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陶刻《题王逸少帖》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2022-03-03侍建党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王逸紫砂陶刻刀

侍建党

江南宜兴自古以来就有着“陶都”的美誉,7000多年的陶瓷艺术孕育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引领着艺术的潮流和时代的科技水平。经过朝代的更迭和岁月的流逝之后,许多的陶瓷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紫砂这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材质,随着饮茶文化的发展而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经过118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以后,紫砂形成了独特的双透气孔结构,也具有良好的肌理和可塑性,除了可以演绎出诸多不同的器型之外,陶刻装饰的运用也使得紫砂更加的富有金石味道和人文气息,带给我们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内涵。

这件紫砂陶刻艺术作品《题王逸少贴》采用了陶板刻绘的手法,在粉浆装饰的衬托之下,非常的典雅隽永,充满了金石味道和人文气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两位文人的隔空对话和惺惺相惜,其中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这件作品的设计比较的简单,器型采用了很常见的陶板形态,从“东坡题王逸少帖”的篆文引首开始,到内容的一气呵成,作者在不同的字体之间运用自如,刻刀如飞,老辣纵横。众所周知,紫砂陶刻对于我们普通的爱好者来说,不仅仅具有书法的艺术享受,同时还有篆刻的金石味道和历史渊源,从陶刻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不懈的研究,也能够融会贯通不同字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运用锋利的刻刀进行自我的演绎,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修养。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陶刻作品《题王逸少帖》,作者把紫砂陶刻的技巧充分地展示出来,篆体的古朴灵动、楷体的规整端庄都在刻刀的流动之间入木三分,把苏轼的诗词意境和自己的人生况味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且此板造型的设计也和苏轼意犹未尽的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在品味陶刻装饰的过程之中陷入深深的联想,更加体会到艺术作品的无穷的文化韵味。

“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为君草书续其终,待我他日不匆匆。”这是苏轼在《题王逸少帖》中所记载的内容,王逸少,就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本诗是苏轼在元丰八年(1085)鉴赏了王逸少法帖后的题诗。在这首题诗中,通过张旭、怀素草书与王羲之草书的对比,对王书的艺术风格作了高度的审美评价,其中记录的苏轼对世好草书的针砭,也有其可取之处。从这首古诗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虽然是一名文人,但是却不迷信权威,对张旭和怀素的狂草风格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对王羲之的书法进行了对比,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和紫砂艺术有着非常相似的历史。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在专研紫砂技艺的同时,也兼容并蓄地接纳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他们把书法、绘画的技能通过紫砂这种材质展示得淋漓尽致。这件紫砂陶刻艺术作品《题王逸少贴》通过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展示了紫砂艺术的丰富多彩,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紫砂的滋养,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使得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灵魂在陶都大地上不断地盛开,也让我们在喝茶品茗、赏玩雅器的过程之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情操。

结语:良好的物质基础让江南宜兴的精神文化建设也稳步提升,作为很好载体之一的紫砂,在不断的发展和转型之中,赋予了更多的实用功能和赏玩功能,当我们在茶座之上、书桌案头和客厅陈列装饰等等场合之中,都能够看到紫砂存在的时候,也就充分地证明了紫砂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地对我们的熏陶和影响。

猜你喜欢

王逸紫砂陶刻刀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浅析紫砂陶刻中的书画艺术
论紫砂陶刻在茶壶结构上的跨越
——浅谈紫砂壶“清隐”的陶刻创作
论紫砂陶刻的连续性
刻刀风骨:秦胜洲作品选
趣图
趣图
胡同里的传奇
金龟记
醇厚隽永 洒落天成
——王逸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