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视角下高职语文教学研究
2022-03-03袁芳
袁芳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湖南娄底 417009)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利途径。高职院校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为很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日常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具备工匠精神非常重要,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能素养,还要有职业道德,这样才能获得企业的青睐。简言之,学生除了需要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还用爱国爱家、诚实勇敢,拥有美好的品德。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功能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不是单一的课程,而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政大课时会遇到瓶颈,而课程思政可以打破这些限制因素,是基于社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文化相互交融而衍生的产物。课程思政具有双重能力,既培养学生能力,传授他们知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课程思政除了包含思想政治能力外,还和其他教学课程相互融合,能够完善学校的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以德育人的教育作用[1]。
(二)课程思政的功能
高职教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相同的培养体系,高职院校的学生可塑性很强,对他们进行道德思想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培养专业技能是基础部分,高职院校还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为了充分体现思政教育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奠定基础方面,课程是思政育人的关键,思政是课程教学的核心。课程思政应将课程本身功能和教师育人职责建立关联,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加强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否则难以肩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任。
二、高职类院校完善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教育职能比较特殊,教育核心不在于专业领域知识的培养,和其他类型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重视职业技能培养。由于过于重视实践,需要高职院校兼顾理论教学,融入丰富的人文知识与素养,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培养,并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在教书育人理念方面,每所学校都是一致的。而高职院校注重专业领域的发展,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教育核心内容,传授知识也以专业科目为主,所以,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生忽视文化课的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是如此,没有获得教师的重视,使得思政教育目标难以得到实现,更何谈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致使思政教学资源被浪费。教师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专业领域,思政教育态度不够端正,思政理论传授质量不理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应遵循立德树人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贯彻思政工作,以实现全方位育人,打开高等教育新局面。这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弥补教学体系漏洞,构建以全方位育人为核心的大思政格局。基于此,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还要提高教学思想境界,在教学体系中贯彻思政教育,使高等教育事业迎来“春天”。高职院校要想全面落实思政教育理念,应有意识地将思政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三观,为了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有效率,需要奠定良好的思政教育基础,以便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道德。要想提高思政教育效果,需要师生了解思政教育与其他科目的关联性,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结合国内多数高职院校而言,现已逐步意识到思政教育重要性,并且付出了实际行动。
三、思政视域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可实施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资源丰富
语文在传授思政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所以,在高职院校,语文科目备受校方的关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需要同时掌握工、商、文知识,工与商,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学好语文能丰富学生文化底蕴,让学生能说能写以及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辅助作用。在大学语文中,思政理论资源非常丰富。[2]
(二)大学语文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共通性
大学语文课是公共课,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思政教育为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思政教育和语文课程都属于文化课,这是二者相似之处。针对大学语文教材而言,收录的文章有着独特的意义,涉及不同的角度,主要体现在人文、思想历史和社会等方面,通常以文化教学作为载体,解析文章思想,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作者身上的可贵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崇高的理想。
四、思政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大学语文教学的思政教育目标
在大学教授语文科目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体现语文科目蕴含的人文特征,使得学生对文学形成史有充分的了解,感受文学魅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文学的欲望,同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以及写作能力,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逐步融入思政理论,通过教授基础知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建立主体价值观,借助公共课育人特征完善课程价值观短板,不仅要重视文化输出,还要注重思政理论的引导,高效地培养学生思想理念,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教师应善于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课间5 分钟组织思政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站在自己角度阐述个人想法,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样有助于提高思政理论传播效率。
比如王荣生、吕志敏主编的外研职教版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材中,全书共有30 篇课文,不论是寓言故事,还是短篇文章,不仅让人感受到文章的优美,还了解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让学生学习古代长辈身上可贵的精神与积极的生活态度。书中收录的诗词歌赋极具鉴赏力,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诗人传递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体会诗人的各种情怀。而各种诗词、语录、散文、传记等,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生百态。借助作者文章,收获社会经验,感悟作者传递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有着启发意义。基于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不断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帮助他们理清职业规划,传授他们人文思想,为开展思政理论教育创造条件。
(二)大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模块教学
为了充分挖掘语文科目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思政理论教学效果,教师应利用语文科目的人文性特征,筛选思政理论较强的文章,和学生一起展开深度剖析,让学生了解其思想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主题相似,且具有教育特色和鲜明思想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共同讲解分析,借助模块化内容展开教学,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
比如,教师在讲解王荣生、吕志敏主编的外研职教版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材中的《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时,可以和《新时代的工人许振超》《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放在一个板块教学,先分开单独讲,然后总讲,探讨两个文学作品有何相似而又不同之处。《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内容涉及为人、立世、交友、治学多个层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先秦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然后让学生获得诸子的智慧,开启自己的智慧大门,并且能让学生分别从人生价值、思想境界、思想情感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人文精神更加高尚,从而提升人格与素养。通过这些语录,能让人收获内心的宁静,意识到为人坦诚的重要性,还培养学生学会自省的意识,勇敢进取,洁身自好,体现真性情。《新时代的工人许振超》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光辉事迹,令学生受到正面的启迪。教师可以将这两篇文章融合在一起进行讲解,使得学生站在个人和社会的角度体会为人民服务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中受到启发,令思想受到洗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借助语文课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而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文章中,强调了“刚健有为”的思想,这一思想源于孔子,包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方面。君子应自强不息,努力向上,要胸怀宽广,能容纳不同意见。“刚健有为”思想表现人物有“挖山不止的愚公”“汉代民族英雄霍去病”等,在他们身上都有令人敬佩的精神,而许振超属于现代“民族英雄”,其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敬佩。《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新时代的工人许振超》共同强调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共同强调了为人处世原则,强调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三)大学语文课堂贯彻落实思政理念
语文教材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容易让学生产生崇尚之情,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一探究竟的看法,会被作者的智慧与思想境界所折服,使得学生能够以作者为榜样提升自己,甚至当作日常生活典范。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认知和学习能力非常强,能够及时了解并接受教材中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对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使得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收集大学生生活蕴含的教学素材,开展思政理论课程,以引起学生共鸣,令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保障。
比如,教师在讲解外研职教版大学语文第二版节选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的《探春理事》时,应结合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以此为基础,和学生讨论曹雪芹在著作《红楼梦》时身处何种环境,内心是何想法。曹雪芹年幼时家底丰厚,生活奢华,在雍正初年,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逐渐没落。曹雪芹在遭受生活变故后,对封建社会认知更加深刻清醒,感受到世态炎凉,内心对权贵十分蔑视,宁愿过清贫如洗的日子,也不走进官场,潜心创作。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曹雪芹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剖析文章思想主旨。随后结合我国背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表达个人想法。如此一来,不仅令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而且还令思政理论教育实施更为顺利。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存在共通性,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思政教育,令二者融会贯通,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也可以拓展课外资源,引入杜甫《又呈吴郎》诗歌,在这首诗中,刻画了杜甫善良无私的一面,他同情穷苦人民,所以才会制止亲戚禁止西邻孤寡老妇打枣的行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站在个人、社会以及历史的角度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杜甫处于唐代盛世末期,虽有雄心壮志,却经历安史之乱,至此国运衰微,杜甫仕途非常坎坷,命运多舛,现实与理想存在很大差距,这时杜甫诗文风格明显转变,在诗文中揭露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曹雪芹和杜甫虽然身处乱世,能够明哲保身,且出淤泥而不染。曹雪芹鄙视权贵,勇于抨击当时的社会,而杜甫的生活年代赶上国运衰微,他没有自暴自弃,保持一颗初心,这些品质都值得学生学习[4]。
结语
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技能培养,还应借助文化公共课开展思政理论教育,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特征开展思政教育,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科目相当于思政教育的载体,对此,语文教师应对思政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借助新型教学理念以及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将语文课程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使得思政教育与语文课程结合在一起。在教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令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并且寻求有效措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全面打开思政格局,令课程思政获得教育普及的同时其教育理念能够深入人心。最后,高职院校还应落实以德育人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上文已经分析了思政课程的内涵并介绍了几点开展措施,希望能对相关教师产生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