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22-03-02安文文
安文文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南庄乡新庄教学点,甘肃 庆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是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让学生具备持续成长能力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对算理的探索、熟悉计算的流程、重视计算的创新,从这三个方面开展计算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要求中,就提出了小学生必须具备计算能力,计算教学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的重点。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引导学生深入算理的探索
如果小学生不理解数学计算的内在规律,那么他们在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时便容易出现错误。为了让小学生了解数学公式背后的内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探索,了解每道数学公式背后的算理[1]。
以学习“小数的乘法与除法”为例,教师设计数学问题:0.4×7=?学生在应用数学公式完成计算以前,需要应用学具来呈现出背后的算理。在探索中,学生将10支为1小捆的小棒,选择出7捆。然后在每捆中选择了6支,即在1×7的小棒中减去0.6×7。此时学生看到0.4×7=1×7-0.6×7,通过对算理的探索,学生理解了小数乘法背后的算理是:先将被乘数视为1,让它与乘数相乘;将被乘数分为10/100…小数的位数是多少,就将1分成相应的分数,然后根据小数位数上的数字,选择相应的份数;让相应的份数与乘数相乘。在明晰算理以后,学生就能够理解小数乘法公式代表的是什么意义,并且学生能灵活地变换公式。
只有强化算理的探索,学生才能够带着理解去记忆公式,并在应用公式完成计算时,才容易发现自己的计算错误。
二、引导学生熟悉计算的流程
算理是计算公式中包含的计算道理,而计算公式则呈现出计算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计算时,总结及记忆计算的规律,让学生把应用计算公式变成一种“本能”,学生只有熟悉计算的流程,才能够快速地完成计算,减少计算错误[2]。
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为例,学生在计算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计算的式子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以下的案例2×7+10、16÷4+5、27-3×8,在学生完成了数学算理的探索以后,学生理解了先计算二级运算,再完成一级运算才符合算理;否则,它就不符合运算,计算结果就会出现错误。此时学生就需要完成以下的学习:(1)总结规律,形成正确的计算流程。(2)勤于实践,让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身体的记忆,让自己遇到这样的习题,就能形成先完成二级运算,再完成一级计算的反应。(3)应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忆正确的计算流程,让它形成计算方法。比如,学生可以编顺口溜:“乘除家庭老大哥,遇到计算它先行;加减运算是小弟,后续运算要跟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实践、特色记忆这三个方面来熟悉数学计算流程,让学生在遇到计算问题时能快速地想起计算的流程方法,高效地完成数学计算。
三、引导学生重视计算的创新
学生在计算时,如果能够创新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那么就能简化一些计算问题,让计算问题的处理变得更快速、更精准,更符合问题解决的需求。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开动脑筋,大胆尝试,结合计算规律找到快速计算的方法[3]。
以学习“小数的乘法与除法”为例。现在学生完成了0.9×4=3.6的计算。学生可以应用课本上教授的方法完成精确的验算。学生可以发掘数学运算的要求,这一题学生只需要判断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因为题目并没有要求学生呈现精准验算的过程。那么学生可以应用估算的方式完成验算:0.9比1小,那么0.9×4=?的计算结果必然比1×4=4小。然而0.9比1只小一点,那么0.9×4=?的结果如果比4小太多,结果必然是错误的。并且以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0.9×4的积必然是小数点后只有1位数(0除外),如果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的位数不一样,那么结果也是错误的。
在计算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实践经验,发掘问题计算的需求,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结合以往学过的理论,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当能够找出更简便的计算方法时,学生的计算效率就会更高。
四、结语
学生的计算水平体现在他们的计算效率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算理学习、熟悉数学计算的流程、结合需求创新数学计算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