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办法
2022-03-04马洪峰,王芳
马洪峰,王芳
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新的害虫防治药物的开发,农民使用这些农药来刺激作物生长并抑制细菌的传播。然而,由于人们缺乏常识和农药滥用,对小麦条锈病病原体的抵抗力有所增加。此外,我国小麦品种抗条绣能力差,是品种质量的一大问题,因此小麦线锈病盛行,蔓延迅速,威胁小麦生长,甚至给农民造成损失。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必须加强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处理措施。本文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论述,首先简要介绍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其次详细阐述了防止小麦条锈病发生的有效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对小麦线锈病的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以期对加强对小麦线锈病的综合防治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防治办法
0 引言
事实上,小麦条锈病是在高气流中长距离传播的小麦锈病之一。该病具有传染性大、破坏性强、危害范围广等特点,对小麦的生长构成极大威胁,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为防止条锈病的发生,有必要引起种殖户的注意,及时采取对策。
1 小麦条锈病的特点
1.1 重病大损失
小麦线锈病是朝鲜北部大面积发生的一种流行性、破坏性病害,当农作物感染小麦条锈病时,减产10%~20%,有时会减产60% 以上,严重的还会产生颗粒不收货。小麦条锈病每2~3年发生一次中度流行病,每6~7年发生一次高度流行病。每年,许多小麦产区都受到小麦条纹病的影响,造成巨大的粮食损失。同时,受感染小麦的质量普遍下降,使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并加剧病害损失。
1.2 越冬菌广泛传播、传播迅速的较快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小麦条锈病可以越冬,为明年的鼠疫提供更多的细菌来源,增加疾病的传播。如果在一些阴凉的山区,细菌的过度生长会产生并造成更大的伤害。尤其是早春,气温低,光照弱,下雨时田间湿度升高和反复感染。一般来说,冬季降水较少,条锈病较难越冬,但随着春季临近,降雨量显着增加,有可能引发中度或重度流行病。另外,冬季的大雪对场地有一定的增温和覆盖作用,所以更多的条锈病可以顺利越冬,使来年病害加重。
1.3 发病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茎、穗等部位。发病初期,患处常有斑点(绿色逐渐变淡),随着病情发展,柠檬酸孢子成堆(亮黄色、椭圆形、轮状、多层)平行排列到静脉,然后孢子堆破裂产生粉状物质。在发病后期,当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时,柠檬酸孢子堆由原来的亮黄色的细长条状变为细长的黑色冬孢子堆(扁平,常为数个融合为一)。
1.4 病原体和传染病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为纹状锈病,发病部位常出现成堆的孢子,有柠檬酸孢子和小孢子两种,前者大小为32~38m×22~28m,后者为稍大,为36~38m×12~22m。小麦条斑病菌性寒怕热,常由温度、降水等多种因素引起。通常,在气流的作用下,病原蔓延到冬小麦区,当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时,小麦就会被感染。根据经验,越靠近冬小麦孢子锈病区,随着播种期的进行,小麦线锈病发生的速度越快越严重。在平均温度低于2℃的气候下,病原体开始越冬,只要最低温度达到-7℃或更高,病原体的菌丝就可以安全地越冬。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小麦开始变绿,当温度稳定在5℃以上时,越冬病原菌被感染并出现症状。雨量下降时,病害迅速发展,小麦条锈病蔓延。一般来说,春小麦出现条纹锈病的两个先决条件是越冬病原基数大和春季降水量大。春季如果长时间不下雨,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率就会降低,如果春季温度过高也会降低条锈病的发生率。
2 小麦条锈病的规律
条锈病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小麦种植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小麥植株的许多部分都可能感染条纹锈病,最脆弱的部分是小麦叶,其次是茎。在小麦穗和遮阳篷上出现条纹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当小麦生长初期出现条锈病时,就会出现黄疸,从而阻碍小麦生长,大大降低小麦产量。条锈病的状况因小麦的生长阶段而异,一般在小麦生长初期受条锈病影响的小麦叶片上会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斑点,导致小麦叶绿素减少,严重影响小麦叶的健康生长。如果小麦叶片上的斑点变色或变黄,则表明小麦叶片上出现了许多孢子,表明小麦植株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小麦条锈病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和天气,条锈病比其他小麦病虫害具有更强的越冬能力,因此可以承受-7℃的温度。一般当温度升高到5℃以上时,小麦条锈病就会形成孢子。此外,降水因素对小麦条锈病的传播和繁殖速度有显着影响,春雨期间孢子繁殖传播较快,这也是小麦发芽的主要原因。此外,春季条锈病的影响范围较广,是严重影响我国小麦健康生长的严重病害,需要全国播种者高度评价。
3 小麦条锈病的成因
3.1 多样性阻力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为纹状体锈菌属小麦转化型的专性寄生虫。当小麦在播种过程中出现条锈病时,小麦的许多部位都会出现感染症状。其中最有可能的部分是小麦的叶面,其次是茎。该病主要是由于黄疸的出现,使小麦不能低头,使小麦产量显着降低。小麦条斑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抗逆性。由于小麦品种之间对条锈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如果大面积种植具有相同抗原的小麦品种,小麦会因病原体的种族变化而失去抗病能力,增加发生病虫害的概率。此外,随着我国小麦产业的发展,也有从国外进口的案例。当种植者不加工进口小麦种子并将患病和健康的小麦种子混合时,就会发生严重的条纹锈病。
3.2 种植技术
种植小麦时,小麦种植布局、种植顺序、作物成熟度与条锈病的出现有间接关系。小麦栽培技术通过控制田间细菌数量,促进小麦生长,提高抗病能力。但在连续耕地的情况下,细菌积累过多,因此相邻耕地小麦的抗病能力弱,容易发生条锈病。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小麦播种时间较难控制,因此小麦播种时间较早,进一步形成小麦条锈病的环境。
3.3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小麦发生条锈病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气候环境因素和降水因素。条锈病因其生存特性,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条锈病的病原体可能在冬小麦的叶子中处于休眠状态,次年变绿时变得更为活跃,平均温度为5℃即可繁殖该病害。同时,降水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条锈病的繁殖,加快了春雨时长袍的生长和蔓延。
4 防止小麦条锈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该病害传播迅速,造成大范围灾害,对小麦的影响非常严重,甚至会导致作物歉收。此外,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控制小麦锈病问题迫在眉睫。因此,为预防和解决小麦条纹锈病问题,从根本上进行防锈、选择防锈品种、加强技术培训、适当的药物控制、加强防锈工作。现阶段,小麦已进入条锈病阶段,为尽量减少小麦损失,保障农民夏粮高产,需要坚持早规划、早部署、早发现、早措施工作。加强监测预警,采取多项措施,从严治小麦条病防控工作,加强技术指导,科学有效治理。组织农技局工作人员深入田间,为群众提供远程技术指导服务,指导药品品种和用量,杜绝盲目用药,确保用药安全科学。
4.1 提高小麦抗病性,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条纹病最基本的方法。从几年来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可以看出,小麦品种不同,抗条锈病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据相关调查研究,同一地区种植不同抗锈病品种时,前者的感病率大于50%,后者小于10%。该菌株对疾病完全免疫,可见优化良种的重要作用。国内较常见的小麦品种有川麦、天选、青山、鲁麦、绵阳等,每个系列中都有抗病性好的品种,可根据种植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选择。此外,通过加强新品种研究,选择既保产又抗条锈病的新品种,有效防止条锈病的发生。
4.2 加强技术宣传教育,全面落实防控措施
为深入落实防锈措施,可积极利用广播、印刷、分发技术资料、举办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地面防锈技术进行宣传教育。加强试验研究,进一步总结小麦条锈病的成因和发病率,开发防治条锈病的新方法、新药,在技术層面提高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和应对水平。引导示范工程,做到家家户户都有懂技术的人员,真正把控制技术落实到所有村、户。联防联治是控制疫情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防治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时期,要以村社为单位,统一实施防治工程。一旦确定了中心病株(病组),就可以抓住防治时机,使用三甲酮、戊唑醇、白粉病等药剂进行更好的防控。
4.3 加强疾病监测工作,及时落实防控工作
为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开展防控行动,首先建立小麦条锈病监测控制服务体系,形成条锈病快速反应机制,统一装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配备防护服、自动喷雾器等现代化控制设备,全面提升防锈水平。其次,做好病害调查工作,在重要区域设立定点监测站,按照规范程序和方法开展条锈病调查和报告活动,为有关部门开展条锈病工作提供可靠支持。最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宣传活动,通过广播、互联网、报纸等宣传地方条锈病流行病学,制定科学防控措施,做好分类指导,做好预防工作。通过及时控制作业,动员群众开展防锈作业,降低了条锈病的发生率。
4.4 使用适当的化学品进行预防和治疗,以防止细菌传播
对缺乏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能力丧失且无后继品种的小麦地区,需进行化学防治。有效的防锈杀菌剂包括二元酸、二氧化钠、氟化钡剂、氨基钙、氟硅酸尿素、叶绿素、杀菌剂和锌。但近期主要推广的是三唑酮(芬平宁)和替吡多(速保利)。防治方法:种子,本品重量有效成分的0.30% 用化学药剂包衣种子,即用25%三唑酮WP159混合150kg小麦种子,或用12.5%替吡唑WP60809混合50kg小麦种子。春季叶面喷施,在小麦结穗期或发芽期,当叶总比例达到2%~4%,严重程度达到1%时,喷施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巴唑(地康唑)始、速聚)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 Dilito(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实现一般治疗与选择性治疗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水草枯萎病混合时,用12.5%特巴唑湿粉剂20~359/667m2,病初喷水50~80L,防锈效果极佳,也可治疗叶枯萎病和纹枯病。
4.5 加强栽培管理
如果考虑到播种年份的气候特点,坚持适时播种,可根据小麦播种时间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对小麦发生条纹锈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为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采用品种混栽,可以增加田间物种多样性,作为防止病原传播的空间屏障,延长小麦的生长寿命,在降低生产成本和疾病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在给小麦施肥时,尽可能选择有机或堆肥的农家肥,并记住肥料应该完全分解,应平衡不同肥料的组合。不要施用某些类型的肥料,以避免过度施氮。钾肥的使用促进小麦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小麦成熟后及时收获,在夏季清理所有田地和垄作小麦苗,深翻土壤,减少田间病菌数量。
4.6 肥料和水管理
小麦的良好肥料和水分管理有助于植物的健康生长。在水分管理方面,田地不宜过湿或过旱,在施肥方面,一般情况下,基肥、表土和叶面肥配合使用,以满足各季节的生长需要。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叶面肥用量过少,小麦的营养跟不上,容易使小麦的生长减弱,以上需要注意小麦肥水管理的“量”。土壤水分高或雨后要注意沟渠排水,病后要充分灌溉,减少产量损失。可用氮肥用量不宜过多或过晚,以防止小麦出现贪食、晚熟,甚至加重病害。
4.7 加强监测和预测
围绕防控重点,利用现有监测设备和技术,统一防控小麦条锈病,严格按要求实行“三定”监测方式。结合现场工作定点观察,密切监测病害发展,努力提高预测精度,及时报告条锈病防治进展,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及时提供重点疾病防控调整。特别是3月上旬至4月中旬,对早疫区麦田实施预防性和选择性治理,控制菌源传播,重点是集成控制。
4.8 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方法
在防治小麦条锈病过程中,相关农业工程师和农民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1)小麦播种前,有关农户必须对小麦种子进行合理的药物处理,通常每50kg小麦种子使用100g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并严格按要求进行干混,或者使用按小麦种子重量计0.02% 的戊唑醇对种子进行拌种。(2)在小麦锈病初期、初冬和早春,农户可选择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使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防止锈病进一步蔓延。当小麦锈病蔓延,发生严重病害,或播种小麦感染率达到30%以上时,农民必须合理使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及时有效地处置病害控制。同时,农民必须对周围的麦田进行轻度或未感染的锈病处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小麦锈病的进一步蔓延。
5 结语
总体而言,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该病害传播速度快,造成大面积灾难,对小麦的影响非常严重,甚至会导致作物歉收。此外,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控制小麦锈病问题迫在眉睫。因此,为预防和解决小麦条纹锈病问题,从根本上进行防锈、选择防锈品种、加强技术培训、适当的药物控制,加强防锈工作,及时防止损失,进一步促进小麦增产。
参考文献
[1] 马占鸿.中国小麦条锈病研究与防控[J].植物保护学报,2018,45(1):1-6.
[2] 黄冲,姜玉英,纪国强,等.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大尺度时空动态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8,45(1):20-26.
[3] 朱军生,王同伟,于玲雅,等.山东省2017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