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性一度”的母婴护理特色模块教学设计与研究
2022-03-03侯小妮陈延亭孙瑞阳马誉萁金宁宁
侯小妮,刘 宏,徐 杨,陈延亭,孙瑞阳,马誉萁,金宁宁
(1.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北京,102488;2.北京妇产医院护理部,北京,100026;3.中日友好医院产科,北京,100029)
在教育部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课程,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1]的指导思想后,如何建设高质量护理课堂,实现护理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是当前护理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本科专业主干课之一,包括产科护理、妇科护理、计划生育等内容。既往课程改革中,教师通过PBL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尝试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2-4]。然而现有教学改革主要集中于高风险情境内容,妇产科护理还包括大量常规和十分具有特色的围产期母婴护理内容。在课程建设中,对母婴护理特色模块与内容进行“两性一度”挖掘,是全面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产褥期护理”章节为例,从“两性一度”标准下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习内容整合、学习目标挖掘、学习活动组织等方面来阐述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思考,以期为提升妇产科护理课程整体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与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建立课程研究小组
课程研究小组共7位成员,包括学院教师3位,临床妇产科护理课程组教师3位(助产士2位,国际认证泌乳顾问1位),研究生1位;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人。
1.2 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过程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硕士研究生在解读教育部和行业文件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教学设计方案;接着,学院3位课程组教师和研究生通过头脑风暴法,对方案提出建议并修改,形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之后,课程组召开讨论会议,对教学设计方案的各个方面充分讨论、提出意见。根据专家会议意见修改后,再反馈给每位专家,请专家确认方案。
1.3 教学设计总体框架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课题小组充分讨论,提出了以妇产科护理学“三基”为基点,以“提高评判性思维,发现与解决妇产科临床护理问题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培养人文关怀”为过程,以“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抓手,最终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妇产科护理岗位胜任力。
1.4 教学设计具体思路
本研究主要以“产褥期护理”章节为例,说明妇产科护理建设过程中,母婴护理内容教学设计如何体现先进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思路。“产褥期护理”章节的教材内容包括产褥期相关概念,产褥期妇女生理变化与心理调适,产褥期妇女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产褥期妇女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教学设计中,将内容整合为3个模块,分别为“产后妇女护理”、“母乳喂养”及“正常新生儿护理”(本校归属为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中,以教材为纲,融入产后护理情境,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与分析、解决产后护理问题能力,注重我国月子护理的多重特征,以及对产后家庭、亲子关系的关怀,充分挖掘先进性教学内容和高阶性教学目标,融合线上、线下多种学习方法。
1.4.1 紧跟国内外产后妇女护理和母乳喂养领域的发展趋势与进展:查阅国内外关于产后妇女保健和母乳喂养相关的最新政策与指南。借鉴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等国际组织发布的信息与研究报告,以及国内围产医学、儿科学会等发布的权威指南。
1.4.2 跟踪产后妇女护理和母乳喂养领域的实践、课程及循证建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并更新的母婴机构内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的指南及“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5]。解读Wellstart International开发的泌乳管理课程指南(《The Lact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A Faculty Guide for Schools of Medicine,Nursing and Nutrition》,LMCG),目标是促进泌乳管理课程与医学、护理、营养学院课程的融合。其中,《Wellstart’s Lactation Management Self-Study Modules,Level 1》提供了卫生保健人员在支持正常母亲和健康足月新生儿时所需基本知识,目前已更新至第4版[6],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同时选择国内《母乳喂养理论与实践》[7]等教材,作为母乳喂养模块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此外,选择“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8],“中国哺乳期乳腺炎诊治指南”[9],“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的临床实施建议”[10],“产后盆底康复流程”[11-13],“中国产褥期妇女膳食建议”[14],“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15]等,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1.4.3 加强助产士和产科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的导向性:岗位胜任力是护理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引。学校妇产科护理课程建设中,以陆虹教授团队开发的“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指标作为重要参考依据[16],进行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目标挖掘。
1.4.4 突出解决临床护理问题能力培养:护理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评判性思维、发现和解决临床护理以及沟通交流和人文关怀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和岗位胜任力。因此,教学设计重点应从低阶性的单纯知识识记和技能练习,过渡到高阶性的知识应用、知识迁移、解决实际护理问题上来。真实临床情境是学习如何做和做什么的良好环境[17]。实际使用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知识才能被激活和掌握。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在“产后妇女护理”和“母乳喂养”相关的真实案例和情境中,通过小组案例讨论、情境模拟等学习过程,达到高阶性学习目标。
1.4.5 融合线上、线下多种权威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轻新课堂”和“BB教学平台”,在线学习教师提供的文献材料与微视频,课前通过平台完成知识自测题并上传作业。
1.4.6 考评方式:注重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方式,客观知识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沟通交流等综合表现。
2 结果
2.1 专家建议
经过2轮专家会议,专家针对教学设计提出了具体意见。
2.1.1 课程内容整合:将教材内容“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变化和心理调适”和“产褥期妇女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和护理”,整合为“产后妇女的身心护理”,增加“产后妇女护理重要进展”。教材内容“母乳喂养益处”调整为“母乳喂养准备与咨询”,教材内容“母乳喂养措施”、“母乳喂养方法”、及“催乳护理”整合为“早期促进母乳喂养的策略”;教材内容“平坦及凹陷乳头护理”、“乳房肿痛护理”、“乳头皲裂护理”整合为“常见母乳喂养问题护理”。
2.1.2 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过程分为课前自学-课堂活动-课后反思与作业。课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课堂活动突出对知识的应用,可以采用情境模拟学习,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课后通过反思与总结,加深理解,促进思考,获得持续进步的经验。
2.1.3 学习目标设计:由于要突出教学设计的高阶性,建议尽量不采用掌握、熟悉、了解等学习目标叙述形式,可采用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体现对认知过程不同维度特别是高阶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细化具体学习目标。
2.1.4 评价方式:建议将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参与学习情况、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受与反馈、文献总结与口头汇报表现等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2.2 教学设计与方案
2.2.1 产后妇女护理:该部分为理论课时,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内容,完成知识自测题,基本实现知识目标;上课时,首先反馈自测题问题,然后组织案例分析,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对案例情境中的产妇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提出护理措施。案例设计围绕“产后不同时间段妇女的护理重点”以及“异常身心问题的识别”两个中心,小组讨论、分享交流,进行点评与总结,达到能力与素质目标。详见表1。
2.2.2 母乳喂养:该部分为实验课时,学习内容分为3个单元,分别为母乳喂养准备与咨询、早期促进母乳喂养策略、常见母乳喂养问题护理。该部分教学以课前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为主。以“早期促进母乳喂养策略”单元为例说明具体过程。课前学习,学生在课前自学教师指定学习资料,包括教材、参考书籍部分章节、指南、文件、哺乳姿势指导视频、教师录制的难点讲解微视频(如泌乳原理)。课前学生需完成母乳喂养知识自测题,并绘制一份泌乳原理概念图上传平台。同时,鼓励学生在宿舍用自制模型进行哺乳姿势体验。课堂教学,首先,分享部分小组作业,并点评反馈,完成学习目标1至3;接着进行翻转课堂,教师提供产后早期的哺乳指导案例及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充当标准化病人请小组给予哺乳指导,师生点评、反思与总结,完成能力与素质目标。详见表1。
表1 产褥期母婴护理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续表
3 讨论
3.1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设计中的“三基”与先进性
我国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同时要了解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护理学科的发展动态与趋势。《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打造金课,创建一流课程。课程建设要以“两性一度”为标准,即,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充分考虑了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纸质、网络多种媒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充分考虑“三基”培养和内容先进性的有机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教材规定的基本内容,课程组还引入了母婴护理领域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新进展,最新政策、指南,循证依据,研究文献,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先进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夯实“三基”的基础上,放眼未来、关注发展、开阔视野,还能为本科生开阔专科领域科研思路,探究本领域前沿热点,帮助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打下基础。
3.2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设计中的高阶性和挑战度
高阶性是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维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1]。妇产科护理学专科性强,尤其是产科护理,既包括正常围产期护理,也包括异常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护理。课程设计中,除在妊娠期并发症、合并症,分娩期并发症等病理产科部分进行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提高学生处理突发和高风险护理问题的能力外,如何对正常产科护理教学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母婴护理综合能力与素质,也是妇产科护理教学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产褥期护理章节的教学设计为例,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明晰结构层次,突出重点,以专业胜任力为指引,突出产后护理临床实践的时段特征,着重评估与发现问题能力,对学习目标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挖掘,借用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高阶性、综合性学习目标,解决了到底促进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在此框架下,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任务,形成具有递进性、探索性、理论实践融合、以解决护理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护理专业胜任力的提高。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全面提高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本研究对“两性一度”标准下母婴护理内容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课程在夯实“三基”的基础上,紧跟国内外产后护理和母乳喂养领域的政策、发展趋势、临床实践进展、循证建议及研究现状;以助产士和产科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以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为基础,挖掘高阶性学习目标;以案例讨论、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活动为手段;通过课前自学知识、课堂应用知识、课后拓展作业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母婴护理能力的提高。本研究对妇产科护理和其他护理课程的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