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智障学生生活数学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2022-03-03林嘉文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支持性智障学习动机

林嘉文

(广州市白云区云翔学校 广东广州 510445)

一、自我决定理论的概述

自我决定是指个体行为的自我决定或者自我支配的程度。自我决定既是个体一种能力,也是个体的一种需要。许多研究发现,智障学生可以学会自己对影响其生活的事情做出决定的[1]。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的核心是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个体天生都有着一种渴望发展和积极向上的需求,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文化和情境的差异性[2]。学者们总结出三种基本的需要:自主的需要,能力感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自主的需要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的内部需求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信息,自由地做出某种抉择。这种自主的抉择行为有利于个体能力的发展,从而形成个体的内部动机。能力感需要指在参与某种社会活动中所体验到的一种效能感和胜任感。即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胜任某项活动时所体验到的一种自我效能感。归属感需求,是指个体需要得到身边周围环境的理解和支持的需要[3]。研究证明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与动机内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动机内化的程度是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函数[4]。作为特教老师,应该为智障学生提供自我决定机会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决定的能力。

二、智障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对于智障学生也不例外。生活数学的学习内容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抽象,特殊学生难以理解,特殊学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分散,且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于困难的知识点容易产生畏难的情绪,进而逃避课堂任务。对于有严重情绪障碍的学生,面对一些需要动脑筋思考的问题时,可能出现逃避,产生抗拒的情绪,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其攻击行为。如何让特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数学的知识,非常值得研究。

动机是指个体目标或对象所引导的,能够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5],它是我们行为的基础。研究发现,智障学生对课堂环境的适应水平偏低,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往往比较其他学科要低[6]。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不愿去主动尝试,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因此本文旨在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探索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学习动机的策略,通过创设支持性的课堂环境,满足智障学生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感、能力感、归属感的需要,培养其自我决定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动机。首先我们来分析智障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有很多,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智障学生先天的精神发育迟缓,智能发展水平低

智障学生的精神发展滞后、能力落后,同时伴随适应性的行为困难。思维发育迟缓,思维处于直观行动阶段,难以抽象化,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鉴于这些原因,他们的学习能力不强,很多知识与训练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见效。数学的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很多智障孩子对抽象的数学经验并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上注意力逐渐分散,自制力较差,经常做一些小动作。一节课后,老师们讲得栩栩如生,但学生们却一无所获,上课效率也非常低。

(二)课堂上教师占主导地位,智障学生的缺乏自主性

由于智障学生对外在刺激的接受能力较弱,教学要从多方面的感官入手,要使学生接受各方面的刺激。教学手段单一,是不能提起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很多的数学课堂中,老师占主导的地位,他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智障学生在课中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缺乏自主性。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越容易分心。自主选择论中也认为每个个体都有独立的需要,假如剥夺了,就会影响的行为动机。智障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动作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在行动中进行,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他们亲自的动手演示,才能更容易被吸收。

(三)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智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

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智障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习得受挫感,他们比正常的儿童有更严重的自卑情结。假如在课堂上,教师制定的内容超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过多地安排学习一些复杂而且较难的数学知识,“跳一跳,还是摘不到桃子”,他们更容易产生退缩的行为,自信心受挫,导致智障学生自我效能感低,这样慢慢就会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

(四)没有真正创设支持性的环境,忽视智障学生归属感的需要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进智障学生有主动探索的愿望,增强其学习的动机。研究发现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例如个别老师使用多媒体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和动画代替了直观的实物操作,教师提供的支持并不是智障学生真正所需要的。在课堂中教师也忽视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课堂上没有体现教育的公平。

三、提高智障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培智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从自我决定的理论为出发点,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倘若在数学的课堂中能创造更多支持性的环境,让智障学生有更多自我决定的机会,让其自主学习,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已成功了一半。本文旨在自我决定理论想指导下,通过满足智障学生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提高智障学生自我决定的能力,从而提高智障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一)提高智障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其做课堂的“主人”

研究表明,研究发现,学生的自主感与自身的内部动机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自主性需要的满足可以对个体带来积极的影响。在实践中,当给学生下发指令时,可以提供多一些的选择,来让学生自行选择,这样可以满足学生自主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决定的能力,同时学生也会表现出更愿意服从。如“写字或绘画,你选择哪个”比直接下指令“你要写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操作学习符合智力障碍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顺序。通过操作学习积累深刻的表象,是发展智力障碍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7]。

特殊学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分散,且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于困难的知识点容易产生畏难的情绪,进而逃避课堂任务。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喜欢的东西渗入到教材中,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亲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所喜欢的歌曲,动作表演,游戏或者故事等中去,全方位引导学生参与中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数学课堂中需要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动手操作性的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知觉,让学生自己探索其中的含义和过程,这样特殊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比较深刻。

(二)实行分层教学,及时强化,提高智障学生的能力感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追求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在追求自我价值时,通过方法来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简单来说,成就动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把任务做好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心理学家伯利纳的实验证明,当外界给予学生一定的激励,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提高,学习成绩会有所上升,与之相反,没有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下降的趋势。其他的研究也认为,经常受到激励与强化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活力,热烈追求,认真钻研和积极进取,勇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习成绩稳步上升,能获得较高的成就。

智障学生的差异性较大,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来制定适宜他们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明确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与任务。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所学的知识太难或者太容易而丧失学习动力。活动任务的安排从简单到复杂,每次只要学生能完成某项任务就及时强化,让其产生成功的体验和喜悦,采用这种小步子的步骤,一步一步来达到教学的目标。

特教老师在课堂中最好能进行分层教学,把能力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组内实行合作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任务活动,可以实行同伴指导,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培养小老师的自信心,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激励。教师的不经意的一句表扬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就高,使学生更加自信。特教教师要善于发掘智障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去抱怨他们不能做什么,发掘其优势,用优势补偿其缺陷,这样智障学生才会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三)创设支持性的环境,提高智障学生的归属感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尽管归属感的满足对于个体的内在动机的影响没有自主性和能力感那么显著,它对促进外在动机内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些得到教师更多关爱和支持的学生,他们能更好内化学校教导的积极的行为规范[8]。

在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支持性情境非常重要,学生可以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自主的学习。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的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内驱力,努力让智障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数的知识,不断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支持性的环境包括显性支持和隐性支持,其中隐性的支持性环境包括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班级的文化氛围等。显性的支持是指教师为让学生获得某种知识和能力而提供的支持,包括教材内容的梯度设计,教学具制作,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视觉提示等等。如在复习“6以内数的认识”时,创设一个庆祝生日会的情境,同时设置三个闯关的趣味游戏,通过视觉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获取代币,切蛋糕时,引导学生点数并说出蛋糕的数量,并把蛋糕分给每一位同学,看是否够分?学生们纷纷参与在其中,不知不觉在玩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效果。

许多研究表明,智障学生由于能力的种种原因,在家里长期缺乏家人的爱与关怀。在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在课堂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让每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待学生态度亲切,营造一种友爱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自然就有学习的动力了。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知识内容是比较抽象难懂的,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比较其他学科要低。生活数学课堂的设计,应该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好学生学情分析,以培智学校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分析学生生活中的遇到的数学问题,通过学习生活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尽量学以致用。

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角度来说,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发挥智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自主的机会,创设支持性的情境,在教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对智障学生进行及时的正面强化,努力满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获得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决定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动机。

猜你喜欢

支持性智障学习动机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为智障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