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的多元化育人路径熊应平

2022-03-04熊应平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2年2期
关键词:青春思政精神

熊应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塑造着青少年的灵魂,关乎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究思政课的多元化育人路径,将立德树人内化到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尊德崇法、求真向善、逐美而行。

坚定信仰,引导学生做热爱祖国的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思政课教师要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热爱脚下这片土地,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雄故事激发爱国情怀。讲道理不如讲故事。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英雄故事感化学生心灵,唤醒学生心底向善向上的力量。如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明朝中叶,东南沿海一带屡遭倭寇侵犯。戚继光临危受命,带领他的戚家军转战浙江、福建的抗倭战场,取得了许多辉煌战果,这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的队伍被当地百姓称为“仁者之师”。当倭寇基本肃清之际,戚继光一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将他以国家利益为先、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博大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主题教育培养爱国情怀。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经典诵读等常态化主题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阵地。思政课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强有力的心灵洗礼,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榜样力量升华爱国情怀。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我们这个时代涌现出的英雄烈士、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如被誉为“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2003年非典期间,他那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宣言宛如一根定海神针,划开恐惧的阴霾,让人们看到希望的曙光。17年后,当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之际,84岁高龄的钟南山又一次冲在了最前面……思政课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钟南山院士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与担当,同时打好自身基础,在未来成为具备丰富知识与扎实技能的栋梁之材。

德法兼修,引导学生做尊德崇法的人

课堂上,思政课教师通过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培养学生宪法至上的观念;通过详细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通过介绍我国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让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强化国家认同。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分析研讨,开展体验式教学,将模拟法庭引入课堂,设置具体的法律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号召学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思政课教师要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自觉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

教师的一言一行亦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底线意识,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身体力行,当好学生的榜样。此外,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教,善待每一位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少一点苛刻、多一分宽容,少一点失望、多一分信心,少一点冷漠,多一分关爱。要做让学生发自心底尊敬爱戴的良师益友,用真诚与热情打动学生,讓学生在充满爱的优良氛围中自觉崇德向善。

真情涌动,引导学生做求真向善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站位必须要高,人格必须要正,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始终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当好引路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不仅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一程”,更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一生”。

思政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时政演讲,以此引导学生养成多看新闻、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的良好习惯。学生写好演讲稿之后,由师生共同打磨,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带着自信与勇气走上讲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鞭挞丑恶,弘扬正气。让学生评议时政热点,可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做到独立思考、审慎辨析、去伪存真,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以理性的姿态求真向善。

把握青春,引导学生做逐美而行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青春的内涵与意义,学生通过不断体验,发现青春的美好、成长的美好,对青春的认知逐渐从感性向理性过渡。

比如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上带领学生欣赏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青春舞曲》:“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开,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动人的歌曲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告诉我们青春美好却短暂,一去不复还。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握青春,不负韶华?当学生结束讨论之后,教师应告诉学生青春的花朵要用汗水去浇灌,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青春因奋斗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要让学生意识到奋斗的主角就是“我”,功成必定有“我”,勉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思政课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自己的课堂投入心血、注入真情,为学生的成长点亮一盏引路明灯。当看到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时,教师一定会由衷地感受到教书育人是无比快乐的。

责任编辑/王秉乾

猜你喜欢

青春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