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教材之“米”,巧为作文之“炊”
2022-03-03海南省琼海市嘉积第二中学王家敏
◎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第二中学 王家敏
在学生中间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有的学生一想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无话可说,无“法”诉说。为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素材匮乏及作文方法欠缺是关键原因。那么,作文素材和方法从何而来?其实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资源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使教材成为学生写作文的“源头活水”,解决学生写作时出现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如何挖掘运用教材中的资源,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挖掘课文人物,丰富作文素材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或忠贞爱国、忧国忧民,或正直刚强、高风亮节,或志向远大、胸怀天下,或历尽坎坷、乐观豁达,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这些典型人物本身就是丰富宝贵的写作素材。此外,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佳作,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儒等,与这些人物有关的各种事例,也为我们写作文提供了无数好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分类整理、不断积累,灵活地将相应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充实作文内容。
1.作品形象。在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有大量优秀的记叙类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现代文学类有甘于奉献、鞠躬尽瘁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有言行一致、英勇无畏的闻一多;有举止粗鄙却真诚善良的阿长;有生活不幸却善良淳朴的老王;有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叶圣陶;有助人为乐、人美心善的小姑娘梨花;有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太空英雄杨利伟;有聪明机智的少年闰土和尖酸刻薄的杨二嫂等。文言诗文类有义正言辞、有礼有节地维护父亲尊严的小元芳;有循循善诱、教育部下读书的君主孙权和以及刻苦学习“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吕蒙;有女扮男装上阵杀敌、爱国爱家、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有熟能生巧、技艺精湛的民间高手卖油翁;有志向远大且信念坚定的愚公和目光短浅、非智实愚的智叟;有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一代名将周亚夫;有临危受命、志勇双全、捍卫国家利益和尊严的唐雎等。古典名著类有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刘备和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的诸葛亮;有恃才放旷最终丧命的杨修和多疑狡诈、阴险虚伪的曹操;有小心谨慎却性情粗暴蛮横的杨志和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的吴用;有热衷功名、丑相百出的范进和势利虚伪、趋炎附势的胡屠户;有身世可怜却苦志学诗的香菱和言语粗俗却精明世故的刘姥姥等。还有国外文学作品中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菲利普夫妇;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奥楚蔑洛夫;慷慨仁义忠于友谊的安东尼;偏执冷酷吝啬自私的夏洛克等。另外,神话、童话、寓言中的形象大多以物喻人,如历经磨难、不懈追求的丑小鸭,骄奢愚蠢、自欺欺人的皇帝等。这些作品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为学生写作文提供了大量生动而鲜活的素材。
2.作家生平。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杰作。这些伟大的作家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复杂的精神世界。例如刚正不阿、自沉汨罗江以死殉国的屈原;一身正气、惨遭宫刑仍发愤著书的司马迁;胸怀大志、抱负宏伟、一心想一统中原的曹操;“无识俗韵”“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屡遭挫折却豁达坦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等。这些作者本身就是一本大写的“书”,是一本用心灵、情感、行为写下的有血有肉的“大书”。他们的思想言论、成长经历以及生活故事,本身就是学生写作文的最好素材之一。因此教师在课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不能只学习文字,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学会整理、做好积累。这样既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丰富写作文的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二、活用课文名句,美化作文语言
教材中的课文是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主要材料,选入课文的文章一般在语言文字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典范性。教师可以选取文中富有表现力的段落,让学生熟读成诵,以加强语言积累;还可练习仿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美化作文的语言表达。例如在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背诵第一至第六段赏花的部分,学习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细腻传神描绘紫藤萝花的语句,体会作者生动形象又含蓄典雅的语言风格。并要求学生仿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可指导学生背诵第六段“望父买橘”的片段,体会作者朴素细腻、饱含深情的描写,同样安排学生仿写人物外貌片段,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此外,我们初中课本中有近百篇古诗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至理名言、格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历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优秀作文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诗词名句,更如珍珠的光芒一样,令文章大放异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精彩语段、名人名言、诗词名句以摘抄的方式分类整理,如分为“爱国、思想、送别、友谊、惜时、咏志、写景、哲理”等类别,并熟读成诵,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灵活运用了。
课文名言名句的引用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就是直接将课文的语句一字不改地“搬”到文章中为我所用,这是最简单常用的引用方式,无需多论;二是巧妙化用,就是在写作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原句进行改造化用。例如在学习余光中《乡愁》时,有学生就仿照诗歌的特点,抒写自己的《乡愁》:
懵懂时/乡愁是一件温暖的毛衣/穿的人在这头/织的人在那头
上学后/乡愁是一声轻轻的叮咛/说的人在这头/听的人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望的人在这头/守的人在那头
还有的学生仿写更胜一筹,大胆改变了诗歌原有的主题,巧妙地将诗歌的构篇方式和语言风格迁移过来,表现出更多样的情感。如:
朋友
小时侯/朋友是一颗小小的糖果/你含在嘴里/我甜在心头
读书时/朋友是一辆旧旧的单车/你骑在前头/我坐在后头
而现在/朋友是一条长长的网线/你闹在那头/我笑在这头……
除了以上单一课文的语言化用,还可以将不同课文中的语言巧妙杂糅,灵活运用。如在写有关理想的作文时,有学生就杂糅使用了流沙河《理想》中的诗句和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中的名句:
我们的一生都应有追求向往的奋斗目标,这就是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相反,没有理想,你就像一个在黑夜中摸索的人,找不到前进方向,不知如何是好。理想是要靠汗水去浇灌的,是要靠拼搏去实现的,也许到了生命的终了还未实现,但你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化用名句比直接引用层次更高,但化用时需要保留原句中的个别关键词语,使人能自然联想到原句,又要将表达的思想内容翻出新意。这就要求学生要深刻领悟名句的内涵,学习名句的语言表达艺术,创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和理解,灵活巧妙加工化用。
总之,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化用名家名作名诗名句,不仅显示了作者广博的阅读面和开阔的视野,而且可以美化作文语言,丰富作文的文化内涵,使作文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雅致美。
三、借鉴课文写法,提高写作技巧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思想内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读写结合,通过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作文的写作技巧。例如:写人的作文可以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中先抑后扬的写法、《范进中举》中前后对比的写法、《孤独之旅》中运用景物描写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选择典型事例来表达文章的中心的写法等。写事的作文可以学习《散步》中以小见大的写法、《伤仲永》中先叙后议的手法、《驿路梨花》中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的写法。写景状物的作文可以学习《雨的四季》中以季节为序,条理清楚地展开描写的写法;学习《春》中从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学习《小石潭记》当中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法;学习《白杨礼赞》《爱莲说》《陋室铭》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深化主题的写法等。
四、迁移课文思想,深化作文主题
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是国家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标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每一篇文章无不闪耀着人类优秀灿烂的思想光芒,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引领。面对诱惑,孟子写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铿锵誓言;面对外辱,文天祥用生命书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面对官场黑暗,李白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愤然离去;面对战乱苦难,杜甫由己及人,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面对生离死别,苏轼劝慰世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哪怕人生不可避免走到晚年,龚自珍扬鞭东指,激励后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课本中古人的思想依旧具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深邃的社会意义。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把古人的思想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通过对比联想,把课文中古人的思想迁移过来,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深化作文的主题。
以上笔者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挖掘和运用作文资源的问题。实际上,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归结起来有两大类:一是有形的资源,即诗词名句,典型人物和事例等;二是无形的资源,即文章蕴含的情感和写作手法等。当然,挖掘开发教材中的写作资源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深入挖掘,整理积累,灵活运用,就一定会从语文教材这个大宝库中挖出写作文的“资源之米”,让学生人人都能成为“巧妇”,做出美味的“作文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