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2022-03-03王雪娇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媒介数字时代

王雪娇

引 言

数字媒体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以二进制形式记录、处理、传播和获取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者多样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交互化、受传者个性化以及传播效果智能化的特点,新闻生态环境由此重构,这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应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努力培养出与时代发展趋势相契合的高精尖新闻人才。

数字媒体时代对新闻生态的重构

数字媒体时代,中国新闻教育与新闻人才的培养处在整合与改革的关键期,要使社会主义新闻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顺利接轨,必须了解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生态格局的变化。

首先,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介平台化使新闻制作流程发生了变化。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受众对媒介特别是新媒介的依赖性逐步增大,媒介技术也成为各个新闻机构角力的重要因素,更是各个国家新闻实力竞争的核心所在,在这样的新闻环境下,数字媒体时代的媒介平台化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流程,与传统媒体为适应不同媒介属性而进行多次采访制作不同,在数字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语境下可以一次性采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根据不同媒介属性进行深度加工,满足不同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

其次,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受众角色转换使新闻传播内容发生了改变。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媒介素养大大提高,加上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发展,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声者,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由此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发展,新闻内容也更加宽泛、更加个性,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新闻理念下,人们利用丰富多彩的媒介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在这样的新闻“买方市场”下,媒体由传统的采集发布新闻向整合新闻发展。

最后,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从跨媒体到跨文化的飞跃带来了全球视野的转变。由于新闻理念的改变,数字媒体时代下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设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受众不用出国门就可以看尽世界,跨媒体逐渐演变成了跨文化的趋势,这就使媒体的发展要具有全球视野,将世界各国不同区域、语言、文化的新闻信息进行本土化解读,以真正实现“大新闻”发展。

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必备素质和培养困境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媒体形态,也使新闻生态格局和新闻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了重构。尤其是在产学协同理念的引导下,国家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不断革新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认清目前的教育发展形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方法,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真正实现“全媒型人才”向“专家型人才”的成功转型。

1.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必备素质

数字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分为两大类,一是懂传媒策划、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精写作、通拍摄、会编辑的全能型人才。无论哪一类人才,要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传播技能运用能力、跨媒介传播策划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是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传播技能运用能力。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新闻工作者已经不能如同以往一样简单地对信息进行采集,而是要经过一定的辨别判断和去伪存真以后,再对其进行融合,挖掘信息背后的关联性和深刻意义,并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如数字合成、摄像和非线性编辑等进行信息的传播,将新闻中蕴含的重要信息传递给受众,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传播技能运用能力,使自己成为综合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综合型人才,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战线的作用。

其次是跨媒介传播策划的能力。新闻策划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统筹规划使传播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呈现,因而成为数字媒体时代传媒行业竞争的关键所在,这实际上也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媒体设计能力和跨媒体策划能力的竞争,因此当代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媒体设计能力和跨媒体策划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对新闻事件采用合适的报道方式和手段,展现出较强的策划能力,体现出新闻人才的专业深度和审美力度。

最后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球一体化发展使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价值观和文化思潮涌入国内,其中不乏霸权主义的拥趸恶意歪曲我国形象,在媒体报道中曲解新闻信息、抹黑中国。为此新闻工作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一方面,能够以昂扬的姿态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在出现价值冲突或者国际争端的时候能够发挥自身强大的跨文化交际实力,为国发声。

2.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培养困境

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为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契机,也带来新的挑战,“信息茧房”效应的存在和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当前部分高校的新闻人才培养面临困境。为此,教师应提升思想意识,找到问题根源,努力探索出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1)教学理念待更新

数字媒体时代,新闻理念向“大新闻观”转变,这也就确立了“融合”的新闻状态,需要教师紧随新闻理念的转变更新新闻人才培养理念,但是当前部分高校还未转变教学理念,导致新闻人才培养工作难有突破。一方面是通识教育不足。古往今来都称新闻工作者为“杂家”,是因为新闻工作需要多种学科背景作为基础,目前部分高校通识教育不足,偏重于新闻专业自身课程的教学,忽略了与新闻相关课程的教学,如历史、艺术、经济、法律、思想政治等学科。另一方面是专业技能教育有待完善。对摄影摄像、网页制作、新闻现场报道、剪辑等新闻专业技能的培养涉猎较少,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2)学科架构待健全

一方面,新闻专业设置较为单一。当前仍有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是按照1997年新闻传播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后教育部制定的专业目录划分的,按照单一媒体的传播技能和规律进行了课程设置,一些高校虽着手进行了专业改革,但力度较小,不能适应数字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交叉不够,数字媒体具有强烈的融合特征,要求新闻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课程设置的交叉度不够,无法引导学生将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融合,例如在传统的新闻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采访技能、内容编辑等方面的知识传输,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处理突发状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3)师资力量待增强

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教师的专业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部分高校的新闻教师在自身素养方面存在着知识结构不丰富、实践经验匮乏等问题,在教学方面也存在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部分教师未能以全球眼光和国际高度开展新闻研究和教学工作,造成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新闻素养的提升,方能用一身强硬的本领引领学生发展。

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数字化、融合化和技术化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务必紧随这一融合发展的视野状态,向关键问题发力,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时代化。

1.更新教学理念,重构通识教育板块

数字媒体发展的新语境下,高校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大新闻观”的媒体观念。首先要加强通识教育,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提供分析世界的工具。为此,不但要为学生提供诸如社会、历史、军事等通识教育板块,还要开展实际新闻工作中应用频次高的课程,比如语言学、哲学艺术审美、地理空间思维等课程,其中哲学艺术学有助于帮助学生锻炼缜密的逻辑思维,地理空间思维课程能帮助学生结合地理环境进行深度新闻分析,总而言之,通识课程的开设能够提升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完善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摄影摄像、网页制作等专业技能进行合理安排,提升实操技能,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2.健全学科架构,优化新闻实践课程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应当主动适应传媒时代的变革趋势,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首先,要增加与数字媒体相关的课程,如《数据结构》《特效制作与非线性编辑》《交互式多媒体网站开发》等,通过跨专业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学科交融,引导学生将各科内容进行有效关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其次,应加强实践课程训练,数字媒体时代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要求更高,因此校方需要加大对学生的新闻专题策划训练、深度报道训练、摄影剪辑训练和跨文化交际训练等,以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在学科架构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入VR等新型技术,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帮助。

3.完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事关人才培养的具体成效。在数字媒体时代,高校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教师队伍进行适应性调整。一是要整合现有师资,对新闻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通过举办新闻传播学论坛、学术会议、技能大赛等活动,使教师队伍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了解新的媒体技术,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成为专业的“多面手”。二是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更加沉浸地学习新闻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比如要广泛采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情景教学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深度参与中不断进步。

结 论

媒体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竞争,而高校则是人才培养与输出的主阵地。无论何时,新闻媒体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为此,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方面,高校应把握好数字媒体传播的规律性,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健全学科架构,完善师资力量,加强产教融合等手段,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使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

猜你喜欢

媒介数字时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答数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数字看G20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