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主体性发展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03赖凡林祥群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教师

赖凡 林祥群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教学管理是高校师生之间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的培养质量。传统教学管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管理为主,注重的是“管理”而不是学生本身。在教学管理组织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或教师)都是设计的主体,不可否认,这种管理模式在整合教师方面非常有效,并在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所谓学生主体性,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认知、交流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自律性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主动性”。除了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新模式要求在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把学生需求放在首位,把学生专业发展放在管理工作的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如何改变高校管理学习的方式,将是我们深刻反思的课题[1]。

一、传统教学管理中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要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先要认识一下什么是“模式”?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教育主体活动的一般方法。而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处理某一个问题的方法论。将教师处理特定类型问题的方式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所谓教学模式。但同时人们也必须看到:教学模式所注重的是形态上的规则,而非实质上的规则。“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特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思路指引下,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按照较为固定的教学与课程体系,管理模式与评价方法,进行人才培养教学的过程的总和。现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主体性的发展[2]。

(二)重视外因条件建设,忽视学生主体性开发和激励

高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上,比较注重校园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平台建设等。这些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固然都很重要,但从辩证法来看,这些都是条件,是外因,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性开发和激励,而这又是人才培养工作中最难做的事。高校对此既不很重视,又不知如何去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是内因,是起决定的因素,这是辩证法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论。但很多教师对此并不重视,或者说他们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意愿和能力不强。作为一名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性,是摆在教师面前第一位的问题,其次才是教授学习方法,第三才是传授知识。很多教师可能刚好是相反的。

(三)没有真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方面,没有真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忘记了高校为什么要设置和创办某一专业的初心。有的高校是以学校有什么师资来办什么专业,有的是以什么专业好招生来办什么专业,有的是以什么专业办学成本低来办什么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内容方面,也没有与行业产业需求或社会需求结合。学生只要按照学校现有专业人才培养完成了全部学分,就可以毕业,就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任务,不是以是否胜任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培养的学生至于是否能适应社会需求,并不是太在意[3]。

(四)教师人才培养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五唯”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高校在师资培训中,时间少,内容少,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在美国,一个清洁工上岗都要培训40 多天,培训十几个方面的能力,相比较而言高校教师上岗的培训就太过于简单了。其中对教师人才培养理念的培训更不太重视。如果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正确,就说明教师对人才培养的本质没把握,规律没认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还可能犯重大错误。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是阴,教师的专业能力是阳。只有阴阳结合,才能完成教师的使命。

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的特点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个体意识日益增强,现有的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将天才教育模式转变为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不仅要调整一个方面,还要为工作注入新的血液。教育实行主体性教育,即“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激发和引导教育者内部教育活动的需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旨在培养社会主体中的人,他们能够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和规范各种教育活动”。这就要求高校在制订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时,要重新定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需求,其特点如下:

一是人才培养路径模块化。大学应充分考虑高年级学生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要求。在学校发挥领导作用的情况下,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学生是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学习。作为知识的载体,学生有权也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大学应该从管理转向服务,政策应该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成长机会,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模块。个人发展的选择由学生自己决定,而这正是培养人才和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目的[4]。

三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如何优化大学教学管理的设计,制定更有利的模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任何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很明显,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学术生涯发展道路,自主选择学生,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我想学习”的想法,让学生不断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良好的人才发展模式,不应强调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而应鼓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积极学习,使他们乐于学习。

三、主体性教育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作用很重要,学校与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应当从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特点出发,以帮助学生学习成长为终极目标。帮助学生如何成为未来一个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与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是以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充分考虑到成长的需要而进行教学设计[5]。教学方案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情况,安排最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确定学习内容及多少、学习时间的长短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组合,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科学的。教师的作用除了能够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之外,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启发、督促、引导、指向、管理及示范等教学工作,以学生的需求为起点,这个需求包含了学生很多方面的情况。同时,教学工作是以学生获得成长,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成果作为成果评价的依据。国内绝大部分基础教育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作为主体,由老师主导教学,这种现代教学方式,并不多见。主要原因是两方面:一方面是观念比较落后,也就是说并没有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另一方面是教学水平不是很高,很多教师在教学的科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掌握存在问题。这也是这次教育改革中必须注重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当前的教育改革会被贻误。教学的创新主要依靠教师的努力,教师的职业天然带有创新意义,大学教师往往是自己在搞创新,当然这个创新包括文化创新、思想创新、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同时也带领学生一起创新实验,中小学教师不像大学教师那样明确的搞创新项目,但是他们面对的是在迅速成长的儿童少年,每天每堂课在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学习生活中,把握孩子成长的很多不确定性,能够有差别地帮助孩子学习取得最佳效果,这也是一种创新,只不过这个创新可能更多地会偏向于情感,充满了对孩子对教育事业的爱。教师的这种高尚的情感,能够感染到孩子,鼓励他们在未来成才和成功的路上走得顺利,为社会为文明进步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技术。

(二)坚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

许多家长对于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并不认可,也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对学校老师的作用无限放大,要求他们都是圣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种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是不相融合的,对当前的教育创新与改革有消极意义。在不少国人的教育观念中,教和学的关系是一种单向输出关系,教的一方主动输出,学的一方被动接受,即使有认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意义者,也是将教的一方作为绝对主导地位,学生无论如何是从属地位。现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首先是人,有着人的本性,有着人区别于动物的两样东西,即有情感,有思考力;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个读书的机器,也不能成为未来的生产工具。人生来就有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的能力,无论是学前或者是上了小学乃至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儿童少年或青年,在比较幼小的阶段,他们表达七情六欲的方式比较简单,甚至在言语方面的表述还不是那么清楚,然而,情感与理性在大脑里的运作机制是从小就有的,如果仅仅将他们当作一个学习的物件,用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比如直接将抽象符号为表达的知识直接灌输,在他们不能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掌握和理解以及运用知识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及家长以逼迫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通过死记硬背拼命做题的方法,以获得考试成绩为终极目标,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严重伤害学生的情感,而在情感不愉悦的情况下的理性思考能力是受到限制的,不少学生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严重的还会出现厌学现象,这种学习的效果以及整体的教学效率是不会很高的。

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认同他们在成长中变化,在变化中成长,在成长与变化的过程中,形成思想、能力、素养和知识体系。人与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大脑有思考的能力,仅仅用知识叠加是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的能力,学生也不会成为有思想的人。现代社会需要每个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并能够具有独特的见解、独立的人格。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具有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和核心素养,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在整个学校学习的漫长过程中,学生是在成长中一边接受知识一边形成自己的素养和能力,获得系统化的提高。无视学生的成长与变化,或者扭曲他们的成长过程,对学生的未来的伤害也是非常巨大的。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创新应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在最高层面树立主动性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球人才发展模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发展。高校要研究分析人才成长状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成长必须伴随一定的条件,包括创造性实践、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竞争与协作。同时,许多复杂的因素也受到影响,如活动与环境、争端与合作等,而大学更应该注意这些复杂的因素,深入研究推进人才发展条件,优化人才培养环境,营造良好人才培养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大学要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理解和掌握理想的学习目标。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人才发展目标不同,因此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发展模式,如人力资源专业资源开发支持模式可以建立一个不是单一项目组合而是整体模式的培训模式;同时,在制定人才发展模式方面,大学还应与社会有效互动,使人才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创新,创新人才发展新模式。此外,高校要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先锋作用,通过新的优秀关系,让学生发挥所长。为了给学生灌输信心,就会相信努力学习就一定可以成功,还要营造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成功人士举办科普讲座或交流会,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着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深化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知识。

结语

总而言之,优才教育是高校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高校改革发展中,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改革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要积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