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志》对当代教育期刊出版与发展的启示
2022-03-03张雪梅
张雪梅
(1.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上海 200234;2.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234)
教育期刊,是一种以服务教育、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要使命的教育专业传媒①高静波:《教育期刊的战略发展分析——以〈今日教育〉为个案》,《新闻界》2008年第6期,第119-120页。,其立足于时代对教育的诉求,探讨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服务于教育实践、教育决策与教育学科建设,具有不同于其他报刊的特殊责任与价值。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期刊的繁荣,呈现出综合性与专门性期刊多元并存,出版社、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办刊百花齐放的格局。但与此同时,教育期刊亦面临同类期刊之间竞争激烈、新媒体的发展使纸质阅读被严重挤压、读者群缩小、宣传与营销手段单一且缺乏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等诸多问题。②余华:《综合性教育期刊的发展现状与策略——以〈教师博览〉为例》,《新闻世界》2020年第10期,第81-84页。
《教育杂志》刊行近40年,在我国近代教育期刊中首屈一指,其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见证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变迁,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座熠熠闪光的丰碑,是研究我国近代教育状况必须关注的史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回顾、总结并汲取《教育杂志》的成功经验,对当代教育期刊的出版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一、《教育杂志》的主要成就与历史地位
《教育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刊于1909年,止于1948年,其间因故停刊两次,共计出刊33卷382期。
《教育杂志》创刊于科举制度刚刚废除、新式学堂大量涌现、学生人数激增的历史背景下,以“研究教育,改良学务”为宗旨,反映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主要成就为:第一,以积极、开放、学习的心态关注外国的教育动态,广泛介绍外国教育思潮和各国教育制度,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与理念,对扩大教育界的视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制度和方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广泛关注各类教育问题,对心理学、中小学技能课、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性教育等教育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第三,刊物记录了民国时期的教育法令、章程、会议等,对宣传当时的教育政策及教育动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四,刊物凝聚了一大批有志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人才,陆费逵、朱元善、李石岑、唐钺、周予同、何炳松、黄觉民、赵廷为、李季开等先后担任主编,梁启超、黎锦熙、叶圣陶、黄炎培、包天笑、夏丏尊、朱自清、钱玄同、朱光潜、蔡元培、丰子恺、廖世承等学者均在《教育杂志》发文。第五,刊物始终保持着开放性与包容性,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现实。这不仅体现在对外国教育思想的吸收上,而且体现在内容栏目的丰富性、稿件来源的广泛性以及作者群体的多元性上。
《教育杂志》作为近代中国刊行时间最长的教育类期刊,为国人学习教育理论、探讨教育实践、传播与交流教育思想提供了平台,同时它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新旧教育的转型和每一次的教育变革,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见证者和记录者,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杂志》因其刊期之长、发行之广、影响之深远,在教育期刊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被学者视为研究近代中国教育以及教育期刊发展的必备史料。
二、《教育杂志》的主要办刊经验
1.创刊于教育改革之际,且栏目和内容与时俱进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废除科举制、实行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需要,1905年8月,清廷颁布《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著即自丙午科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①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61页。1904年1月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做了具体规定;废科举、改学制以及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整体规划;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与学校,学生人数激增。②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95页。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洪流,一批教育期刊应运而生。1901年罗振玉创办《教育世界》,它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1908年1月停刊。1909年2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教育杂志》,第一任主编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陆费逵。
《教育杂志》栏目多元,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且注重紧跟时代潮流。创刊之初,主要栏目有20门:图画、主张、社说、学术、教授管理、教授资料、史传、教育人物、教育法令、章程文牍、纪事、调查、评论、文艺、谈话、杂纂、质疑答问、绍介批评、名家著述、附录③李本友:《〈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教育媒体与教育发展的个案研究》,《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年第4期,第9-13页。,后来有所调整。如此丰富的门类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关注教育问题,增强了刊物的可读性,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例如,叶圣陶的《倪焕之》和包天笑的《馨儿就学记》《苦儿流浪记》《埋石弃石记》等教育小说,对读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作用。处在近代教育的变革期,《教育杂志》一直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例如,五四运动后,起用新编辑,改用白话文,并于1919年9月号上发表了用白话写的评论。
2.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持
当时的商务印书馆人才济济,各领域精英齐聚,他们或亲自撰文,或利用人脉关系进行组稿,并为《教育杂志》的组稿审稿、选题策划、栏目设置、专号设计以及编辑校对等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可谓是《教育杂志》的灵魂。同时,拥有一批深具学术功底与研究能力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亦是刊物得以生存并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首先,主编皆为知名且开明的学者。《教育杂志》的历任主编有:陆费逵、朱元善、李石岑、唐钺、周予同、何炳松、黄觉民、赵廷为和李季开等。④张珊珊:《〈教育杂志〉:见证中国近代教育的艰难与曲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7日。他们当时多数来自非教育学界,例如,李石岑的专长为哲学,唐钺为心理学家,周予同以研究中国经学史闻名,何炳松为历史学家。仅黄觉民、赵廷为是教育学专业出身。李石岑、唐钺、何炳松、黄觉民四位主编有留学国外的经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颇有建树,且视野开阔、思想开明、思维活跃、兼容并包。在他们的主持下,《教育杂志》吸引了众多非教育学界学者的投稿。五四运动前后,由年仅30岁的李石岑任主编,他曾留学日本,并曾在德国与法国游学,且主持知名学术刊物《民铎》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当时已颇具知名度。他学贯中西,融通古今,且交际甚广,主张“学术救国”,因此,任《教育杂志》主编时,一方面,他积极向一些著名学者约稿,另一方面,刊发反映教育领域新思潮的青年学者文章。这些文章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顺应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深受教育界和读者的欢迎。
其次,拥有多元的作者群体。《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学科背景多元,且顺应时代发展而更新。第一,作者群体的学科背景多元。《教育杂志》的作者除了教育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外,有相当一部分为其他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陶孟和、舒新城、杨贤江、任白涛、俞子夷、杜佐周、常道直、潘公展、陈鹤琴、廖世承、朱自清、梁启超、黎锦熙、夏丏尊、朱光潜、蔡元培、卢于道、丰子恺、张宗麟、沈百英、叶圣陶等知名人士都曾在《教育杂志》发表作品。①张珊珊:《〈教育杂志〉:见证中国近代教育的艰难与曲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7日。第二,《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在五四运动前后发生了重要变化。五四运动前,主要以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为主,因为当时的商务印书馆以出版新式学堂所需要的教科书为主业,拥有一批负责教科书编写的编辑人员;此外,还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发表看法。1922年后,《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发生了较大变化,据统计,“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教育杂志》作者群中并不是最多数,居最多数的是本国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②肖朗,黄国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作者群体的转变——基于量化的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第79-85页。这一方面反映了本国高校教育科卓越的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主编与编辑人员的学术眼光与不拘一格、质量为上的刊文标准。
3.重视与读者的交流,尊重读者需求
《教育杂志》重视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例如:有一类征文是根据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或示范意义的问题提出来广泛征求解决办法③王有亮:《〈教育杂志〉的经营策略》,《中国教师》2009年第6期,第58-60页。,悬赏征集,择优刊登;设“编后余谈”栏目,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开展读者调查,以了解读者的基本情况与意见,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
《教育杂志》尊重读者,采用多种方式以使读者获益最大化。例如,在版面的革新与内容的扩充方面:第一,通过增加篇幅,给读者以实际的优惠。如第二十四卷以后常常出版春季特大号、新年特大号来吸引读者。第二,聘请特约撰述。《教育杂志》的编辑和撰稿人,多是学有专长、著作丰富的教育学者,尤其是七十多位特约撰述在教育界久负盛名,个个都是专家,都曾做过大学教授。《教育杂志》曾宣称:“读者每年仅交一元八角的定费,就无异加入一所函授教育学院,每月接受全国教育专家的自修讲义一册,约15万言,全年并特大号共12册,都200余万言。”第三,开辟“世界著名教育杂志摘要”专栏。订购了七个语种的一百多种外文杂志,还聘请了二十余位专家担任摘要摘译,以实现“读者读过本杂志一份能够等于读世界上全部著名的教育杂志”。④王有亮:《〈教育杂志〉的经营策略》,《中国教师》2009年第6期,第58-60页。此外,还有向学校和读者赠送杂志或礼券、特价优惠等。
4.依托出版社的力量,并促进出版社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充足的资金是《教育杂志》出版发行的坚强后盾。⑤喻永庆:《近代教育期刊的双子星座——〈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48-152页。在清政府实施“新政”及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学堂数与学生人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统计,1907年,全国学堂及教育场所共37672所,学生1013571人。⑥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95页。而到1909年,学堂及教育场所增至58896所,学生增至1626720人。两年间,学堂净增21224所,学生净增613149人。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页。在此背景下,商务印书馆看到了“新政”以来新式学堂的发展对教科书的巨大需求,抓住时机出版学校用书,收获了优厚的利润,积累了雄厚的资金。据统计,商务印书馆的销售额1912年为182万,1916年315万,1921年为686万,而到了1930年则为1200万。②庄俞:《三十五年来之商务印书馆》,载《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51页。同时,为了更好地编写与出版教科书,商务印书馆于1909年2月创办教育专业期刊《教育杂志》。
商务印书馆在近代出版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使其聚集了一大批教育领域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业界精英,这为《教育杂志》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商务印书馆充足的资金支持为《教育杂志》的持续出版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教育杂志》对于教育、教学、教科书等的关注与深入探讨以及对教科书的宣传,也促进了教科书的编写与发行,并因此扩大了出版社的知名度。
5.注重宣传与发行,扩大社会影响
《教育杂志》注重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聚焦教育热点问题,扩大稿源与社会影响,征文是其最常采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征文的种类主要有一般性征文、调查类征文、问题求解式征文、专题式征文。③王有亮:《〈教育杂志〉征文活动述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1期,第51-55页。征文的内容或者是就办学或教学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征询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是以专题的形式即以教育领域受普遍关注的某一重大问题为论题,例如“体育研究专号”“小学教育参考书专号”“儿童心理专号”“家庭教育专号”等,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稿件,而且通常会给予入选者一定的酬金。这样做,一方面,引领当时的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对某一重要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为刊物征集到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稿件,同时,扩大了刊物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
“发行是出版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说它是出版的命根子也并不夸大,没有健全的发行,再好的书也行之不远。”④汪家熔:《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商务印书馆十分重视发行工作,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馆、支馆与支店,先后设立分支馆86处。⑤史春风:《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2页。广泛的销售网络⑥喻永庆:《近代教育期刊的双子星座——〈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48-152页。、强有力的发行与销售工作,使得《教育杂志》能及时送达全国各地的读者手中,满足了读者的需要,受到了他们的欢迎与好评,同时,还向读者馈赠杂志或礼券,进行特价优惠,这也是一种无形的宣传。
三、对当代教育期刊出版与发展的启示
1.教育期刊应适应教育改革与学生发展需要
《教育杂志》的创办背景是,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加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迫切,由此清政府实行了教育改革并兴办了大批学校。可见,正是社会需求与教育改革、学校兴办的需要,促成了教育期刊的创办;教育期刊要能够与时俱进,反映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与热点问题,以及教育改革需求,栏目一方面要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2019年7月,政府把“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纳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展目标之中。鉴于此,《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第37卷推出了“教育公平”专栏;再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⑦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最后登录日期:2021年6月1日。于是,《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第40卷推出了“教育评价专题”栏目,该栏目紧跟此教育评价改革热点,及时回应了人们普遍关注的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和学生的相关素养评价问题,引起了很高的关注度。
2.注重编辑人员素质,维护好作者群体
《教育杂志》之所以有长达近40年的刊行历史与如此大的影响力,离不开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当代教育期刊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也应该注重作者队伍建设:第一,与教育领域的专家建立长期的联系,约取高质量的稿件;第二,要注重对年轻作者的培养与引领,不拘一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第三,要善于跟作者沟通,尊重作者的劳动和权益,或可给予一定的稿酬。
《教育杂志》任期较长且影响较大的主编为陆费逵、朱元善、李石岑、周予同等,他们虽教育背景不同,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皆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视野开阔,交际面广。当前,随着刊物的专门化与现代化,对编辑队伍的要求不可与《教育杂志》同日而语,但仍需要对编辑人员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第一,编辑人员要具备教育学的学科背景与专业知识。王中男提出,教育类期刊编辑需要扎根于教育学领域四大方向的专业知识中,这四大方向特指: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①王中男:《价值引领:教育类期刊出版的框架与路径》,《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第41卷,第85-89页。只有这样,编辑才能以学术前沿的眼光发现高质量的稿件,组织反映学术领域热点的文章,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等。第二,编辑人员要熟练编辑出版相关业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在编校的过程中发现作者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调整或修改润色,从而提高文章的质量。第三,编辑人员要加强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富有政治敏锐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工作中善于抓住突出时代特点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文章在政治导向上出现失误。第四,编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跟教育专家约取高质量的稿件,同时在编校过程中也需要就文章中的问题跟作者沟通交流。
3.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
《教育杂志》尊重读者,重视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采取征文、读者调查等方式了解读者在教育方面的需求;并通过开辟新专栏、革新版面、扩充内容以及赠送杂志、特价优惠等方式吸引读者。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读者对期刊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读者参与互动的需求提升,信息阅读的渠道更为广泛,对期刊的要求更丰富。②江晶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学期刊读者维护》,《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1期,第57-58页。有调查表明,对于文献查阅,有90.74%的读者选择期刊网络数据库,仅有5.56%的人选择订阅传统纸质期刊。③权菊香,单爱莲:《对北京部分医药人员查阅文献方式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年第2期,第216-218页。因此,教育期刊的内容与传播形式都应该与时俱进,以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首先,在期刊的内容与质量上,内容要紧跟当前的教育形势与热点,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符合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质量是教育期刊的生命线”,④董泽芳,谭颖芳:《教育期刊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关于全国第二届教育期刊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6期,第62-67页。高质量的文章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其次,在呈现方式上,宜同时采用传统纸媒与数字出版两种形式。由此看来,教育期刊应该积极加强数字出版,以满足新时代下读者的数字阅读需求。最后,教育期刊要有服务意识与公益精神。例如,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与兴趣,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以更好地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深入到中小学校对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培训与指导,给予贫困地区学校以帮扶,赠送书刊或给予优惠等。
4.教育期刊与教科书、教育类著作的出版相互助益、协同发展
《教育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其发展得益于出版社雄厚的物质基础与广泛的、高层次的人才资源;同时,《教育杂志》聚集的主编与编辑人员、优秀作者队伍,以及深入的广告宣传,这有力地促进了教科书的编写与发展,使得期刊发展与教科书出版二者相得益彰。
当代教育期刊的出版与发展亦需要教育部门、出版社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合力。很多教育期刊是由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史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教育参考》等。即使有些刊物并非由出版社主办,例如《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研究》等,这些刊物也会在插页或者封底等处推介新出版的教材、教育类著作。这一方面是对这些书籍的宣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从中了解相关的教育信息。这样既可以方便读者更全面获取信息与知识,亦可以实现“书刊相长”,二者相互助益、协同发展。
5.融合使用传统手段与新媒体技术,加强宣传与传播力度
《教育杂志》注重宣传与发行工作,不过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主要采用征文等传统方式,这使刊物内容更能反映当时教育学界的热点问题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扩大了影响力。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渠道和速度都是空前的,这也为教育期刊宣传与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通过多元化、现代化的媒介技术,例如微信读者群、公众号甚至个人微信朋友圈等及时发布新刊目录等信息和优秀论文的推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以扩大知名度;甚至可以开发独立的APP,方便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当然,由于教育期刊的学术性,各类电子文本的阅读对一部分人来说并非最佳的获取信息方式,他们仍然选择纸质期刊,因此,传统的征文、广告等宣传手段依然是必要的。
此外,编辑人员还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各项教育活动,主动去约稿、组稿,宣传刊物;还可以深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一方面为作者撰写科研论文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亦可以通过赠送刊物等方式加强推广与宣传,增强刊物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教育杂志》创办于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与资金支持,同时也为其聚集了强大的人才队伍,知名的主编与多元的作者群体更是其发展的源泉,而对读者需求的尊重、与时俱进的栏目、内容的丰富性、刊物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注重宣传与发行等亦是其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同时,教育期刊的内容、形式、宣传方式、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方式等方面要加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并实现高品质、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