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挑战和建议
2022-03-03赵大伟徐瑞慧
赵大伟,徐瑞慧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研究所,北京 100800)
中小银行是我国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助力经济结构调整、服务普惠小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发展金融科技的过程中,依然受到来自战略、人才、应用以及数据等方面的约束。特别是在金融服务进入全面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大背景下,金融科技已成为引领银行业战略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鉴于此,中小银行需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积极调整金融科技战略部署,在差异化定位基础上培育核心业务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
一、金融科技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概述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在推动银行业结构重塑、优化中小银行经营环境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推动银行业结构重塑
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科技企业开始凭借着技术优势、渠道优势以及数据优势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引进数字科技,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创新,银行业整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一是金融去中介化。科技企业拓展金融业务,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获得了相对于传统银行的比较优势,加速金融服务去中介化(FSB,2019;Thakor,2019)[1-2]。He 等(2017)[3]认为,金融科技降低了金融业的进入壁垒,使不同类型的服务供给方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改变竞争格局并影响监管。徐忠和邹传伟(2020)[4]认为,新技术克服了金融中介信息不对称问题,使银行业务模式面临挑战。同时,技术进步降低了金融业准入门槛,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优势被弱化。
二是推动银行价值链重构。金融科技具有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BIS,2019)[5],加之数据资产的边际效益递增,对科技和数据的深度利用将重塑金融服务和产品(World Economic Forum,2017)[6],使传统银行失去竞争优势(Stulz,2019)[7]。金融科技企业凭借技术和数据等优势,改变了支付、信贷等领域的竞争结构,影响市场集中度和竞争性。刘春航(2021)[8]认为,银行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活动存在向少数企业集中的趋势。
但也有观点认为金融科技企业难以替代银行。201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18)[9]分析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业价值链结构的影响,认为在全球银行业的不同领域,存在五种情景,即更好的银行(Better Bank)、新型银行(New Bank)、分布式银行(Distributed Bank)、降级银行(Relegated Bank)、脱媒银行(Disintermediated Bank),并预测银行业未来格局可能是由金融科技企业与银行分别掌握客户关系的不同方面。
(二)金融科技发展对中小银行产生的影响
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可从外部金融科技和银行金融科技两个方面来分析。外部金融科技指银行业以外的金融科技,如金融科技企业,主要通过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等影响商业银行。银行金融科技是指新兴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可能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率和风险等。Cheng 和Qu(2020)[10]基于中国数据的研究发现,一方面,银行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效率、改善内部控制、促进业务多元化,降低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银行金融科技也带来了技术风险和监管风险。
1.金融科技的崛起对中小银行业务带来了较大冲击
有学者和专家认为金融科技企业的崛起挤占了部分原先属于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一是中小银行在信息、资本、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弱势可能被放大。周小川(2022)[11]认为,如果银行主要流程(包括获客及客户管理,依靠征信系统或者助贷、导贷,投顾)都被信息系统所替代,小银行可能仅剩下牌照和享有存款保险等少数优势。此外,科技企业的市场估值较好,使其在资本补充以及人才吸引方面也具备优势。Chen 等(2019)[12]研究显示,非金融初创公司的颠覆性技术会对金融业产生负面影响,行业领导者能够通过增加金融科技投资,对冲金融的冲击。二是科技融入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等领域,弱化了中小银行的传统优势。一般而言,金融科技在金融供给不足的领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网点分布、关系型融资等方面有优势。但是,大型银行凭借资金实力、技术能力,形成规模效应和较强的市场支配能力,渗透到普惠、小微等领域,可能将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中小银行的客户资源,进一步挤压中小银行的经营空间。
2.金融科技发展为中小银行带来了新机遇
有学者和专家认为金融科技(主要是银行金融科技)为中小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陆岷峰(2017)[13]认为金融科技为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平等、独特的新型供给,能够优化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降低金融运行成本并改善商业银行的发展业态。侯世英和宋良荣(2019)[14]认为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下,中小银行也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业务转型,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改变传统运营模式和风险防控手段,并在业务转型中加强与金融科技的深度合作,推动中小银行流程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生态化,从而实现银行自身的转型。宋鹭(2020)[15]认为,金融科技在我国迅速发展,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广大中小银行利用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进入了从传统银行到未来银行的智慧再造演化通道。
二、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宏观环境和政策环境分析
(一)数字科技革命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科技的兴起,为中小银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中小银行纷纷开始探索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科技在业务创新、风险控制、管理再造等领域中的应用。金融科技对中小银行的赋能不仅是单一的科技赋能,而且能借助科技之力,不断加深中小银行之间的互融互通,不断提高中小银行数字化程度。
(二)监管制度和业务标准日益完善为规范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可能
1.监管政策的完善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小银行业务边界
为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5月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有效补齐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监管短板,也对中小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合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要重点关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贷款资金用途以及风险防范与管理等核心业务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0年9月发布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对涉足金融业态与金融业务的金融科技机构提出多项监管要求,也对中小银行进一步厘清股权关系、规范股东行为、控制风险传染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科技标准为中小银行规范业务行为提供指引
为了规范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于2020年2月发布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JR/T0185—2020),对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的接口设计、应用部署、集成运行、运维监测及系统下线等全生命周期过程提出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要求,也为数字科技力量较为薄弱的中小银行提供了重要指引。
为全面加强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中国人民银行于2020年2月发布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JR/T0171—2020),就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也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中小银行获取个人金融信息的行为,防止出现过度采集、非授权采集、个人金融信息滥用、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202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JR/T 0193—2020),全面界定了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的具体实现要求、评估方法以及判定准则等,为中小银行开展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的产品设计、软件开发、系统评估提供了技术依据。
(三)“双碳”战略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中小银行业务的绿色化、线上化进程
一方面,经济低碳转型的迫切性加速了绿色金融发展。全球正面临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传染病风险增加等气候问题,各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主要国家与地区已经陆续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减碳目标。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向绿色、低碳、环保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理应成为中小银行重点关注的业务领域。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中小银行应进一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考核激励机制,强化金融科技手段运用,通过创新信用贷款等方式,引导信贷资金对碳减排关键领域给予精准支持,推动行业向低碳化、节能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速了产业布局变化。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成为常态,一些防控措施逐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也越来越倾向线上。从线上渠道布局来看,中小银行主要采取“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渠道,并通过与社交、电商、视频、新闻等平台合作的方式大力拓展形式多样的线上化布局。
(四)国家重大战略为中小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新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核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进入快车道,行业能级提升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中小银行面临的环境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也需要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探索“借船出海”,拓展发展与生存空间。此外,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银行借助金融科技,不断推出新模式、新产品。其中,远程银行凭借科技力量,叠加前台场景化、中台智能化、后台云端化等特征,有力地帮助中小银行开展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迅猛,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开展诸多实践,已经将数字科技导入支付、信贷、风险防控、运营管理等业务和管理环节。新冠肺炎疫情下,伴随金融科技相关监管制度的日益健全,我国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将持续加速且日益规范。
(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速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步伐
为应对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竞争环境,许多银行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数据治理、人才结构等方面,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刘春航,2021)[8]。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盈利能力降低、不良资产增加、信贷需求减少的困境,甚至部分中小银行的存款也有所减少。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营和管理冲击,中小银行加速了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发展进程。一是更加重视金融科技战略,同时积极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金融科技发展需要。战略变革是中小银行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顶层牵引,组织重构是底层支柱。相关调研显示,大部分中小银行已将金融科技纳入战略规划和运营体系之中,并将金融科技部门作为一级部门,同时打造敏捷组织,以扁平化架构提升组织运行效率[16]。
二是将科技手段全面导入业务和管理体系,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从目前科技应用实际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开始探索将科技运用在业务操作、客户服务、风险防控和运营管理等领域。2020年2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中小银行为了贯彻落实相关要求,纷纷基于互联网渠道,着力利用科技手段打造“非接触式”银行服务。部分中小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开辟绿色通道,大幅提高了金融服务时效,促进了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三是加速信创落地。银行业信创的范围主要涉及金融上层业务系统和底层基础设施,上层业务系统由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程序等软件环境组成,底层基础设施主要由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硬件环境组成。实践中,中小银行稳定有序推进信创进程,建立安全、可靠、高效、开放、弹性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掌握关键技术选择权,摆脱在关键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领域对单一技术和产品的依赖,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
1.立足“双碳”目标,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202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工作会议上研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多的要求。在当前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窗口期,中小银行应基于金融科技积极参与“双碳”进程。
首先,中小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有潜在重大环境风险的客户实行动态分析,逐步压减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信贷占比,全面优化信贷结构。
其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信贷领域,在债券、基金、保险等领域的创新较少,且业务主要集中在对公领域,零售类的绿色金融产品较少。鉴于此,中小银行可借助互联网平台(社交软件、购物平台、手机银行等)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下大功夫,在探索调动家庭、个人绿色行为方面下大力气。中小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其在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的优势,尝试开展“个人碳账户”实践,基于绿色行为数据,将个人碳账户积分与金融产品或服务链接起来,鼓励公众培养绿色生活理念、践行低碳减排行为。
再次,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小银行应积极探索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促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全面利用数字科技提升绿色金融领域市场分析、场景建设、营销获客、需求匹配水平,尝试基于数字科技建立环境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打造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2.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解决“三农”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所在。如何利用好金融手段理应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焦点议题。中小银行是解决“三农”金融问题的主力军,也是沟通“三农”的重要金融桥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小银行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资金供给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是当前制约中小银行助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堵点”;另一方面,“三农”金融需求为中小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线下业务量骤减,中小银行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发力,针对“三农”融资中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等问题,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供金融支持,助力缓解“三农”融资难题。中小银行可以基于自身地缘、人缘优势,根据当地“三农”金融需求特点,创新具有当地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缓解农村市场主体融资难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驱动力。
第一,中小银行可以整合资源,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促进服务场景线上线下融合,通过场景化建设、拓展渠道平台等方式建设“三农”金融服务生态圈,全面提供各类基础金融服务。
第二,中小银行可以凭借“小额信贷”“网络借贷”等金融服务模式,发挥其“无担保、无抵押、快速审批”等优势,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第三,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合理搭配贷款期限和利率,满足不同“三农”主体的资金需求;根据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特点,开发设计组合型理财、投资金融产品,让金融发展红利真正普惠于“三农”。
第四,利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堵点”,依托大数据技术优化风险控制手段,基于云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完善自动授信审批,打造特色化贷款产品,助力化解“三农”融资难题。
第五,中小银行可以依托本地优势,推出符合地方特色的贷款产品和金融服务平台,为本地农户、农特产品和特色产业提供贯穿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化、一站式金融服务。
3.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点关注零售业务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中小银行业务的影响是基础性、全面性的。释放内需潜力是当前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为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小银行应围绕扩大内需这一核心,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开拓消费场景、提升客户体验等方式全面布局零售市场。
一是立足当地传统农户、社区居民、小微企业等主要客群金融需求,创新零售产品,借助数字科技,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
二是基于数字科技手段,围绕客户需求,重塑服务理念。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运营管理等业务领域,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
三是加大零售业务资金投入,将金融作为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手段。中小银行可以通过深耕本地市场,牢牢守住金融阵地,通过提高授信率、拓宽营销渠道、优化销售方式,搭建客户金融服务纽带,大力推动消费升级转型。
四是加快推动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中小银行可以探索将数字化营销、数字化风控、数字化运营管理整合在一体化的云平台之上。根据客户属性开发数字化营销模型,整合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全面提升零售营销效率;挖掘数据潜能,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从多维度精准反映客户的财务水平、风险承受能力和行为偏好,全面加强风险防控水平;将数字科技导入业务管理、运营管理全流程,提升业务和运营效率,全面改善零售客户体验度。
4.把握老龄化新趋势,积极拓展银发客群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 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8.7%。一方面,中小银行在开发、服务银发客群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老年客户群体是中小银行的重要服务对象;另一方面,银发客群金融需求日益丰富,且掌握着较为可观的资金资源,亦可以作为连接中小银行与青年客户群体的重要桥梁。鉴于此,充分把握老龄化新趋势,积极拓展银发客群对于中小银行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在“科技+金融”大背景下,虽然老年人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速度慢,但是一旦消费、支付等行为形成习惯或固定偏好,则客户黏性会很强,中小银行可以根据银发客群实际需要开发符合其偏好的、易用的、安全的金融产品和基础性金融工具,使其更好地享受金融科技发展的成果。
第二,为银发客群打造具有特色的专属权益。利用数字科技分析老年人高频接触的金融场景,从理财、保险、健康、医疗、养老等角度推出符合老年客群预期的特色金融服务。
第三,探索完善银发客群金融生态,通过加强“银政合作”“银社合作”“银企合作”等方式,将金融服务与老年客群日常生活紧密融合,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第四,中小银行在服务银发客群时,可以积极尝试将金融科技和银发经济协同融合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需求[17]。
四、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建议
(一)当前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面临的挑战
1.战略挑战:中小银行发展战略与金融科技发展有所脱节,未能准确定位自身优势
科技发展,战略先行。中小银行在资本实力、经营地域、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方面不占优势,因此探索如何实现发展战略与金融科技发展有机结合,推动战略、科技、业务、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是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取得实效、促进金融科技全面服务业务与管理的根本保障。
2.人才挑战: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竞争中处于劣势
现实中,中小银行缺乏既懂科技又懂银行业务和风控的专业性人才,金融科技人才短缺问题突出。2020年9月,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50 人论坛等联合发布的首份《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小银行金融科技技术相关人员占比普遍较低;金融科技相关培训费用支出较少;机构招聘及培养金融科技人员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如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专业师资队伍组建困难等问题。
3.应用挑战:中小银行金融科技面临“空有技术”的窘境
一方面,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和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中小银行可能会陷入为了应用而应用的“技术发展陷阱”,忽视自身客群特征、业务结构以及“深耕本土、服务本土客户”的经营重心,导致金融科技发展与特色业务融合得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中小银行技术与业务缺乏敏捷联动机制,相对独立,实践成果集中在基础系统、通用信息技术的改进,尚未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未能紧密结合场景对具体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升级,可能会陷入“空有技术”窘境。
4.数据挑战:中小银行数据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数字治理有欠缺。中小银行在数据治理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数据源分散,数据搜集标准有差异,总体质量不高,难以形成全局数据联动。数据治理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相关措施执行效果欠佳。对数据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数据分类分级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此外,中小银行在数据价值挖掘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充分挖掘存量数据的价值,无法构建银行的数据竞争力。
(二)推动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应当把握数字经济相关基础设施日益优化的机遇,积极把金融科技战略融入银行发展战略,巩固原有优势,补齐金融科技短板,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1.充分发挥中小银行的优势
(1)银行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比较优势。
相比金融科技企业,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银行牌照优势。银行凭借经营牌照合法开展相关业务,参保存款保险,存款安全性高,吸储优势明显。
二是客户基础优势。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户资源和稳定的商业关系。
三是产品组合优势。银行的发展伴随着各种金融产品的创新,从最基本的存款、贷款业务到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都是银行的专业领域,相比互联网公司跨界经营金融产品,银行具有先天优势。
四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优势[18]。
(2)中小银行对大型银行的比较优势。
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中小银行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方面有着一定优势。中小银行发展定位、资本补充、公司治理、风险化解等都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较容易获得地方政府支持。
其次,中小银行的组织扁平化程度高,决策流程短、机制灵活,能够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战略。
再次,中小银行能充分了解当地客户资产信用状况,可以借助“软信息”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信贷风险;中小银行能贴近本地市场,了解本地客户需求,快速把握市场变化,具有较强的地区竞争优势。
(3)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服务小微和“三农”领域仍有优势。
一是获客优势。我国目前普惠金融、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经营活动数字化程度不高,中小银行相对于主要依靠线上渠道的金融科技企业和大型银行能覆盖更多服务对象。
二是风控优势。由于相关服务对象的经营与财务管理的规范性程度较低,与财务数据等“硬信息”相比,中小银行可借助企业和农户个人相关“软信息”更能够准确判断信用风险。
2.未来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方向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8月、2022年1月分别印发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了金融科技发展方向、任务和路径,着重解决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提出强化金融科技治理、加强数据能力建设、深化数字科技金融应用等重点任务,为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提供了明确指引。
(1)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应以客户为中心。
客户是银行的核心资源。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客户转换银行的门槛低、成本低。如果中小银行想提升客户黏性,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尽可能地全方位掌握客户信息,熟悉客户行为特点,用科技手段分析预测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行智能推送,再将客户的选择反馈给银行,进而优化银行数据模型,形成正反馈。
(2)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应以开展智能风险管理为重点。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当前,金融科技是中小银行实现风险“技防”的关键。中小银行有必要健全基于金融科技的智能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风险事前防范与事中监控,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数字科技,全面挖掘分析客户及其关联方的经济关系图谱,对客户及其关联方的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中小银行有必要主动利用数字科技改善合规业务,降低操作失误发生的概率并有效控制失误成本,全面提升合规水平。此外,中小银行有必要建立覆盖广泛、科学有效的数字化风控体系,及时发现并纠正欺诈、洗钱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有效提升风险预判能力和主动防控水平。
(3)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应以健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和保障数据安全为基础。
在健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方面。
一是全面认识数据价值和数据治理的重要性,着力推动数据治理工作。
二是加快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多渠道引入外部数据,丰富数据维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建立起严格的数据筛选规范,保证数据质量,持续提升数据服务能力。
三是从战略层面进行数据治理规划,利用数字科技开展前瞻性设计和架构,对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中小银行业务创新和运营管理提质增效。
四是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金融数据安全共享新路径。
在数据安全保障方面。
一是综合运用数字科技,及时评估潜在技术风险,保证系统符合相关规定的等级要求,保证信息的存储、使用安全,有效防范外部攻击。
二是健全完善内控机制。分级分类进行数据保护,强化数据访问管控,针对不同安全事件启动安全预案。
(4)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应充分关注挖掘数据价值。
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从数据价值应用看,中小银行数据价值主要体现在降低经营风险和运营成本、拓宽客户渠道等方面。中小银行有必要加强数据治理战略规划和数据价值管理,将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放在全局战略层面进行统筹。同时,考虑从组织治理、制度建设等多个维度出发,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架构。此外,在补齐数据安全短板的基础上,中小银行可以结合自身金融科技战略和发展路径的特点,统一数据质量标准规范,推进数据共享,解决银行“数据孤岛”问题,为管理变革和业务突破提供基础支撑,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5)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应以构建区域金融科技生态圈为长远目标。
在开放价值链的环境下,传统银行能否实现数字化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对价值链上不同机构的活动进行系统集成,提升服务价值,维护并拓展客户关系(刘春航,2021)[8]。中小银行要在差异化发展战略过程中,借助区域优势,与客户、政府和其他机构共建金融科技生态圈。持续巩固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群体的优势,提高整体授信、配套服务能力,提升金融服务下沉能力和效率,打开经营和利润空间。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相关政策落地生效,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金融服务需求增长。中小银行应把握机遇,把金融科技与县域发展相结合,关注县域生产、消费、社交等场景的金融需求变化,通过与相关机构联合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拓展比较优势,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
(6)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应高效实现技术应用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中小银行面临多种因素制约,难以完全摆脱对外包科技研发的依赖。鉴于此,中小银行要基于自身差异化战略,从竞争优势出发,探索实施重点突破策略,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以点带面,增强技术水平和竞争优势。同时,对于非关键技术,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同业合作研发或者外包等方式,高效实现技术应用。相应地,中小银行应构建与自身金融科技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坚持以用为本,充分利用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两种手段,以更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畅通晋升通道等方式,建立一支规模适度、能力强、稳定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