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科技期刊施行开放同行评议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2022-03-03燕,南

天津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审稿人评议学术期刊

丁 燕,南 娟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 300052)

作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关键环节,同行评议是学术手稿(包括期刊论文、书籍、会议论文等)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有段,同时也是数据库遴选高质量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98.0%的受访者认为同行评议对于确保学术交流的总体质量和完整性很重要(31.2%)或非常重要(66.8%)[1]。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41届会议审议通过的《开放科学建议书》,成为了第一个开放科学国际框架。开放科学的理念在于使科学信息、科学数据和科学成果能够被广泛地获取和使用。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科学在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开放科学运动的蓬勃发展,传统同行评议的弊端逐渐显现,其透明性、公平性和规范性等遭到质疑,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也呈现出开放趋势。开放同行评议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59年,哈查尼在创办Current Anthropology时就首次试行开放同行评议[2]。与传统同行评议形式相比,开放同行评议是开放科学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具有透明、交互、开放的特点。2017年5月2日,欧洲开放获取基础设施研究院(Open Access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for Europe,OpenAIRE)发布了一项有关“开放同行评议”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在3 062名被访者中,大多数都支持开放同行评议,其中3/4的被访者曾参与过不同程度的开放同行评议。

开放同行评议在国外发展较为迅速,但在中文科技期刊中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比较开放同行评议较传统同行评议所具有的优势,尝试分析开放同行评议在中文科技期刊中应用的可能性,希望能对开放同行评议在国内的推广发挥一定作用。

1 开放同行评议的特点

开放同行评议具有以下特点:身份公开,作者及审稿人知道彼此的身份信息;报告公开,同行评议报告与相关文章一起发表;参与公开,更广大的学术群体可参与到同行评议过程中;互相作用公开,允许和鼓励作者与审稿人之间和/或审稿人之间的直接相互讨论;评议前版本公开,通过预印本服务器(如arXiv)使各阶段稿件公开;等等。这些特点展示了开放科学的不同策略,也针对业已存在的不同问题。如身份披露通常旨在增加问责制并使偏见最小化,审稿人应该更有动力提供一份合格且公平的评议报告。同行评议报告的公开使审稿人因这项工作获得荣誉,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读者也可获取评议报告,使报告得到充分利用[1,3]。

当然,这些因素并非必须具备,比如说公开身份的同时可不公开评议报告,公开评议报告时可选择隐匿审稿人的身份信息。

2 开放同行评议的优势

传统同行评议具有较多弊端:同行评议报告缺乏说服力、评审耗时较长、拒绝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普遍存在偏见等。而开放同行评议会给作者、审稿人、编辑、期刊和学术团体带来诸多潜在的益处[4]。

2.1 减少学术不端和避免审稿人责任滥用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同行评议过程中可能存在审稿人滥用职权现象,同时由于评议过程不公开,作者几乎没有机会为自己申辩。即使偶有提出申诉者,也多数会被拒绝,作者无法进行反驳或者问责。国内调查显示,约一半的作者认为科技期刊评审过程存在不透明、各类偏倚等现象[5]。开放同行评议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同行评议过程中的不透明等弊端,对作者、审稿人、编辑、期刊和学术团体均有益。

在传统同行评议过程中,审稿人与作者间无法联系到对方,而开放同行评议为作者和审稿人之间和审稿人之间更广泛的联系和合作提供了机会。作者可与审稿人进行合作,审稿人之间也可以进行沟通,从而有利于达到丰富和完善文章的最终目的。开放同行评议削弱了传统同行评议系统中作者与审稿人间的等级性,打破了作者与审稿人间交流的壁垒,将审稿人与作者信息开放,作者可以与审稿人实名进行讨论,提升了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减少了审稿人对文章的偏见。开放同行评议会引入更高级别的审稿人问责制度,通过披露审稿人的身份信息,他们会对评议报告的质量、内容及专业性更富责任感,提出的意见更有建设性,因而同行评议报告质量更高。开放同行评议中的透明性可以帮助期刊关注文章的质量和研究的严谨性,有利于减少学术不端情况的 出现[6]。

2.2 创造学术对话和促进知识交流

传统同行评议过程封闭,文章经过严格的评审及后期编辑加工,安排出版后才会对公众开放,时效性较差。开放同行评议以公众评议和开放的形式将作者、审稿人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可以直接公开地表达想法,互相切磋,从而促进了知识的交流[7]。同行评议报告与论文一同发表或自由获取,开放公众参与,同行评议报告和作者回复成为发表文章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将同行评审过程作为一种学术成果来看待,将同行评议报告附于论文后面,便于其他研究人员在查阅论文的同时了解审稿人对于论文所作出的贡献和对于该研究问题的观点,提升了学术界对于审稿人的学术认可度。同行评议中公布预印本,既确定了文章的学术优先权,又缩短了稿件的出版周期,加快了科学传播。

2.3 提高论文的引文指标与社会关注度

相比于非开放获取论文,开放获取论文具有明显的引文优势及社会关注度优势。开放同行评议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引用率,文章质量优于非开放同行评议的文章。Zong等[8]研究认为,与传统同行评议文章相比,具有开放同行评议历史的文章被引用次数明显更高,可见开放同行评议可以提高文章的被引量。开放同行评议期刊具有较高学术与社会影响力,属于高质量期刊。

2.4 改善同行评议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同行评议本应是一种避免利益冲突的制度,但传统同行评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审稿人存在的强制引用、无效审稿、拖延审稿等不当行为。开放同行评议希望通过公开评审环节的方式提高学术研究评估的透明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系列出版伦理问题。但是有研究[9]指出,开放同行评议也会带来其他形式的偏见问题,如审稿人为防止作者“报复”而采取宽松的评审策略。开放同行评议未能成功解决出版伦理问题可能是其未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重点关注开放同行评议模式下科研诚信问题的问责机制可能有利于开放同行评议的推广。

3 开放同行评议的推广

开放同行评议的准确定义及如何实施尚无定论。出版商应理性思考开放同行评议的目的,并围绕该目的构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同行评议政策[10-11]。目前开放同行评议已逐渐被全球多种学术期刊践行,出版物和出版商实施开放同行评议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模式。欧盟已推出了采用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Open Research Europe平台,PLoS、BioMed Central、Frontiers、PeerJ、F1000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等组织、出版社和期刊都启动了开放同行评议行动[2]。

PLoS使用模块化、选择加入的透明审查模型,审稿人有权选择是否在他们的评论上签署名字,如果接受出版,作者可以选择是否发布同行评审历史。F1000作为发表过Ross-Hellauer有关开放同行评议文章的平台,实施正式的出版后同行评议,过程完全开放透明,该平台功能有些类似预印本服务器,文章的发布先于同行评议。平台邀请的审稿人通常由作者推荐,文章一经发布,其他人员也可进行评论,包括审稿人相关信息的同行评议报告均一起发布。如文章未经同行评议而直接发表,那么同行评议过程决定的是该文章是否被F1000 Research收录。F1000 Research的开放同行评议流程使用开放身份、开放报告、开放参与、开放互动、开放预审,完全践行了Ross-Hellauer对开放同行评议的定义。

出版商如何实施开放同行评议是出版商自己的目标及其所服务群体的一个反映。在决定采取何种形式开放同行评议时,出版商可参考以下问题:何种形式的开放同行评议更为便利、是否允许公众进行评论、是否想让编辑参与同行评议过程、作者是否希望了解反馈还是仅希望知道审稿人信息等。

4 结 语

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是学术研究走向公开透明、促进学术成果交流与传播的必经之路。现阶段开放同行评议也存在一定缺陷,如期刊可能会失去部分不愿意公开姓名或评审意见的审稿人;开放同行评议可能会增加涉及其中的所有人的工作量,如开放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对话过程,尽管有效,但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开放同行评议未能成功解决出版伦理问题;等等。因此,建议期刊注意作者与审稿人的需求与压力,可根据专家队伍选择审稿形式将开放同行评议与传统同行评议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使专家接受改变,逐步推行开放同行评议,或期刊可从开放同行评议意见开始逐步过渡,切不可盲目推行。

总之,对于学术出版中出现的问题,开放同行评议并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减少偏见和促进多样化,进而有效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建议在中文科技期刊中逐步推行。

猜你喜欢

审稿人评议学术期刊
《军事护理》2021年度优秀编委、审稿人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我校王珏教授受邀为国际权威期刊特约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