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遥远”到“亲近”的断想
2022-03-04白联晟
如今一说起太行,我们能否除了重读并思考它的雄壮之美之外,是不是还要在当今多元化时代的审美过程中,对于主体的艺术家提出更具高度、更具微观和更具多维度的关切和要求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记得在2021年的春节期间,一部介绍河北风土人情的电视纪录片《大河之北》上映,这是迄今为止最为细致和多角度地挖掘河北从人文到地理的系列电视片,出乎人们的想象,导演的多视角、多维度、主客观并用的认真态度,打动了观众,一度热播。引申开来,对于太行山的艺术呈现,艺术家们也唯有以古今对应,多维并举,主客体共参等多种手段,亲近太行诸峰,投入感情认真去做综合的关切和思考,就不怕没有新思路,就不怕没有创新点了。因此由于海拔的不同、纬度的高低、人文的变化、民俗的地区差异,乃至于四时的更迭、日月六时运转、风云雾雪天气等外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下,太行山有了更加丰富的表情,太行山也就不只是荆轲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的太行山,不只是赵武灵王搭弓骑射、藐睨西秦的天然屏障,也是具有了或温婉似水柔情,或玄妙浑然一体,或艳丽层林尽染,亦或天地茫茫银装素裹的多面太行。柔情和壮美,恰恰形成了太行自身具备的两极,两极拉开,我们置身其中,可以尽情参悟她的无限美感,这多种美感也就给予了我们无尽的艺术关照空间与审美发端。
善于思考的艺术家在对大山的审美关照过程中定会清醒地意识到,下意识的“遥望”或者没有任何理由的无端“亲近”,却是一种滥觞。若不做自我的理性选择和调整,就会在貌似如饥似渴的“亲近”热情里,不知不觉被所谓的“关照自然”忘记初衷,将人们那本不易多得的创新意识、突破思想的萌芽毫不留情地扼杀掉了。
思维方式的固有化、模式化,会致使艺术创作过程的拘泥与陈腐,在“遥望”和“亲近”两极之间建立“多维”思考观念,不失为摒弃“经验式审美“的最佳切入点,其中具体操作方式很多,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一、跳出对“传统”和“当代”二元对立概念上的固有认知模式,多维度解读两词的时代意义所在。真正理解艺术家在对“传统”的遥望和“亲近”过程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面对的态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在对经典文化学习中的多样化收获。
二、避免绘画材料的单一化模式,重新解读山水画的分类方法。将诸如“重墨、重笔”之分、“重工、重写”之分、“青绿、浅绛、水墨”之分等传统分类方法做一个综合疏理和结构处置,以自我为核心,所有手段所有材料拿来我用,积累经验,探索一套灵活多变而又尽显个人整体创作风貌的绘画形式。
三、重构山水画的成法模式、审美模式,不拘法度,自由为之。传统山水画中章法模式如“三叠”“两段”“四远”等品评法则,虽然在过去“农耕文明年代”中对于程式化山水绘画作品的构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我们当今新时代的进程中,显然束缚了艺术家们的手脚,同时限制了艺术家们想象空间,使大多数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画家长期处在一个故步自封的创作环境之中,其作品无非是“新瓶装旧酒”或“旧瓶装新酒”的叠搭积木的“老山水”模式。一旦抛开这些长期人为造成的思想的“笼狱”和“藩篱”,人们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和自由!自我心性与大自然的真情拥抱又是如此心旷神怡而胸怀激荡!
四、还眼睛以真实,在“遥望”和“贴近”大山的过程中,尊重自我认知与感受。宋、元之前,画家们大都抱着一颗真实、原创之心,从事着他们所热爱的事业,至使画坛之中风格面貌精彩纷呈、个性彰显。明清以降,除少数几个独具原创风范的大家,在别具慧眼中独辟蹊径,尽情饱尝以“真”“情”所烹制的美味佳肴之外,多数人并不是以个人之心、眼去认知世界,只能将自己编入人云亦云的唱和行列中,去“拾人牙慧”了。
五、突破当前山水画既有的题材与模式,不拘物象,不拘材质,画我所感。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有了“国展大师培训班”“国展培训速成班”之类的教学机构,且一度风靡。这种极其恶性的模式化引导,使得追求名利的艺术从业者的画面中具有了某种形制的构图、绘制手法和某种色调特征,在一次次的国家级展览中极具凑效,且屡试不爽,以至中国美协在近两年的展览评选中采取了类似于“论文查重”式的“图像查重”环节,最大限度地杜绝抄袭和雷同。艺术不可以投机取巧,也不能一窝蜂的扎堆。唯有冷静思考,尽心不懈探索,逐步确立自己独特的艺术发端,方可形成只属于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格与样式。
而事实上,放眼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不论是顾恺之、吴道子、范宽、李唐、石涛、黄宾虹,还是达·芬奇、罗丹、毕加索,均是在艺术道路上苦苦探求之中,在某一领域悟得堂奥,从而成长为涉猎全面的、负有历史使命感和人类责任感的综合性大师。而那些处处自封为“大师”的画家们,只一味描绘闲情雅致、小情小趣的心理,不知不觉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小山水”的范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家的内心需要一份沉静与孤独,在“多元一体”时代的大文化背景下,画家们所面对的是被时代气息浸透了的大千世界,因此造化間,不论是自然中大岳山川,还是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都可作为承载我们艺术真情流露的思想载体,让观赏者感受到的是充满勃勃生机活力的“大山水精神”。
白联晟
白联晟(莲胜)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理事
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高级课程班创作课导师
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
河北省美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河北省画院中国画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