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探析*
2022-03-03梁玲娜许辉
梁玲娜 许辉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台州 318020)
2016 年、2017 年和2018 年,“工匠精神”连续三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层面多次强调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做出重要指示,2020 年总书记致信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两次指示中都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激励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通过以上重要论述不难看出,我们国家重视工匠精神的弘扬,高校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使命,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让工匠精神根植于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立足的应有之义。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对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路径的探究,有必要先对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做阐述说明。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笔者发现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学术界尚无标准的界定。但是,学者一致认同的是工匠精神属于职业态度和精神的范畴,是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是一定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点与工匠精神强调的“精益求精”的技术要求不谋而合。同时,高职院校亦要向社会输送具有高尚职业素养的劳动者,这与工匠精神强调的职业道德内涵要求一致。
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有着指导性意义。具体来说,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工匠精神首先是指从业者对所从事的工作和岗位由衷地热爱和诚恳地坚守,因此,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爱岗敬业品质的培养;其次,工匠精神是指从业者在制造或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投入高度专注,注重细节、恪守品质,因此,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专注品质的培育;再次,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产品或对提供的服务精雕细琢、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和极致,因此,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对精益求精职业操守的追求;最后,工匠精神也意味着从业者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一个细节或环节上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以求精进,这也是工匠创新的源泉,因此,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二、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工匠精神校园物质文化氛围不浓郁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存在,其发展起步较晚,且大多高职院校校址、教学楼等建筑历史都不够悠久,校园环境缺乏文化气息。同时,由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高职院校在20 世纪的最后20 年内数量急剧上升。一所学校在短时间内落成决定了校园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等建筑物的规划及建筑落地过程不够精细、建筑造型不可能像历史悠久的本科大学那样考究,具有代表性和文化韵味。最近几年,国家层面大力发展高职院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和职业本科成为高校办学的目标追求。为了实现目标,高校对标对表,在校园建筑面积上扩建,新实验室、实训楼和教学楼的落成和优化,校内景观和绿化的新增和种植,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即使效果是可以见效的,但是追求速度往往在品质上就很难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校园硬件设施无法构建起浓郁的校园物质文化,学生也无法从硬件设施中感受到建筑者身上浓厚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校园制度文化体系不完善
纵观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这四个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找到,但是如何将工匠精神贯穿并落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方案中没有成制度体系的表达。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更侧重于学生某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和培养,很少涉及学生将技能掌握至何种精细和极致的程度。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上崇尚工匠的培养,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疏于职业素质的培育和工匠精神的养成。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学生行为举止、宿舍卫生、垃圾分类、劳动开展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较宽泛,比如宿舍卫生检查评分标准中要求学生床铺整理干净,保持整洁,对于干净整洁的细致化描述和规定是缺失的。如果校园内支持工匠精神培养的制度不完善,就无法激发学生孜孜不倦、严谨专注的求知学艺态度,不能调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细节品质的追求。
(三)工匠精神校园行为文化表现不佳
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领会不够深入,无法将内涵精神在行为中系统地体现。比如在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上,高职学生大多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表面,对于学深、学透、学细致表现得不明显,对知识的钻研不够,对技能的反复训练和打磨不够,不能做到耐心专注、孜孜不倦。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不够精致,具体表现在寝室卫生打扫、书桌整理、床铺叠放等,大多学生的追求是干净整洁。对于打扫的细节、整理收纳的细致程度和床上用品的叠铺细节方面,大多学生不会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打造五星级标准的宿舍居住环境。同时,校内后勤工作人员对卫生保洁,校园植物养护等工作也是停留在达到基本标准,对于卫生细节的处理、打扫工具的摆放等,都没有体现出注重细节、不惜时间精力打造星级校园环境的行为举措,不足以给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四)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丰富
校园主题活动是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养成的重要载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组织、策划、参与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上升至精神层面。目前的现状是高职院校团线、各大社团每年都在校内开展大量的校园活动,但是在开展的众多活动中,工匠精神作为活动主题或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元素融入校园活动在数量上寥寥无几,在形式上不够丰富。缺少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活动,让工匠精神在学生群里中入脑、入心也就难以实现。
三、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党委的全局谋划、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校党委领导班子应该从长远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在硬件设施的升级与校园环境的改善中提出严标准高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专业特色打造建筑风格独特、建筑品质精良的“最美校园”。从气势恢宏的学校大门到校园内的每幢建筑、每面外墙、每处绿化,让工匠精神渗透在校内每个角落,让学生在校内驻足的每个地方都能讲述一个关于工匠在建造过程中对作品不断打磨、精益求精的故事。同时,可以将工匠精神内涵相关的职业素养精心打造成标语或文化墙排布在教学楼、实训楼、绿化带中,这样既能美化校园环境,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浓郁的宣传氛围。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专业特色,通过宣传栏、打造墙体文化,向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工匠大师的典型事迹,诠释工匠人才应当具备的精神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指引方向,让工匠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于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各项制度中关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明确规定是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制度保障。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为了给工匠精神的养成提供约束性保障,制度的制定环节是关键。首先,高职院校要从宏观考虑,深入贯彻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担当,制定一套有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文化制度,考虑如何将工匠精神培育体现在教育教学制度、学生实训规定、定岗实习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之中并细化落实管理办法。其次,制度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情,从而激发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内在动力和主观积极性。比如,工科专业与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工作对象不同,前者是对物开展工作,后者是为人提供服务,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这两类学科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和具体细则必然是不同的且应各自具备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最后,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对产业需求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通过工匠精神研讨活动、邀请业内专家、工匠大师作为制度顾问,来研究和确定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点和要点,并通过学校的各项制度体现出来。
(三)强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也是校园文化育人的最终落脚点。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其效果最直观的体现就在学生和教职员工的行为举止上。学生方面,要加强规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注重细节、追求品质的日常行为习惯。比如,食堂就餐时餐盘的取放、座椅的使用及归位,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在达到一定效果后学生能向学校后勤服务部门提出进一步优化服务品质的要求。当学生实现了从行为方式的改变到思维方式的改变,工匠精神将融入学生的每一个细节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指引作用。同时,在教学和实训环节,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服务环节和产品生产设计环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行为方式的培养,让学生在提供高质量服务中产生对职业的敬重感,在设计生产出高精度产品的过程中享受工匠创作的乐趣和自豪感。教职工层面,也要树立好对待工作细致入微的态度和专注不放过任何细节的职业精神。在教学、实训课堂中和为学生提供服务时,用强有力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真正做到身正为范,成为学生培养工匠精神道路上的引路人。
(四)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本文在陈述工匠精神内涵时提到工匠精神首先是指从业者对所从事的工作和岗位由衷地热爱和诚恳地坚守,因此,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除了开展丰富多彩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之外,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职业理想教育,让工匠精神在学生群体中真正入脑、入心,成为他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堂、课程思政教学环节等途径,帮助学生坚定职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立志成为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将知名企业工匠请进学校,给学生开展讲座,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向传递坚守工匠职业情怀的美好。再者,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比如了解德国制造、日本制造成为高品质代名词其背后的原因,以及我国提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历史意义。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对于一个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工匠精神对于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上升到精神层面。
结语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工匠精神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校园内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培养全方位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让学生于耳濡目染中感受工匠精神、在生活中践行工匠精神,并将工匠精神内化为思考和行为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提供不竭内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