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唯物史观,坚守历史本真
——以“四史”教育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2022-03-03姜强强

关键词:虚无主义四史唯物史观

陈 晨, 姜强强

(1.淮阴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2.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妄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侵袭和攻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习近平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2]“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科学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的光辉历史,书写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四史”教育已被纳入制度建设轨道。《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和各级各类学校教材的编写要求中,都已对“四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我们要进一步揭露其唯心史观本质,以“四史”教育筑牢人民群众的唯物史观,增强其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免疫力”。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三重现实表征

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常标榜“客观”评价历史,但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却落入了唯心史观的窠臼。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唯心史观为理论根据,否定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真正动因的观点,从“抽象的人”出发,鼓吹英雄史观,否认历史事实的客观性。

(一)否定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包含着主体选择性和目的性,采取何种方式来发展经济,如何使这种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均衡、协调,都必须以客观规律为依据。”[3]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以一己之需“裁剪”“拼贴”和评判“四史”,假设和篡改历史,妄图证明资本主义是永存的人类社会形态。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苏联曾“重新评价历史”,在意识形态领域“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4],最终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5]改革开放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他们迎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探究历史全貌的需求,以“重新评价”“理论创新”为名,在“四史”上大作“翻案”文章,混淆历史主流和支流,为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正名,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不在“精神动力”层面,而在其背后的物质动因——社会基本矛盾。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视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否定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通过“摘录和拼凑各种不同的权威们的证词而建立起来的历史学”是“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6]。在将矛头指向中国历史道路的选择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常以否定中国近代革命史为切入点,诽谤太平天国运动“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辛亥革命是完全脱离实际的“激进主义”,主张“告别革命”,认为“侵略有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污蔑新民主主义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进而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否定革命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中的根本作用。改革开放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国外“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等遥相呼应,一味强调历史书写的主体性,与国外的“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颜色革命”等错误言论沆瀣一气。

(三)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立场,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却从英雄史观出发,忽视历史的客观规律性,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以抽象的人性论对历史人物进行有目的的评价,试图证明少数历史人物的意志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实现其政治目的,惯常滞留于历史现象表面,把少数活跃在历史前台的人物意志和作用无限夸大或歪曲。如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反动派美化为“中国救星”,污蔑中国工农红军和红色政权“阻挡全面抗战”,贬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他们惯于在建党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传播“英雄新论”,以“重新评价”为名诋毁领袖和英雄人物,为历史上早有定论的反面人物“平反”;企图通过编造所谓的“黑料”“看点”歪曲人民群众的历史认知,妄图抽离民众对红色基因和革命情怀的传承和弘扬。针对上述种种错误言论,习近平强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8]

“四史”贯穿和渗透着唯物史观,熔铸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四史”领域大做文章,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名歪曲历史事实,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妄图通过否定“四史”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二、以唯物史观作为“四史”教育中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理论武器

习近平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9]唯物史观是“四史”教育的理论基石,也是检验其教育成效的“试金石”。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根本遵循,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以唯物史观指引“四史”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能够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唯物史观作为理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其产生于社会实践,同时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唯物史观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基础,保证了史学研究根植于科学土壤。唯物史观是“四史”教育的生命力源泉,为开展“四史”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来实现的。科学发挥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有赖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来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保驾护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强“四史”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引导人民群众系统、深刻地研究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科学把握人民群众思想形成和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是“四史”内容展开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等背后的根本逻辑。在探索救亡图存和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作出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带领人民走上伟大复兴之路。当前,“四史”教育要讲清讲透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深刻地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曲折性和艰巨性,让全体人民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11]等科学论断。

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群众史观,坚持群众史观是开展“四史”教育的基本价值原则。只有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真正让“四史”教育植根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唯物史观科学说明了个人(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恩格斯认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2]同时,唯物史观也肯定历史人物发挥的重要作用,“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13]502。“四史”教育要引导人们全面认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在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同时,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带头引领作用。

(二)以“四史”教育树立唯物史观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理论也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变为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历史与理论的贯通,有利于使我们党更好地认识国情,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14]“四史”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规律史和实践史,是理论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发挥指导作用,且又被实践所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历史。昨天的实践造就今天的历史,今天的实践则构成明天的历史。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世界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以“四史”教育推动唯物史观进头脑、入人心,进一步转化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

习近平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15]开展“四史”教育,一方面,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忘初心,正确看待党带领人民曾走过的路,增强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害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思考和解决党带领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挑战,牢记使命,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对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尚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16]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当前两者要长期共存,既对立又合作。如何在批判和借鉴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17]因此,唯有始终坚持用唯物史观来阐释历史,并用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书写的历史不断塑造个体的唯物史观,我们才能牢牢掌握历史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深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深处去洞察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三、以“四史”教育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8]学习“四史”,不仅要学书本知识,更要学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历史及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9在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袭和蔓延的手段层出不穷,我们要将“四史”教育进一步落实到实践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指导民众确立科学的历史认知,构筑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强大“物质力量”。

(一)“四史”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突出真理性和科学性,体现时代化和大众化

开展“四史”教育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是指在“四史”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上突出真理性和科学性。“四史”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其内容博大精深,富于理论思辨性和实践指导性。“四史”教育若只在文字层面打转,满足于浅尝辄止,则其中蕴含的真理之光、实践理性就难以被人民群众所感受,“四史”教育就会失去其思想穿透力,无法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虚伪性。唯物史观为“四史”教育话语体系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提供了基本保障。突出“四史”教育话语表达的真理性和科学性,需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深刻的实践经验来增强话语的穿透力和思想性,需要以富有逻辑、周密科学的话语讲透“四史”背后所昭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四史”教育的凝心铸魂之功,引导人民群众从“四史”中汲取唯物史观的真理力量,提升理论辨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抓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痛点和致命点给予精准打击。

“立地”就是接地气,讲好中国故事。“人民群众的知识素养、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审美习惯,使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独特的取向,即要求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本土化。”[19]“立地”要求“四史”教育要在话语体系的建构上体现时代化和大众化。时代化即接新时代之气,大众化即接人民之气。“开创历史必须从实际出发,但实际本质上是变动发展的;尤其在当代,新变化层出不穷是基本态势。”[20]面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四史”教育必须立足实际、观照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开展“四史”教育,我们要不断创新思维方式,以贴近时代、通俗易懂的话语,通过生动形象、与时俱进的方式将“四史”内容呈现给人民群众,引导他们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当下的中国和世界。“只有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阐释中国的现代性,我们才能不为当代各种社会思潮所迷惑,超越其空想性,发扬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解释的优越性,认清当前民族和世界的历史形势。”[21]习近平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阐明真理,用生动鲜活的话语讲述“四史”。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仪式上讲述了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故事,在兰考调研时讲述了焦裕禄的故事。这些中国故事找准了党与人民群众思想的共振频率,为我们建构“四史”教育话语体系提供了典范。

(二)“四史”教育阵地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和互联网阵地三位一体

课堂教学是“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四史”教育要面向人民群众,更要聚焦青少年和党员干部等关键群体。将“四史”教育融入学校教学,要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动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是要将“四史”重点融入历史、地理、政治、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有信仰、有情怀、懂历史的教师讲“四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唯物史观,涵养历史意识和历史自觉,自觉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院所、高校等机构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四史”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强调:“要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把党史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22]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以“学术研究”为名诋毁“四史”,我们必须严守阵地,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并依法依规加强对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讲座和会议的管理,决不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可乘之机。

丰富的实践载体是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场域。实践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直观化、情景式、沉浸式的教育,强化“四史”教育的价值导向和内容传播,引导人民群众把科学的历史认知内化于心,熟练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开展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实践。“四史”实践教育要以革命纪念馆、爱国教育基地、人文历史景观等有形场所和各种纪念仪式、纪念日等精神载体为依托,通过组织开展现场实践教育活动,让人民群众既能从宏观、理性上把握“四史”,又能从微观、直观上感受“四史”,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种种违背史实的错误言论在真实的历史印记面前不攻自破。此外,还要引导人民群众以唯物史观认识国情和世情,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坚定“四个自信”,不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留下生存土壤。

互联网也是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借助网络平台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他们借助互联网大肆传播“裁剪”过的“历史知识”,常以“戏说历史”“还原真相”“揭露秘密”等方式诱导和迷惑大众,湮灭历史的客观真实性,颠覆唯物史观。因此,深化“四史”教育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坚守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将“四史”内容以微视频、纪录片、网络文章等多种形式呈现于互联网,以史实揭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虚伪面纱。对于互联网上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声音,要及时有力地发声应对,组织开展旗帜鲜明的批驳,唱响唯物史观主旋律。

(三)“四史”教育机制建构:常规化开展与制度化落实齐头并进

就常规化开展而言,一是要将学习运用“四史”和弘扬唯物史观转变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为。广大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带头学好“四史”、用好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2]。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调动群众学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动员“四史”的亲历者、见证者、研究者等到人民群众中讲述“四史”。文艺工作者要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融入文艺作品,引导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维护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最终把学习“四史”与观照现实相结合,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人民群众面前无处遁形。二是营造新时代学习“四史”的浓厚氛围,发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教育涵育功能,讲好中国故事,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历史素养,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在国庆节、建党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引导人民群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发爱国热忱;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和入党、入团、入少先队等各种仪式强化历史观教育,实现“四史”教育和仪式体验活动的有机契合。

在制度制定和落实方面,各级党员干部应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有序高效地将“四史”教育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中,带头学习和弘扬唯物史观,强化人民群众对历史的自觉自信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凝聚共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汇聚蓬勃伟力。

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在全社会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宪法》《英烈保护法》《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活动,对侵害烈士名誉、美化侵略战争、污损革命纪念场所等行为严格依法依规处理,用法治的力量制度化保障“四史”教育的实效性,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强有力的震慑。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四史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