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课程的需求逻辑与设计路径
2022-03-02韩刚
韩 刚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上海200234)
师范生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未来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质量,决定着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围绕“造就一批教育家”国家教育改革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课程应当激发他们的生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教师职业理想升华为教师信念并形成教育信仰,尝试解决中小学职前教师人生观、工作观、教师观的方向一致性问题,帮助中小学职前教师探索教育家生成之路,最终使中小学职前教师收获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成就卓越教师梦想。
新时代需要具有更强适应能力的新教师。较好的适应力将是未来教师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最终实现自身更高质量的全面、终身发展。因此,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课程就需要遵循教师教育规律,围绕“主动建构去‘适应’”的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帮助中小学职前教师掌握主动建构具有独特生命意义的职业生涯。
生涯教育对于未来教师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中小学职前教师拥有生涯发展意识和自觉能够帮助大中小学校实现生涯教育的良好衔接。目前,我国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在课程、师资等各环节都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教师普遍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意识和能力。中小学职前教师在进入职场前,树立职业生涯教育意识,就能够遵循规律,把握学生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从主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转移到关注与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品质、意志培养、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一、价值论证:为什么要开展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课程
1.生涯教育唤醒教师全面、终身发展的需求
职业生涯是每一位教师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人生组成部分。每位教师在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都具有相对应的生涯目标和职业规划,以此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教师的成长与成熟是有规律可循的,将优秀教师的生涯成长路径以“生涯树”的方式在职前培养阶段教授给中小学职前教师,帮助他们明晰教师成长成才之路,是中小学职前教师走向成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步。因此,建设好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生涯发展目标。通过了解教师成长和发展规律,对照、学习优秀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功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为成为优秀教师的生涯目标和发展做好准备。
职业生涯发展向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着阶段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明晰教师在不同发展期的独特需要,可以帮助处在实习与学徒期的中小学职前教师为未来从教期间的“反思—更新—成长”过程做好准备。这种准备也帮助中小学职前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生涯将长期处于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周期之中,并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课程,应当帮助中小学职前教师意识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终身性。充分认识到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要树立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意识,了解生涯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学习需求,并按照设定的学习目标,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的能力,最后将终身学习融入自身教师职业发展,并通过终身学习实现其教师生涯的发展。
2.大中小学生生涯教育发展的需求
职业生涯教育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师范生不仅要成就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还要思考自身发展与启发中小学生生涯发展的辩证关系,将职业生涯教育与学生成长有机结合起来。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打好基础、提升综合素质、锻炼综合能力的主要阶段。中小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拓宽中小学生对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认识。与国际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中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发展慢。2012 年,“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毕业去向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美国、日本、韩国相比较为落后,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设计、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准备和规划意识、家庭职业启蒙教育”五大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较早,有的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了,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制度保障、管理机制、构架设计、师资配备、外部支持等方面都有成熟的做法。为此,我国应借鉴优秀经验,尽快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端口移至义务教育阶段,使中小学生尽早接受职业启蒙教育。①孙宏艳:《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13 年第8期,第 52-57 页。
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指导理念,通过建设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解的制度文化,构建从小学到高等院校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探索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努力满足国家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尚未覆盖学校教育全过程;相关理论研究、课程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尚不适应全面实施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需求;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和咨询工作的有效性尚待提高。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重要储备,应当确立“一体化系统构建”的意识,因此,师范院校要引导中小学职前教师主动学习和思考大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统一衔接和分层实施等问题。通过系统学习国内外生涯发展理论和生涯教育工具的使用,提升中小学教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未来教师在课程中融入生涯教育理念的需求
中小学职前教师到中小学各学科任教后,一般情况下只有班主任、德育教师或心理教师等会承担职业生涯教育主题课程或活动的教学。但是,作为学科教学教师,也应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关注职业分类,了解行业发展,将学科知识与未来生涯发展相结合。不同学科交叉的结果也可能会产生全新的行业和新的工作领域。故而,可以通过提供不同学科职业生涯教育渗透的案例,给予中小学职前教师职业生涯教育启示。欧美各国对中小学生生涯教育渗入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尤为突出,在不同学科的教材和教学设计中均蕴含了许多与生涯教育相关的内容。在不同学科中,通过对不同职业者的描述和分析,形象生动地将知识学习与生涯发展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学科关联职业的认知,还有利于其在未来选择并从事相关职业,将学科教学目标与生涯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并形成统一。
二、实践探索: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课程的经验和问题
1. 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课程的经验
(1)课程理念聚焦教师生涯发展
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课程已经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得以实施。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既有生涯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有其特有的规律。聚焦教师生涯发展的学习和分析,中小学职前教师可以提前了解教师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要求和面临的形势,科学合理做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华中师范大学最早开设“师范生生涯发展”和“师范生求职策略与技巧”必修课,将“成为一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优秀教师骨干和未来教育家”作为未来教师的职业理想,并在职业生涯规划环节要求师范生结合自身情况与外部环境因素,为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而做出各种行之有效的计划安排。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为未来教师提供了“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图”,师范生可以依据教师生涯发展理论反思生涯目标和职业规划;上海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在课程中学习“教师生涯发展理论”,通过研究教师在不同生涯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和不同发展任务,帮助未来教师增强自我认知和角色认同,强化职业兴趣和任教意愿,提高职业认知和生涯规划。
(2)课程实施体现理论联系实践
国内师范院校的教师生涯课程,重视生涯发展理论和毕业生求职实践的联系。我国台湾师范大学就将生涯访谈、职场体验心得体会均纳入课程学习内容,并通过过程性评价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北京师范大学则通过课程分析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分享教师生涯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为即将进入职场的师范生描绘职业前景。华中师范大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分析教师胜任力,帮助师范生认知教师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素质需求;在招聘会现场对照教师岗位要求,查找自身差距,为今后提高知识和能力结构做出计划;并且在课外有进一步辅助学习的内容安排,包括对一名基础教育的教师进行生涯访谈,帮助了解教师工作环境和教师职业需求,进一步对照自身职业发展;此外,还通过观摩一场基础教育师资招聘会,加深对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认识。上海师范大学开设“师范生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以提高生涯适应力作为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激发师范生始终保持生涯好奇,主动建构教师生涯,提升中小学职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力。
2. 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课程的问题
(1)课程内容缺少教师信仰教育引导
生涯建构理论提出,个体在建构职业生涯过程中会出现不断的调整和适应,影响这些调整和适应的主要是个体独特的态度、信念和能力。三个因素中,态度和信念直接与个体的人生观、工作观相关。在课程中加强信仰教育,帮助未来教师树立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真正将从事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能进一步提升中小学职前教师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和归属感。积极的教师观必将有效地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影响中小学职前教师在生涯转换或生涯困境时的生涯因应行为,从而促进未来教师将生涯自我概念整合到教师职业生涯的角色中去。只有在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课程加强教师信仰教育,才能在马克思主义职业观和教师教育观的指导下,帮助未来教师长期或终身从事教师职业,促使其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2)课程设计缺少大中小学生生涯教育衔接
目前,国内中小学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部分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教师一般由心理教师、德育教师或班主任担任,有的由地理、物理、语文等学科教师担任。国内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生涯教育意识,这与他们职前阶段没有接受生涯教育教学训练有关。在我国台湾,生涯发展与辅导已成为中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九年一贯课程中将生涯发展定为重大议题,并要求各领域的教师将其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因此,台湾师范大学开设两门公共必修课“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和“职业教育与训练”,将承担大中小学生涯教育衔接作为职前教师生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在课程内容中涵盖了未来教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特别是帮助他们了解在中学阶段如何开展中学生的适应性辅导、职业生涯教育工具与技巧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因此,在中小学职前教师课程中需要设计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史、国际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启示、不同学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科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案例分析等内容。
三、设计路径:价值驱动、主动适应和大中小一体化考量
1.设计教师信仰教育,创建未来教师职业生涯“指南针”
现代社会的良师,既是经师,更是人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教师的工作看作是最高贵、最神圣的职业,具备这样职业资格的人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观,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我们的国家和教育事业的信念。陶行知将“培养合理的人生”作为自己的宗旨,他的教师职业理想和人生观高度一致,最终上升为一种教师信念,对今天的教师教育仍然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①《陶行知系列研究》江苏课题组:《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 页。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给了教育,他认为教育信仰在于使人去为他人做好事,并发自内心深处去做,在于建造自我。他的职业理想信念体现了浓厚的人生观倾向,是他灵魂内在要求的教育信仰的直接体现。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习近平总书记用“四有”的标准定义了“好老师”,其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都是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中小学职前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的根本是教师信仰教育。教育信仰是一种强烈而特殊的教师从教价值取向,这种取向源自对教育活动价值的理解与尊崇,是教师的精神与源泉。通过中小学职前教师职业生涯教育帮助中小学职前教师建构正确的教师观。中小学职前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核驱动力就是要将自我的发展完善与人类幸福紧密结合,将职业理想主动升华为教师信念,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之相关的生涯发展环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强大的信仰力量。在中小学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引导中小学职前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专心投入教师工作,致力于成为一名乐教善教的卓越教师,是教师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职前教师人生观、工作观、教师观的统一,就是要通过教师信仰教育,使中小学职前教师成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以及全心全意帮助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最后登录日期:2018 年 1 月 31 日。
中小学职前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和信念,对教师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直接影响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建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创建教师生涯的“指南针”,就是要形成对教师职业正确的价值认识,做到人生价值观、工作价值观、教师价值观的统一。创建教师生涯的“指南针”,就是让中小学职前教师能够思考“我是谁?”“我准备做什么?”“我信仰什么?”,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一致有助于让中小学职前教师产生职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如果一位中小学职前教师明白“我是一名教师”“我做的教师工作意味着什么”“我有教育信仰”,那么职业生涯发展一定会充满自我成长、自我实现、成就满足的动力机制,其本人亦会确立起“我要成为一名教师”的成长目标,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最终实现职业生涯发展。
2.设计生涯适应力教育,主动建构教师职业生涯
在传统生涯教育理论指导下,我国师范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仍以内生涯自我探索、外生涯工作世界探索和“人职匹配”生涯决策三大模块为主。但是,有别于工业化时代的以职业配型为最佳策略的传统职业生涯模式,在生涯建构理论视角下,职业生涯教育应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小学职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理念应当从“人职匹配”为核心,向“主动建构”全面、终生职业生涯发展转变。生涯适应力教育主要是帮助中小学职前教师在追求自我与外部世界相互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中,提升对自我生涯的关注度,增强生涯控制力,同时使其对未来的教师生涯保持好奇,充满自信。此外,生涯适应力教育用主动建构职业生涯的方法替代被动的“人职匹配”,帮助每一位中小学职前教师建构出具有独特内容和结果的教师生涯。
生涯适应力是终身职业生涯理论的核心,按照这一理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应当让中小学职前教师成为适应性较好的生涯构建者。他们应当学会主动关注自己未来的教师生涯,增强对中小学职前教师职业生涯的控制力;对未来自己从事教师职业可能的自我和情景充满探索的好奇;能够不断强化实现卓越教师生涯抱负的信心。斯坦福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通过鼓励学生学会选择、主动试错和自我成长提升生涯适应力。生涯教育关注能够有效唤醒中小学职前教师对教师生涯的准备意识,对教师生涯任务有所觉察且提前投入准备。提高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控制的重点,是提高职业生涯抉择的能力。保持生涯好奇,就是鼓励中小学职前教师加强内生涯自我探索和外生涯工作世界探索的尝试意愿,保持好奇和开放的态度,主动进行尝试和探索。增强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自信,就是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使得中小学职前教师对未来处理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充满信心。
设计生涯适应力教育要引导中小学职前教师确立教师职业生涯目标,保持积极乐观职业期望,提高生涯关注。帮助中小学职前教师赋予职业生涯目标较高的价值,要主动将中小学职前教师职业的目标与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自身的职业信念主导师范期间的学习行为,从而努力实现生涯目标。要帮助中小学职前教师建立对职业发展的积极、正面、乐观的态度,探索中小学职前教师过往经验中的积极、正面、乐观的职业认知体验,寻求美好记忆,构建享受教师职业生涯目标的乐趣。要引导中小学职前教师主动尝试生涯探索,保持生涯好奇。中小学职前教师职业生涯教育要教授给中小学职前教师实施职业生涯自我认知和工作世界探索的工具和方法。中小学职前教师还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校内外各类职业生涯活动中。要引导中小学职前教师提高生涯建构的自主性,增强生涯控制。要引导中小学职前教师增强生涯发展的自信心,提升生涯自信。可采用积极心理学,干预中小学职前教师自我效能,通过生涯教育提升中小学职前教师“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自信,从教育信仰、教学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升三个方面提升生涯自信。
3.设计一体化生涯教育,提高中小学职前教师生涯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
提高中小学职前教师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实施中小学职前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上海市教委提出,建设大中小幼一体化生涯教育培训基地,配套建立市、区、校三级生涯指导教师研训制度,定期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生涯教育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打造专业化中小学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在普通高中学校率先建立和普及生涯导师制。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载上海教育委员会官网:http://edu. sh. gov. cn/xxgk_jyyw_jcjy_2/20200514/0015-gw_402152018002.html,最后登录日期:2018 年 3 月 26 日。高师院校中小学职前教师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应成为科学化、一体化建设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构建有机衔接,内涵丰富、科学适切的大中小幼生涯教育内容体系的主要阵地。作为大中小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主要衔接者和实施者,中小学职前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不仅要帮助中小学职前教师自己建构职业生涯,同时要通过引领中小学职前教师学习生涯理论,掌握生涯探索工具和方法,帮助中小学职前教师树立和提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意识与能力,为今后在中小学教师岗位上有效实施和开展中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设计中小学职前教师一体化生涯教育教学能力,要让中小学职前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要引导中小学职前教师主动学习国际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启示,了解发达国家中小学实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政策,学习中小学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法。要引导中小学职前教师主动思考不同学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可在大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一体化视角下,制定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生涯教育目标、生涯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要引导中小学职前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主动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理念,设计职业生涯教育案例。在学科教材、课堂活动、作业设计中有效地将知识学习与生涯发展联系起来,形成学科教学目标与生涯教育目标的结合与统一。
中小学职前教师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还应学习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史。中小学职前教师通过学习生涯理论的历史演变,了解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需求背景下的主要生涯理论观点,能够帮助中小学职前教师更好地理解在中小学实施生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可通过对以往职业生涯理论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融会贯通最先进的职业生涯教育动态,进一步指导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实践。同时,可设计中小学职前教师学习掌握生涯探索的主要工具和方法。通过对生涯工具的学习和掌握,未来教师就可以在中小学开展生涯教育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技术,注重体验式学习、自主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实践,科学设计和有效开展中小学的生涯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