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但其实荀子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君子要如何学习,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教师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池春水,因而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学识渊博、满腹珠玑之人,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
《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将“传道”摆在了教师职责的首位,充分诠释了教师承担着传播思想、真理乃至“大道”的重任。参天之树有其根,绕山之水有其源,在真正的教育中,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这就是今天“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语文教学应该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德润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进而塑造灵魂、唤醒灵魂,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责任编辑/王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