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破五唯”政策大环境下科技期刊将如何发展

2022-03-03霞,王

天津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工作者学术

梁 霞,王 晨

(天津大学期刊中心 天津 300072)

0 引 言

受到广大学者广泛关注的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俗称“破五唯”。根据此项要求,许多高校逐步开展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破五唯”,其根源是在论文。5项内容中的学位、帽子、奖项和职称均与论文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学位需要论文,人才的帽子需要取得学位、拿到奖项、发表论文和评职称,奖项又需要学位、帽子、论文和职称,5项内容中最客观的是论文的 发表。

《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已经由科技部下发,接下来《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也由教育部联合科技部发布[1]。这2份意见前后接连出台,同时聚焦在科研评价方面,主要强调了在科研评价体系中不能过度依赖发表论文的数量、已经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和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等项目,意见也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举措,希望广大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套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这将会更加有利于促进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科研创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项内容,对于如何实现、如何落地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中主要是讨论如何构建一套全新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有利于广大科研工作者发展创新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机制,这是摆在我们眼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对于政策落地。首先,需要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强化考核评价的导向。近期已经有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始推进论文评价代表作制度,最主要的要求在于国内科技期刊论文比例在原则上不应少于1/3。另外,对于各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的研究项目,不允许再把论文的数量等内容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其次,需要分类考核各类科技研究的评价重点和有关要求。如国家重点研发类项目或课题要突出研究的创新质量和综合绩效,国家科技创新类型的基地要突出基地的支撑服务能力,各级科研院所绩效评价一定要突出使命完成情况,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进步等形式的奖励在评审过程中重点突出研究的质量和做出的贡献,各型各类的创新人才计划需要重点突出能力和业绩和科学精神等。最后,需要提出一些配套政策和措施。破除“唯论文”导向的关键问题和目的是在于避免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研究者所获取的利益直接关联。要对期刊发表论文的各项版面费等支出合理管理,坚决遏制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影响因子等与科研工作者的奖金挂钩,从政策导向方面逐渐减少各种论文发表奖励,同时加强国内科技期刊的监督检查制度等。

论文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基础上对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现象的科学分析、综合研究和阐述,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用论文来衡量科研工作者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其出发点并无不妥。只是近年来在科技领域存在过分倚重倾向、将论文作为决定性的科研评价标准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学术生态,也由此导致了一系列抄袭论文和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等各种学术乱象发生,这些让许多科研人员苦不堪言。另外,在一些高校,受到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影响,许多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很多教师基本不上课。

针对此类现象,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推出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通知,也提出了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条指导意见[2]。意见指出要积极治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并出台规范了各类评价工作中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具体意见和措施,要求高校要准确理解SCI 的论文及相关指标,积极摒弃SCI论文至上的观念,尽快建立一整套健全的分类评价体系,并且逐步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制度。

1 国内科技期刊的生存现状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科技期刊多为中文期刊,数量占比较高。近年来,受到各种新的评价体系、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本土作者受到各种指挥棒和各种政策导向引导,尤其在职称评聘环节和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环节,论文发表已经成为一项硬指标[3]。目前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中只有大约7%是发表在本土期刊上的,大部分都刊登在国外期刊上。中国本土期刊数量与中国作者发文数量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完全不匹配的状态。由此导致的学术质量下降和大量优秀稿源外流是国内期刊面临的一大困境,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已经滞后于本土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增长的趋势,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科技期刊SCI收录的只有213种。

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只有发表在对应方向的期刊上,才可以使同行业内研究人员了解,才能不断推进本行业、本领域科学研究的进步。科技期刊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传播的神圣使命。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科技期刊均由各个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主管,较为分散,规模也普遍比较小,导致影响力较弱。很大一部分期刊编辑部依托于主办主管单位,编辑部内部仅仅承担刊物收稿、审阅、编校、印刷及出版发行等工作,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管理模式,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市场化程度小。

编辑人员对于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发展科技期刊尤为重要,编辑承载着科技期刊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和使命,科技期刊运行维护、持续高质量发展都要由编辑来实现,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编辑队伍的素质及其建设。但由于各主办主管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期刊编辑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引进非常困难。多数编辑忙于应对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等案头工作,另外还需要负责日渐增长的各种临时性业务,工作量大、内容琐碎,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难以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虑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很难推动科技期刊广泛、有效的传播。此外,编辑在刊物涉及领域的学术活动或科研工作中参与度较低,导致编辑和刊物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交互性活动较少,难以整合各种资源,长此以往导致期刊在业内的影响力较低。

目前国内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整体上升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一些人为因素,由于影响因子的计算只考虑期刊前2年发表论文的篇均引用量,一些期刊为快速提升影响因子数值会有意识地缩减刊文数量,以此来获得影响因子数值的提升,这对于期刊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从理论上来说,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数值越高,其影响力越大,但国内部分期刊期望以减少论文发表数量来提升刊物影响因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刊物的可持续发展毫无意义。近年来,虽然国内论文发表数量增长幅度很大,但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与国际优秀期刊的差距较大。国内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被各种评价机构左右、大量优秀论文外流、学术定位不明晰等。另外,有些领域国内的科研水平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不具备打造该领域内的一流国际期刊的能力。而有些领域的科研水平国外比较高,学术话语权也在国外,科研工作者发论文主要想得到全球学术共同体的认可。有些学术引领性的研究学术共同体不在中国,客观情况下,学者会选择国外期刊发表。

2 “破五唯”需要建立更多元的评价体系

论文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用学术论文来衡量科研工作者的学术及科研成就,其出发点并无不妥。只是某些机构存在过分倚重的倾向,非常武断地将论文数量及发表期刊的级别作为决定性的标准,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学术生态。各个高校应当鼓励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上,由此国家明确推出了“代表作制度”,要求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占有率原则上应不少于1/3,这也是对个科研机构评价过程中过多倚重国外期刊的扭曲化现象最直接的 举措[4]。

不唯论文并非不看论文,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和人才呈现。因此,在高校破除“唯论文”的影响,以及进行科学评价体系的落地和实践已迫在眉睫。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靠“数论文”来进行评价,是因为在文化上我们往往追求显性的公平,因此,需要可比的数量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如论文数量或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等数据。而定性评价相对来说标准不易量化,甚至有很多主观内容,如对于学位论文的把关,如果不用期刊这个“参照物”,那就意味着对于学校把关、教师水准、学术监督、纠错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0年,我国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一定要坚持科学有效,坚持改进结果评价,坚持强化过程评价,坚持探索增值评价,坚持健全综合评价,坚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坚持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这些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未来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向。

各高校积极落实中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建立由校外专家参与的同行评议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学术委员会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强对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考核的质量标准,推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单位发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共同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净化学校学术风气,优化科研领域的学术生态,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其科研成果的产出形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从评价流程和形式上绝对不能一刀切,针对不同科研领域,论文应当给予不同的权重。推荐采用同行评议制度,这也是科研评价中的通用做法,关键问题是做到真正发挥同行专家的评价作用,在评审过程中要引导专家不要简单地以论文相关指标来代替专业的判断,应当负责任地提供相关的专业评审意见,并且提倡建立一个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对于评价评审工作,首先是要减少其数量,其次是要提供规范的指导,对于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一定要多听取一线科研工作者和科技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近几年,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使用代表作评价制度,精简和优化了申报材料等内容,也减少了填报许多与论文相关的评价指标,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另外,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同行评价的各种原则,需要对评审对象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地分组,以筛选出各领域合适的专家学者,并且科学地设置专家的评审量。完善学术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打开了作者思维的盲区,促进了文章质量的提升,同行评议是“破五唯”之后期刊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信任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

不唯论文不是不发表论文,年轻人还是要多发表论文,这样才能使专业有所精进。学术期刊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破五唯”不是不要论文、帽子等,发表论文和运用论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办刊人需要思考“破五唯”后的优秀论文产出。代表作制从学术创新、学术贡献评价,数量不是衡量学术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是要与国民经济需求、国家需求、破解卡脖子问题相结合。“破五唯”改变了学术期刊的需求,“破五唯”破的是“唯”,是提升高质量的纯粹的学术需求。

《关于深化改革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遴选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并且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期刊水平的中国评价标准。中国科协经过一系列的统一部署,从 2018年开始便开展了高质量科技期刊的分级目录统计和选择工作。按照同行评议要求,采取等效应用的原则,国内的各个学会、各个协会及组织机构均结合科研工作者推荐、领域内专家评议、目录结果公示等规定程序,已经形成了各个领域科技期刊的分级目录。该目录将每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分为T1、T2和T3 3个等级:其中T1类的表示已接近或具备国际一流期刊条件,T2类代表国际知名期刊,T3类认定为领域内认可的较高水平期刊。

3 国内期刊要科学谋划,精准发力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还是比较认同中文科技期刊的,他们也需要中文科技期刊,但对中文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和影响力表示担忧。国内的中文科技期刊只有做得更好、服务更加到位,才能够提升各行业科研工作者的投稿意愿,并渐渐走进一个良性循环。国家大力号召各行各业的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并且受政策导向影响,许多科研工作者也开始逐步关注中文科技期刊,如此发展趋势对国内科技期刊发展较为有利。一些传统学科领域的中文科技期刊具有一定实力,借此机会应该能够发展得更好。

4 结 语

总体来说,中文科技期刊在学术成果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许多中文科技期刊的作者以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或硕士、博士研究生最早的科研成果、撰写的论文也都是通过期刊审稿专家的审稿、把关后在才得以在行业内的中文科技期刊发表。整个投稿审稿、校对和修改的流程对提升年轻科研工作者或硕士、博士研究生对研究的认知及写作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撰写论文和修改论文应该也是研究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5]。

中国近年论文发表数量飞速提升,但在重大科研创新方面却仍然远远落后于量的突破。源于许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评价制度、评价方式、评价方法存在一些不科学的问题,尤其是过度地对评价方法进行量化,其操作性加强了,但是评价导致教师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各个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应当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强化科研的创新。通过建立比较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学术影响力与非学术影响结合、短期贡献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对科研创新的质量及实际贡献进行比较科学的评价[6]。

引领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人才积极参与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如目前许多期刊已经建立了青年编委会群体,或邀约青年人才参与编辑部的运转,包括组稿约稿和审稿等方面。主要目的是让优秀的青年人才参与期刊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及学术严谨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们的加入来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在行业内部的学术影响力,并逐步获得作者和领域专家的认可,促使期刊高质 量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在一流期刊道路上越走 越远。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工作者学术
科技期刊的分类
关爱工作者之歌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