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览,什么最让人“着迷”?
2022-03-03袁帅
袁帅
“‘时光·宝藏—对话达芬奇’沉浸式光影艺术体验展是什么?看起来挺有意思的,走,去看看。”最近,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族广场上,不少前来游购娱的市民都会被一座独立展厅外的巨幅画面《蒙娜丽莎》所吸引驻足。
走进“时光·宝藏—对话达芬奇”沉浸式光影艺术体验展的东西方沉浸式光影厅,“那小那”和她的朋友不停地发出“哇哦”的惊叹,“这灯光,这音效,这沉浸感,好像穿越了一样,我的毛孔都张开了”。“时光·宝藏—对话达芬奇”沉浸式光影艺术体验展通过5G、8K、AR、VR、AI等新技术应用,实现技术革新与艺术创新的有效融合。全沉浸式、全息光影、独家数字版权和自主研发的国际数字光影展览首次亮相,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艺术体验。
屏幕画面、灯光不停变换,背景音乐随之跌宕起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共十幅由意大利独家授权的数字光影画作相继登场。观众们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留念,有人干脆录起了小视频,或是和家人朋友现场视频,分享观展感受。
成年观众观展尚且如此,小朋友看到展览更是激动兴奋。有的模仿起画作上的人物姿势和神态,有的随着背景音乐翩翩起舞,有的甚至干脆躺在地板上,来个360度无死角观展。3岁的陶陶大概是“时光·宝藏—对话达芬奇”沉浸式光影艺术体验展年龄最小的观展者之一,他的父母都是摄影爱好者,早早为陶陶准备了迷你相机,培养他从小随手拍摄、记录美好生活的习惯。陶陶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这次他是同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观展,下次他要带着爸爸妈妈来。5岁的朵朵认为这个展览很有趣,她认识了达芬奇这个“意大利的老爷爷,他很厉害,不仅会画画,还会造桥”。
祖孙三代一同来看展的关老一家对“时光·宝藏—对话达芬奇”沉浸式光影艺术体验展感触颇深,关老表示,“东方艺术对话西方艺术主题立意非常好。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更好的教育,这样类型的展览和活动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们都能知道,中华民族是非常了不起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过去的文明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家的孙子孙女都很喜欢这个展览,我女儿也很喜欢这个展览,因为这里体现了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这里的素质教育是国家现在正在提倡的,也是大家需要的。”
在亦庄工作、生活的程雷因为同事推荐知道了这次展览,早早就计划着周末带妻子一起来观展。理工科出身的程雷表示,这个展览不仅好看,而且介绍性的文字内容也很详实,让不是专业学习艺术的观展者也能看得懂,可以更好地理解展品。
随着沉浸式展厅的背景音乐旋律一转,屏幕上的西方画作逐渐消失,中式的小桥流水映入眼帘。观展的小朋友们追着屏幕上的蝴蝶,想要看看它究竟要飞到哪里。这也是“时光·宝藏—对话达芬奇”沉浸式光影藝术体验展的一大亮点——东西方艺术对话。
两千多年前,东西方因丝绸之路,跨越地球两端连接在一起。今天,在“时光·宝藏—对话达芬奇”沉浸式光影艺术体验展上,北宋赵令镶的《陶潜赏菊图》、徐熙的《梅花翠鸟图卷》等传世之作都与达芬奇的作品同时出现在一个体验大厅里,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东西方艺术对话。我国被联合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榫卯、清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百蝶图》也惊艳亮相。面对这些经历过岁月洗礼的经典作品,“那小那”不禁感叹,“第一次看到东方文化跟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展览,真的有一种对话的感觉。”
曾经担任美国库欣学院学生会主席、国际生学生会主席的于家翊也前来参观此次光影艺术展。作为年轻一代,于家翊本身对艺术就有着十足的热情。在他看来,展览通过光影将东西方艺术呈现给观众,从艺术作品到发明创造,一场文化的碰撞在这里发酵。从西方艺术到东方艺术,最后连接到下一代的教育,总结过去的同时展望未来,开启了观众面对时代与世界的窗口。
在众多观众中,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十分瞩目。曾经在英国伦敦生活过的他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此前他参加过很多艺术展览,如果要给这个展览评分,他会给出满分。“在存放《蒙娜丽莎》的卢浮宫,或是收藏达芬奇其他作品的博物馆、美术馆里,我们只能远远地欣赏这些画作,它们看起来都小小的,但是在‘时光·宝藏—对话达芬奇’沉浸式光影艺术体验展,我们不仅能近距离地仔细观赏,甚至可以轻轻触碰这些画作。”对于本次展览不同单元的设置,外国友人表示最喜欢东方艺术环节。他表示自己对西方艺术已经很熟悉,来到中国就是希望体验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而本次展览这种穿插、交织、对话的形式让他觉得东方艺术看起来不费劲,更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