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03-03广东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518000申馨
广东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518000)申馨
体验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所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枯燥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出发,将“教、学、做、感”有效融合,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探究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联系实际,开展生活化的体验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善于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捕捉到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将其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体验式教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予以引导,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我们爱整洁》时,鉴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自理能力低、依赖性强、不讲卫生、乱丢垃圾、乱放生活物品等问题,授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手机捕捉学生在校期间不讲卫生、不爱整洁的瞬间,如上完厕所不洗手、课桌内杂乱无章等;从学生家长处收集学生居家期间不讲卫生、不爱整洁的照片或视频,如不叠被子、衣物鞋帽随意丢放、玩完玩具不收纳等。教师将收集到的素材制作成微视频,作为课堂教学资源。正式授课时,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整洁吗?哪些行为是不爱整洁的表现?你是一个爱整洁的小朋友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整洁的概念进行积极讨论,将教学内容与自身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学生的短暂讨论后,教师为学生播放课前制作好的微视频,从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两个方面,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整洁行为,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照,加深学生对整洁这一概念的理解。观看微视频后,教师让学生主动讲述自己存在的不整洁行为,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契合。之后,教师开展为期一周的“告别邋遢,学会整洁”的主题教学活动,内容包含学校活动和家庭活动两个部分。学校活动: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10朵小红花,从衣着整洁、讲究卫生、物品整理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如果发现某个学生有不整洁的行为,就将其所在的小组去掉1朵小红花。家庭活动:教师与家长合作,从自理能力、个人卫生、物品收纳三个方面进行考核,若学生的居家生活有不整洁行为,家长就利用手机进行记录并发送给教师,教师就将其所在的小组去掉1朵小红花。活动截止时,红花最多的小组获胜。
上述教学,教师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素材引入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开展覆盖学生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体验式教学,将课堂教学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延伸,增强了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学生在活动规则的激励和约束下,既能主动改掉不爱整洁的毛病,又能相互监督,帮助组员改正不良的习惯,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结合兴趣,开展趣味化的体验式教学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内驱力。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开展趣味化的体验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不同学段的学生,兴趣爱好和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教师应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作用。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主要依赖形象直观思维,对歌曲、故事、图画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进行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多融入儿歌、动画、故事等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标。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酷宝家族之小兔西欧》系列动画片的第14集《宝宝不拖拉》。感兴趣的动画内容,让学生了解拖拉的表现及危害。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儿歌《做事不拖拉》,朗朗上口的歌词及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在指导学生克服拖拉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
小学中年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意识,能够理性学习和分析课堂教学内容,且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探索欲及求胜心,对竞赛、游戏等活动更感兴趣。在开展中年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应灵活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小妙招》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塑料废弃物的创意利用》的视频,通过新奇、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改造废物的好奇心;然后举行“让废旧物再放光芒”的游戏竞赛。游戏竞赛内容如下:学生在课后利用生活废弃物进行手工制作,可以是小发明、小摆件、创意画等,让父母用手机将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并发送给教师;课堂上,学生依次上台展示作品,从艺术性、创意性、工艺性三个方面,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游戏竞赛要求:首先,必须是独立完成;其次,主要材料必须为生活废弃物;最后,作品必须具备艺术性、创意性、工艺性中的一种特性。在游戏竞赛的激励下,学生的创造意识、求胜意识被激发起来,不仅在制作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还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有显著的提升,被动式学习已经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他们更渴望独立进行知识的探索。针对小学高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他们更广阔的独立学习和探索的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在更贴近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自主进行体验式学习,从而达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标。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我参与,我奉献》时,如果仅凭课堂学习,学生对奉献的理解会停留在表层,不会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也难以体会到在奉献过程中产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喜悦感以及社会参与感,更无法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开展体验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福利院等场所,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具体方法,切身体验到奉献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与感悟,实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标。
上述教学,教师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灵活开展体验活动,在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关注实践,开展探究性的体验式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并适时引入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凸显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喜与忧》时,教师通过提出阶段性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如通过“近几年,你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探索家乡的发展变化;通过“这些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变化与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家乡的发展带来的都是好处吗?是否有值得担忧的地方?”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通过“我们如何分担家乡的喜与忧?”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何改善家乡的环境等问题。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阶段性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使学生在面对生活实际问题时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创设情境,开展情境化的体验式教学
情境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角色扮演、诗歌朗诵、音乐欣赏等方式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形象、有趣的情境之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开展情境化的体验式教学,教师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情境。
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请帮我一下吧》一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互助,掌握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也是对课程标准“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要求的落实。课堂上,教师创设三个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和他人进行交往、分享与合作,初步建立规则意识,促进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形成。第一个情境:想一想、写一写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描述当时的心情,并制作分享小卡片,与同学分享交流。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与他人分享、交往。第二个情境:读一读儿歌《遇到困难不要慌》,然后写一句话,在遇到困难时给自己鼓劲。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来、写出来、分享出来,敞开心扉,愉快地与人交往。第三个情境:传递爱心,写一写、讲一讲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互相帮助、传递爱心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享传递爱心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使学生懂得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
又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地方风俗与自己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地方风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三个活动情境。一是从抓阄儿习俗中引出话题“伴随我们成长的风俗有哪些?”,让学生交流并派代表发言。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哪些美好的愿望?”最后,教师明确主题:“这些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都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愿望。”二是收集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故事、传说及风俗,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概括,加深学生对十二生肖的了解。三是观看视频《尊老敬老风俗介绍会》,了解不同的尊老敬老风俗。通过开展介绍会,分享家乡人们是怎么给老人祝寿的、有哪些尊老敬老的风俗、这些风俗蕴含了晚辈对长辈的哪些美好祝愿等,学生逐渐形成尊老爱老的意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具体事例谈谈自己在家里是如何尊老敬老的,以及以后准备怎么做,最终圆满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不要因此而放弃努力;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思考解决困难的办法,做到遇事不慌张、不害怕;在无法克服困难的情况下,要学会求助于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自己也要乐于帮助他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联系实际、结合兴趣、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途径,灵活开展体验式教学,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实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