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3-04李正柳朱劲松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恩施对策

李正柳 朱劲松

摘要 农村产业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防止返贫的有效途径之一。全国各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不同,所以着力点也不同。产业融合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具有其特殊性,存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受自然环境、资金、人才约束明显,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低等瓶颈问题。为此,应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挥政府职能优化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外部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和规模、加大产业融合力度等方面入手,来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对策;恩施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3-022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59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in Enshi

LI Zheng-liu, ZHU Jin-s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prevent return to poverty. The basi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s different, so the effort is not the sam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has its particularity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habited by ethnic minorities, there are bottlenecks such as backward rural infrastructure, obvious constraints on development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apital and talents, and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by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exert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cale, and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Industrial integration;Countermeasure;Enshi

作者簡介 李正柳(1995—),女,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发展。

通信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4-26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产业兴旺”是核心,“生活富裕”是最终目的[1]。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持续带动农民收入,激发农村活力。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产业融合。

全国各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不同,所以着力点也不同。农村产业融合在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具有其特殊性,这些地区在生产力、自然生态环境、资本积累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均不占优势。该研究以恩施州为例,为少数民族聚居山区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较早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的是日本的今村奈良臣,他从产业融合方面提出的农业“六次产业”,即一、二、三产业之和或之积进行内涵界定,即加快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展,提高农业附加值[2]。近些年,国内有很多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做了研究,他们分别从资金、人才、土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何钦等[3-5]从资金角度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资金瓶颈;廖世铢[6]剖析了产才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李杰等[7]从提出了3个在农村产业融合用地方面的现实制约,即“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缺失、产业融合用地增量成本高和土地再利用效率低下”;梁瑞华[8]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要素流动不畅,政

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余涛等[9]也指出农村产业融合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户面临资金短缺以及农村金融供给单一等问题。还有很多学者都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之中。这些研究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虽然学界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农村产业融合在武陵山区有其特殊性,存在生产力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本流动趋向市场性、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等现实问题[10]。该研究数据来源于恩施州各个调查队,结合恩施州地区的特殊性进行研究。

1 恩施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1 特色农业产业的壮大和崛起

一是恩施州茶产业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大、品牌快速崛起的兴旺之势。所辖8县市,有6个县市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全州88个乡镇,有72个种茶,666.667 hm2以上专业乡镇43个,66.667 hm2以上专业村达404个。截至2019年底,全州茶园总面积达到11.33万hm2,茶叶总产量12万t,综合产值突破150亿元。2020年茶产业呈现出逆势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州实现茶叶销售收入74.5亿元,同比增长5.8%。全州茶园总面积占全省的31.8%,位居湖北省第一位;占全国总面积的3.8%,在地市州级产茶区中居第四位,成为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11]。

二是马铃薯逐渐崛起,成为恩施州的第二大特色产业。马铃薯是恩施州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马铃薯作为经济作物的属性进一步增强,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基地农民种植马铃薯单位面积收益在2015年基础上平均增1.5万元/hm2以上,其收入占全州农民可支配收入的15%以上,在马铃薯主产乡村约占50%。从产业综合效益来看,恩施硒马铃薯产业已成为继恩施硒茶之后的第二大特色农业产业[12]。

1.2 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一些初级农产品已经逐渐向加工业进行延伸,近几年,恩施州深加工业加快发展,茶叶以“恩施玉露”“利川红”“伍家台贡茶”等为代表的一批恩施富硒绿茶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大幅提高,据2021年1月恩施州政府报告得知,恩施州富硒食品的精深加工业产值达到15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链不断延伸,中药材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引进33家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产值达到150亿元[13-14]。

1.3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景区开发速度较快,目前已经发展初具规模。恩施州到目前为止共有3个5A级景区,部分县市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恩施市、利川市已经基本实现4A级景区县市全覆盖。“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等新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陆续出现,使恩施州乡村旅游稳步向前迈进。

1.3.1 生态+旅游融合型。

2017年以来,恩施州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先后建成宣恩县伍家台村、咸丰县麻柳溪村、来凤县杨梅古寨等150余个全国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明旅游示范村等。以咸丰县黄金洞乡为例,该乡依托唐崖河风景带,围绕黄金洞4A级景区做文章,充分发挥茶产业资源优势,强化有机茶园管理、景观林、有机菜园、绿色果园等,高标准建设以茶叶专业村为重点的万亩(666.67 hm2)茶园体验带、以农林景观园林基地为重点的万亩(666.67 hm2)园林观光片区、以大沙坝村和麻柳溪村为重点的2个千亩(66.667 hm2)农业产业园、以泗渡坝村和白果树村为重点的2个千亩(66.667 hm2)“121”产业扶贫示范片区,推动“茶叶、果蔬、园林+旅游业”深度融合。2019年该乡仅茶叶和旅游业收入就超亿元,有80%的农户吃上了旅游饭,有30%的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4万元。

1.3.2 文化+旅游融合型。

龙坪乡店子坪村将绿色发展与红色开发相结合,修通公路,办起了土特产实体店与网店,“愚公”牌系列农特产品、布鞋等远销外地,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 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8 000多元。利川市腾龙洞景區打造的湖北省首家洞穴实景剧《夷水丽川》、恩施大峡谷景区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剧《新龙船调》和恩施市民族歌舞团创编的大型乡村音乐剧《黄四姐》等,吸纳2 000余名当地村民白天干农活、晚上当演员,每年直接增收3 000余万元。

1.3.3 康养+旅游融合型。

利川市谋道镇苏马荡是恩施州养生度假圣地之一,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酒店、餐饮等配套产业得以发展,解决当地居民就业5 000人以上,每年直接增加收入2 5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3万多村民脱贫致富。类似的还有建始黄鹤桥、石门河、巴东铁厂荒、咸丰坪坝营等高山养生度假区,每年夏季吸引游客50万以上,居住时间均达到1个月以上,养生产业链延伸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2 恩施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产业融合发展

恩施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融合的发展,增加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具体表现在水、电、气、交通、网络、物流等方面。恩施有些地方因为地势和太过偏远的原因,到现在还没有通公路、没有自来水,天气恶劣的时候甚至还没有电。目前为止,恩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通路、通电、通水,乡镇已经有相应的网络通讯服务点和物流站点,正常情况下能基本满足农户需要。但是,以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加大了产业开发的难度,延缓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提高了恩施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2.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外部要素约束明显

恩施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要素是在人才、土地、资金的缺乏。这些因素制约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也使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很难形成规模。

2.2.1 恩施州产业融合发展受地理环境影响大。

一是地理条件独特。恩施州位于鄂西南边陲,是武陵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地貌复杂,气候多变,农村区域面积广,形成平原地区少,海拔相差大,土地面积不集中,在生产布局、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受地理环境影响很大。

二是农业用地受空间制约严重。恩施农村地区的土地供应不足主要表现在用地空间制约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恩施农村地区的土地分布零散,大部分地区很难进行机械化生产,大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增加了人力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乡村产业用地指标有限,政府只能保证一些重点项目或规模企业用地指标,农村地区的微小型企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很难得到保障。所以导致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产业布局不集中,严重阻碍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

2.2.2 人力资源不足问题。

据调查队对茶叶、烟叶、蔬菜、药材等农业产业所覆盖的400个农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普通劳动力或半劳动力中,中老年人占比很高:60岁以上占33%,50~60岁占36%,40~50岁占23%,40岁以下占8%。

一是相对于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二是山区在公共服务、文化娱乐、购物休闲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配备不足,难以满足年轻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追求。三是农村发展空间有限,很难施展年轻人的理想抱负。所以导致农村地区人才严重缺乏,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

2.2.3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一从农业企业角度。据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63%的农业企业认为融资难是农业企业和合作社运营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93%左右的企业和合作社最近3年都有贷款需求,而有需求企业中约39%都有贷款失败的经历。二据不少经营主体和农户反映,近年来国家是制定了相关政策,也给予了很多优惠措施,但农村可用的抵押物品少,贷款风险大导致很多农业企业很难贷到款。三是在农村地区,针对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服务、融资渠道都相对较少,导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很突出。

2.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

2.3.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熟度不高。

一是因为农业产业链条短和产业融合度低。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农产品属于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一方面是由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精深加工业也相对落后,所以导致产业融合发展链条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难。另一方面是农村产业融合链条短、产业前后端的融合发展不够深入。例如恩施的硒马铃薯,只进行物理分类和筛选及简单的粗加工,以含有微量元素硒为主要卖点来打开市场,因为地形地势的差异,恩施州的硒马铃薯产品质量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这样很难促进产业前后端的融合。

二是对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和对乡村旅游背景下人文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首先,恩施州地区部分农村目前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加上其产品种类别偏少,产量又不稳定,种植规模不够集中,很多农产品还处于初级农产品形态,还没有进行进一步的产业开发和延伸。其次,是对人文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恩施州已经在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但在实际进行过程中,目前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开发的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恩施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恩施州也是世界硒都,茶文化历史悠久,还拥有很多独特的自然景观等等。这些人文景观资源是可以好好地进行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景区的文化不足,对人文景观的开发和利用过于单一,例如某景区建设开发只考虑到观光景点的建设,没有突出当地的人文优势,仅仅局限于观光和购买初级农产品,导致旅游方式单一。

2.3.2 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民获益少。大部分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户之间主要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服务、单向销售的利益联结方式。农民主要是通过单向销售、土地流转来获取收入的,无法获取到产品加工后端和产业链条延伸后的收入。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土地流转和单向销售的利益联结中还不存在利益分红的利益联结方式。另一方面,缺少利益联结的保障机制。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融合推进过程中缺乏强而有力的利益联结监督保障体系。

2.3.3 产业融合规模化生产落后,产品质量稳定性难以把控。

规模化生产落后,产品质量稳定性欠佳。受地理条件限制,恩施州种植硒马铃薯生产基地规模普遍偏小,布局也很不集中。首先,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海拔高差大,地势险峻,成片的平整耕地很少,大型农耕机械无法进场操作,很难实现硒马铃薯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其次,恩施州山区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公路、电力、自来水、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难以将自家种植的马铃薯销售出去[15]。再次,生产技术落后,原始的农业耕种方法很难达到现代农业的生产标准,加上缺乏系统培训,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也制约了恩施州农村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3.1 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下,应该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首先,各级政府用好国家专项资金,加强农村的水、电、气、交通、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产业融合发展成本。其次,在加强建设的时候对二、三产业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長远的规划,在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物流等各个方面提供设施条件和发展空间。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改善提升,既不大拆大建,又要与农村产业融合配套。

3.2 政府发挥职能,优化改善产业融合外部环境

一是加快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离不开人才支撑,各级政府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注重人才政策的灵活性,既能很好地利用本地乡贤的才能,又能很好地吸引外来人才。其次,政府要走进企业,和企业达成统一战线,共同完善人才引进、聘用、培训以及工资福利待遇问题,为乡贤和流入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最后,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是产业融合最不可或缺的人才,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推行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经营。在山区土地分布零散,产业不集中的情况下,可以因地制宜,采用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进行统计分析,弄清楚恩施州当前各个地区产业分布情况、地理环境状况、适合发展什么产业等等;其次,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确定适宜的产业融合发展规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将理论付诸实践,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是政府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引导企业、资本等进入农村,促进农村金融创新,解决农村产业融合的资金瓶颈。具体实施如下:首先,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其次,为这些企业创造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等;最后,不断优化农村市场营商环境,加大资金引进力度和资金运转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3.3 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力度

3.3.1 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

首先,重点调整恩施州茶叶、烟叶、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架构,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原有加工业的产业升级等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快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将产、供、销等环节进行整合,农业产业链条越长,农产品的附加值越高。其次,结合乡村振兴的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各个县市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扎实发展农业的同时,推动农业与文化、养老、休闲等进行深度融合。

3.3.2 突出产业规模,打通销售渠道。

一是要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规模化优势产业。大力培育一批特色农业产业,扩大各个特色产业的生产规模。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选一批实力强、有潜力的龙头企业进行培育和扶持,带领相关产业主题一起发展,集中发展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增加供应量。三是发挥品牌效应,对优势产业进行品牌的打造和培育,通过网络媒体和社会活动进行宣传。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最终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三者结合,来增加农业产业在市场中的份额,保证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销售体系,最终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3.3.3 加速推进产业融合力度。

一是双向引导的产业融合方式。引导资本、人才、技术流向农村的同时,将农村的二、三产业向城镇和产业园区集中。二是发展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允许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主题发展壮大进入市场,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引导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进行产业优化、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是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建立产业融合服务体系,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3.3.4 继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软实力。

以茶产业为例,一是推动“茶叶+文化”发展。在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同时,又统筹谋划茶文化建设。一方面支持茶叶爱好者对恩施茶叶发展史及贡茶文化、土司文化等茶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与挖掘,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积极赋予恩施硒茶新的内涵,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持续推进茶文化非遗保护,传承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开展茶艺培训进机关等活动,推进茶文化保护与开发。二是推动“茶叶+旅游”发展。以茶产业与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作为重点方向,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打造以茶文化体验园、茶产业基地、精品茶旅线路、民宿体验区以及民族民俗文化村寨为载体的茶旅一体化,推动茶产业步入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通道。

参考文献

[1] 王丽英,丁姝羽,刘后平.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空间效应与门槛效应的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21,33(4):761-766.

[2] 张斌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以安徽农村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20,35(9):20-24.

[3] 何钦.福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15(12):45-48.

[4] 张林,张雯卿.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同关系及动态演进[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42(2):2-11.

[5] 李贤杰,曹俊杰.山东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2):264-265,270.

[6] 廖世铢.福建省产业人才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发展研究,2020(11):77-82.

[7] 李杰,段龙龙.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保障论析[J].政治经济学报,2019,16(3):111-127.

[8] 梁瑞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推进建议[J].中州學刊,2018(3):51-55.

[9] 余涛,郭军.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20(7):74-77.

[10] 高元武.武陵山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基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走马镇的调查[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3):46-55.

[11] 胡建亮.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以杭州市对口帮扶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中国茶叶加工,2021(1):32-36,56.

[12] 于斌武.抱团擦亮“恩施土豆”品牌:写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恩施土豆”授权使用之际[N].恩施日报,2020-01-03(003).

[13] 加压奋进 砥砺前行 谱写新时代恩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解读(上)[N].恩施日报,2021-01-20(003).

[14] 刘芳震.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9日在州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N].恩施日报,2021-03-09(001).

[15] 吴巍,田盼盼,向龙.富硒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恩施硒马铃薯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1(5):257-259.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恩施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