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遗存古戏楼类型及建筑特点探析
2022-03-03赵彤梅
□赵彤梅
戏楼,历来有多种称谓,如“戏台”“舞楼”“乐楼”等,是中国戏曲的观演场地,展现着传统的剧场形态,是传统建筑艺术与戏曲艺术巧妙结合的产物。
中国戏曲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歌舞,经过漫长的发展,至宋、金、元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中国戏曲观赏空间,长期因陋就简,到宋金时期出现了“瓦舍勾栏”,随后金元时期又出现了舞亭类建筑。明清时期,戏楼进一步发展与演变,并逐渐形成了自身成熟与规范化的制式,同时在广袤的地域中具有差异化的风格特征。古戏楼,是古代建筑营造艺术的典范,由营造技术、砖石木雕艺术、彩画艺术、楹联和书法艺术共同构成了其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之交,历来被视为华夏文明孕育、产生及发展的核心区域,见证了中国戏曲起源和发展的演进历程以及戏曲文化的灿烂成就。河南作为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古戏楼遗存数量众多,形制多样。《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记载,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记录显示,当时河南尚留存有古戏楼419座。为使古戏楼这一独特、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其历史信息得到更好的保存与传承,笔者对河南区域现存古戏楼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对其类别及建筑特点进行了探究。
一、河南古戏楼概况
历史上,河南曾有3000多座古戏楼建筑,至20世纪80年代尚存419座。由于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古戏楼逐渐损毁,现状堪忧。笔者与同仁在河南18个地市实地调研了305处戏楼原址,现存的古戏楼建筑仅有179座,其中还包括摇摇欲坠、濒临坍塌的10座,其余均已损毁消失。在已毁戏楼中,按原址复建8座,在原址上新建文化大舞台21座。现遗存的179座古戏楼中,基本完好的68座,被改建的占到总数的52%。
河南现存古戏楼,从分布情况看,北部和西部较为密集,洛阳、焦作、安阳、郑州、新乡、三门峡等地古戏楼数量占总数的69%;而河南东部数量较少,仅占总数的2.2%。河南现存179座古戏楼中,洛阳38座,焦作27座,郑州23座,新乡19座,三门峡16座,安阳15座,平顶山12座,南阳8座,许昌7座,信阳5座,开封3座,济源2座,鹤壁2座,漯河1座,周口1座,商丘、濮阳、驻马店均未发现遗存古戏楼。古戏楼分布于城市内的约占10%,分布于平原区域(不含城市内)的约占20%,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的约占70%。
二、古戏楼的类型
河南古戏楼,按其功能性质可分为宗教寺庙戏楼、会馆戏楼、祠堂戏楼、村寨戏楼4种类型。
1.宗教寺庙戏楼。宗教寺庙,是从事宗教仪式活动的建筑群,泛指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三教堂等。河南是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的发源地,佛教文化也传入较早,儒、释、道三教合流,意识形态融汇相互影响,使宗教寺庙与戏楼的结合在河南早期戏曲发展史上有一定的普遍性。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初兴,寺院的迎神祭祀活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邀请散乐艺人参加,寺院成为百姓观看演出的主要场所。北魏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当时洛阳城寺庙歌舞活动的盛况。其中,描绘景乐寺歌舞景象:“至于大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皆妙入神。”[1]至宋代,佛寺献乐活动更是常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载,正月十六日,开封相国寺,“寺之大殿前设乐棚,诸军作乐……直至达日。其余宫观寺院,皆放万姓烧香,如开宝、景德、大佛寺等处,皆有乐棚,作乐燃灯”[2]。宋金元时期,中原民间神祠数量迅速增长,庙会频繁,借祭神而展开娱乐已成为当时人们满足宗教和娱乐两种文化需要的共同手段,也是中国本土宗教场所的显著特征。如登封中岳庙的金代碑刻戏台,就是这一时期的实物见证。明清时期,寺院、庙宇、道观数不胜数,寺庙的兴盛,拉动了河南戏楼的兴建热潮,大量戏楼建于城隍庙、玉皇庙、龙王庙、碧霞宫等道家庙院,三教合一的寺庙中也有兴建。如郑州城隍庙戏楼、禹州神垕伯灵翁庙舞楼、辉县宝泉玉皇庙戏楼、沁阳尚河朝阳寺戏楼等。(图1)宗教的发展,对河南戏曲的传播与戏楼的建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教寺庙戏楼成为河南古戏楼中出现较早、分布最广的戏楼类型。
图1 宗教寺庙戏楼
2.会馆戏楼。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商品贸易繁荣,促进了各地“联乡谊、通商情”的会馆大量营建。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南北、东西通道的中枢,商贾云集,外地商人纷纷营建会馆,以便于聚会、议事及娱乐,为会馆戏楼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契机。《简明河南通史》记载:省内山陕会馆32处,山西会馆32处,江西会馆6处,湖广、湖北会馆各5处,福建会馆4处,江浙、四川会馆各3处,江南、山东会馆各2处,江宁、湖南、两江会馆各1处[3]。商贸的繁荣带来文化的兴盛,戏楼在会馆中的地位越发凸显,成为会馆节庆、仪典活动的中心,推动了河南戏剧的勃兴与成熟。会馆戏楼建筑,体量宏大、雕镂精美、台面宽阔,在会馆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会馆中主体建筑之一。如社旗山陕会馆舞楼、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戏楼等。(图2)
图2 会馆戏楼
3.祠堂戏楼。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史载,东汉光武帝建高庙,为诸帝合祭于一庙的先例。魏晋至隋唐庶人不得立庙,宋代完备了祠堂之制。明洪武初年,百姓设置宗祠家庙符合规制,祠堂广泛分布。聚族而居的村落中,祠堂是日常精神文化的中心、民间文化的载体,而戏曲则是民众文化娱乐的需求,因而戏楼成为祠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所建戏楼,多用材考究,形制别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巩义姚氏祠堂戏楼、新县宋氏祠堂戏楼等。(图3)
图3 祠堂戏楼
4.村寨戏楼。河南为戏剧的发源地之一,北宋末年杂剧已传播到河南一些较为偏远的山乡,如偃师、洛宁、新安等地均有出土的杂剧砖雕。明清时期,地方戏种更是蓬勃发展,班社演出频繁。乾隆十八年(1753年)编纂的《郾城县志》,记载了戏曲繁荣的景象:“百货俱集,一村演戏,众村皆至,移他村,亦如之。”各村寨集资修建戏楼,营建公共活动空间,作为感情交流、娱乐的主要场所。由于宗教寺庙戏楼及宗祠戏楼的繁盛,村寨戏楼出现较晚,同时也是体量较小、形制最为简朴的古戏楼类型。如新乡留庄营戏楼、叶县洛岗戏楼等。(图4)
图4 村寨戏楼
三、建筑特点研析
(一)修建年代
依据笔者等人调研数据统计,河南遗存的179座戏楼中,创建于元代的有5座;明代26座;清顺治年间3座,康熙年间13座,雍正年间11座,乾隆年间25座,嘉庆年间11座,同治年间3座,咸丰年间4座,光绪年间7座;民国时期6座。元代创建的5座戏楼分别是:卢氏城隍庙舞楼创建于元末,故县城隍庙戏楼创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新乡关帝庙戏楼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孟州袁圪套村上清宫戏楼创建于元至元三年(1266年),镇平城隍庙戏楼则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大多数戏楼是明清时期创建或重修,其中以康熙至嘉庆时期最为集中。
1.宗教寺庙戏楼。在河南古戏楼类型中遗存数量最多,创建年代最早。在现存的179座戏楼中,宗教寺庙戏楼占118座,其中创建于元代的5座,创建于明代的25座,而孟津阎凹玄帝庙舞楼、卫辉吕村奶奶庙戏楼,是河南现存罕见的明确带有明代纪年的古戏楼,对研究河南戏剧文化及戏楼建筑形制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会馆戏楼。清代早期和中期,社会安定,商业及地方戏曲蓬勃发展,河南会馆戏楼的建造进入高潮。河南现存会馆戏楼12座,均创建于清代,其中顺治年间1座,康熙年间2座,康熙至雍正年间1座,乾隆年间4座,嘉庆年间2座,道光年间1座,同治年间1座。创建时间主要集中在康熙至乾隆年间,是河南这个阶段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和体现。
3.祠堂戏楼。在河南出现较早,但因河南地处中原,战乱及黄河水患频繁,早期民宅建筑留存情况较差,故现存的宗祠戏楼早期的较少。现存22座祠堂戏楼中,创建年代除巩义姚氏祠堂戏楼为明代外,其余均为清代,其中雍正年间2座,乾隆年间4座,嘉庆年间2座,道光年间2座,咸丰年间1座。因戏楼修建文献史料不被重视和保存,现存戏楼中创建年代无考的有10座。
4.村寨戏楼。现存24座,因史料不足,创建年代可查的仅有康熙、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各1座以及民国2座。其余17座创建年代不详。
(二)位置
古戏楼在宗教寺庙、会馆、宗祠、村寨中所处的位置,可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处于合院式大门建筑之内;二是与合院式建筑大门一体;三是处于合院式建筑大门之外。
1.建于合院式大门建筑之内的戏楼。分为独立戏楼及过路戏楼两种,为宗教寺庙戏楼、会馆戏楼、宗祠戏楼的常见形式。宗教寺庙戏楼、宗祠戏楼的起源及发展都与祭祀有关,表演是为敬神、祭祖,故戏台一般建于宗教寺庙、宗祠中轴线上,正对大殿或享堂。早期宋金元的舞亭,建于正殿前,四面观看,后来演变为舞台与大殿间距深远,有宽阔的观演空间。会馆戏楼出现时,戏曲文化已经非常成熟,戏楼营建规制成熟,而会馆有祭祀需求,最早也是以关帝庙的形式出现,故戏楼位置沿袭宗教寺庙戏楼的规制。
2.与合院式建筑大门一体的戏楼。是大门与舞台的组合,为宗教寺庙戏楼、宗祠戏楼的常见形式。舞台位于大门二层,下层通行,上层表演。外观为简朴肃穆的大门,内看是装饰华丽的戏楼。戏楼建于大门之上,既减少了建筑占地面积,开阔了观戏场地,经济实用,又能适应较大规模的戏曲演出,充分体现了古人创造性的构思和成熟的建筑技巧。因会馆财力雄厚,戏楼体量雄伟、装饰华丽,基本与大门分开,独立营建。
3.处于合院式建筑大门之外的戏楼。分为两种:一是独立式戏楼,但周边有寺庙、宗祠等建筑,戏楼朝向礼制建筑,为宗教寺庙戏楼及宗祠戏楼常见形式,为扩大观演面积及便于百姓观戏,戏楼选址于院外,正对大门;二是戏楼为独立式,且周边无礼制建筑,是村寨戏楼的常规营建形式,一般选址于村中心的宽阔位置,一村演戏,十里八乡聚而观之,热闹非凡。
(三)平面布局
依据建筑平面形制,河南古戏楼可分为台框式和伸出式两种类型。台框式戏台,指墙体三面围合,仅台前一面敞开,用作观演。伸出式戏台,平面呈“凸”字形:或三面开敞,一面筑有墙体;或由前后两幢建筑组成,前台面阔小于后台;或由三幢单体建筑左右并列组合而成,中间戏楼突出,面阔进深均大于左右耳房。
河南的大型古戏楼,平面大都是伸出式。“凸”字形的戏台平面,在空间形态上强调戏台的演出空间,在观演视线角度上能更好地避免视线遮挡,声音方面能够获得更好的强度及混响效果。如:洛阳山陕会馆舞楼,建筑主体结构为双幢前后串联式,平面呈“凸”字形,三面观,前台为面阔三间的歇山顶建筑,后台是面阔五间的庑殿顶建筑。新乡合河泰山庙戏楼,建筑主体为三幢左右并联式,三间戏台两侧有扮戏房各一间,平面呈“凸”字形,三面观。
河南现存的179座古戏楼中,有16座为伸出式戏楼,其中包括开封山陕甘会馆戏楼、郑州城隍庙戏楼、新密城隍庙戏楼、辉县山西会馆戏楼等。
(四)结构形式
古戏楼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单幢式、双幢前后串联式和三幢左右并联式三种类型。
1.单幢式。即戏楼为单体建筑。特点是,构造相对简单,营建时间短,但舞台后台面积与其他类型比较相对狭小,不适合盛大的演出。现存村寨戏楼多采用单幢式。(图5-1)
2.双幢前后串联式。为前后两座建筑串联组合。其特点为,两座单体相互勾连,中间由装修分隔为前后台。前台多为伸出式,三面敞开,后台的面积大于前台,屋顶造型更为灵活、多变。如:洛阳关林舞楼,平面呈“凸”字形布局,主体结构为双幢前后串联式,屋面形式为前台重檐歇山,后台硬山顶。前台,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表演场所;后台,左右外伸至五间,以增大面积供演员化装和休息使用。(图5-2)
3.三幢左右并联式。中间为戏台,两侧建耳房,又称扮戏房。平面为“凸”字形,戏台宽敞宏大,耳房面阔、进深均明显小于戏台。特点为,适于大型表演,屋顶形制多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增添了建筑美感。三幢左右并列式戏台,一般与大门合为一体,为宗教寺庙戏楼常采用的结构形式。如:武陟青龙宫戏楼,中间为三间戏楼,悬山顶,一层为庙的入口大门,二层为戏台。戏楼两侧各有耳房一间,卷棚硬山顶,同为二层。建筑宽阔、挺拔,屋面高低起伏,风格质朴大方。(图5-3)
图5 古戏楼的结构形式
(五)屋顶形式
屋顶形式,是建筑形式的重要装饰部分。河南古戏楼屋面,除了采用传统的单檐歇山、重檐歇山、悬山、硬山等形式外,不拘泥于陈规定式,将多种形制相互组合,新颖独特,极大地丰富了观演建筑屋面的艺术构思及表现力。
1.单幢式戏楼。屋面大多采用硬山、悬山、重檐歇山等形式。大型戏楼,多为单檐或重檐歇山屋顶。最能体现戏楼独特风格的屋面形制,则是为满足演出需求而营建的。如:博爱县南道村玉皇庙戏楼,位于山门之上,屋面样式为前坡歇山与后坡硬山巧妙结合,前檐利用斗拱挑檐为歇山,灵巧轻盈,而后坡硬山顶则彰显山门的肃穆、庄严;安阳北禅寺戏楼,屋面为前坡悬山、后坡硬山顶,山墙仅砌后部,形成戏台前半部三面敞开,满足三面观的需求,提高观戏场地的利用率;辉县苏北村火神庙戏楼,屋面前坡一步架悬山,其后为硬山,两侧山墙仅前檐一步架位置未砌筑,这种屋面形式与前坡悬山、后坡硬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便于扩音,未砌山墙的位置可搭设踏步,便于演员上下。屋顶造型更加繁杂的,在大型戏楼中体现尤为明显。如郑州城隍庙戏楼。这座戏楼,为高台楼阁式,歇山顶,戏楼居中,左右两侧配以歇山式边楼,前后有抱厦,后抱厦为垂花式,戏楼屋面覆孔雀蓝琉璃瓦,整个建筑精巧别致,造型优美。
2.双幢前后串联式戏楼。在建筑形制上得到相当程度的解放,屋顶组合有了多种发展。河南最多见的是,前台悬山、后台硬山式屋面,以及前台单檐歇山与后台硬山式相结合。也存在个例,如洛阳山陕会馆的屋面,采用前台歇山、后台庑殿,风格恢宏大气。
3.三幢并联式戏楼。屋面形式更是叠落穿插,多种形式相互组合,新颖多变。具有代表性的是沁阳汤帝庙戏楼,三幢左右并联式,中间三间戏楼,两侧耳房各一间。戏楼正立面,屋面外观为单檐歇山式,实为由上部悬山顶及下部檐口加设角科斗拱外挑屋面而组合成的歇山样式,左右耳房为卷棚歇山顶。背立面,整体外观为重檐屋面,中间戏楼高挑,屋面为悬山式,下出廊五间,屋面与两侧耳房屋面相连,整体呈歇山式。汤帝庙戏楼设计巧妙,造型独特,采用叠檐、主副屋面相间等诸多手法。这种灵活多变的屋面组合形式,充分体现了巧妙的造型设计和力学构造的高度平衡。
四、匾额楹联
戏楼的匾额、楹联,是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段,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河南现存古戏楼中,有33座悬有匾额或者楹联。
早期戏楼匾额,其内容一般为戏楼的名称,如“舞楼”“乐楼”等。至清代,其内容有了彰显戏楼观古鉴今、警戒教化之功能,赋予戏楼以深刻的文化意蕴,如社旗山陕会馆的“悬鉴楼”、禹州五虎庙戏楼的“镜台”、社旗火神庙戏楼的“水镜台”、安阳白龙庙戏楼的“神怡楼”、开封山陕甘会馆戏楼的“熏风清扬”“振古录今”等匾额。河南古戏楼匾额的镌刻内容,言简意赅,富有哲理。
戏楼楹联,多镌刻或悬挂在戏楼柱身上,材质以石质、木质为主,一座戏楼镌刻或悬挂一至两副楹联。书体各异,包含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字体。文字基本为汉字,也存在少数民族文字的个例,如安阳县许家沟乡小寨村玄帝庙戏楼,檐柱镌刻两副满文楹联,旁题为“满洲正黄旗多岐敬笔”。楹联的内容折射社会百态,或喻示人生,或劝世励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如:巩义桥沟村老君庙戏楼,有副楹联:“调高白雪阳春,舞遇行云飞燕”;偃师府店东大庙戏楼,遗存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镌刻的两副楹联:“演武修文阐发从前经济,描忠写孝激扬现在纲常”“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是虚是实当须著眼好排场”;新安李村龙王庙戏楼,遗存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镌刻的楹联:“假像传真演古今之奇事,虚迹成实谈历代之余文”。这些楹联,集优美的文辞、精湛的书法于一体,其包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深刻,是研究戏曲文化的重要依据。
河南古戏楼建筑,形式多样,且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作为观演类建筑,它见证了河南戏曲文化的兴衰,是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对研究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戏曲特色、建筑形制、书法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