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本土文化助推农村小学艺术教育

2022-03-02蔡润萍

新课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腰鼓泥塑艺术

蔡润萍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实验小学,甘肃 陇南)

艺术教育因源于生活的缘故,本土文化成了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内生资源,巧用本土文化开展学生艺术教育,有助于补充当前小学艺术教育的研究缺口,丰富小学教师在艺术教学方面的内容,更有助于突破当前小学艺术教育中的常规和局限。开发、甄别、筛选好的本土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助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也是新时代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务,通过多彩的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了解交流家乡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青泥文化遗产拓宽师生视野

青泥系列文化是徽县域内富有内涵的文化遗产,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展现了这部分“非物质文化”的特有价值与魅力,依托青泥文化滋生的诗歌文化艺术更是不胜枚举,引导学生朗诵、说唱、创编及拓展艺术视野有其内在的价值。以青泥诗歌为主要内容,将河池小曲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应积极引导低学段学生演唱传统民歌,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对传统小曲进行再搜集整理,尝试填写新词、新曲再创作,既能不断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又能为其创新能力发展提供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平台,同时以乡村振兴为大背景,将生活情景作为主线,就地取材,即兴作曲表演,把对生活的热爱与音乐的热爱融为一体,歌唱美好的生活等,这些以青泥文化为主线的非遗艺术实践,不仅拓宽了小学生的艺术视野,教师的艺术教学技能也因此得到提升。

二、让腰鼓艺术走进多元化特色课堂

鼓,是力量和精神的象征,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腰鼓进课堂,不仅是一门技术课程,更是一门能激发民族正能量、增强凝聚力、鼓起精气神的励志课程。因此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继续优化挖掘整理本土文化资源渗透到艺术教学中,将“腰鼓”演变成“教育”,拓宽艺术教育的形式,让腰鼓进课堂成为常态教学,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引领了学校走特色促发展,注重校本建设和挖掘腰鼓在音乐教学中的多元应用,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融“扬文化”“长知识”“炼身体”为一体的简单易学的本领,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意志,张扬了个性,提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活动了肌肉,锻炼了骨骼,表现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笔者编导的艺体2+1项目“千人腰鼓”曾获得全国小学体育活力校园奖,这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腰鼓艺术进课堂的形式。

三、.让马勺脸谱艺术充实特色美术课堂魅力

徽县马勺脸谱由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当地民间彩绘艺人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绘于马勺之上,因而俗称马勺脸谱。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马勺脸谱,不仅利用其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感染学生,更经常让这些非遗文化“会说话”“动起来”,美术教师通过邀请名人不定期走进学生的美术课堂,让一张张鲜活脸谱个性鲜明、独具特色,圆润的笔法、随性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艺术,使人过目不忘的作品,抓住学生的眼球,让马勺文化散发出更具有现代感的魅力,让其富有一定地方历史文化内涵,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新一代“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和发扬者,其中师傅教得开心,弟子学得快乐,真是一件双赢的美事。

四、让泥塑艺术打造泥巴世界的饕餮盛宴

泥阳泥塑是徽县泥塑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富有地方特征的民间美术主要集中在这里,这些本土文化资源皆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积极甄别、开发、运用于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多拜访泥塑艺人,把他们请进课堂,以他们创作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泥塑作品吸引学生的眼球,特别是表现人物和动物的性格、表情、神态等,尤其是小塑动物、玩具等,色彩和纹样有着特定的寓意,如绿色意万年长青,红色意四季红火等,线条、纹饰粗犷夸张,被视为镇宅避邪、赐福降祥、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皆体现出泥塑教学十足的魅力,让学生趣味盎然,捏出的件件泥塑作品栩栩如生。在泥塑艺人的指导下,笔者所在的学校泥塑社团活动里的作品质量不断提升,获奖者无数,泥塑课成为学生自觉动手实践的主要课堂,彩绘泥塑中学生运用丰富色彩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泥塑课也成为泥巴作品展示的饕餮盛宴。

努力挖掘极为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努力拓展师生视野,助推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提高艺术教师的教学效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乃至促进本地区的文化传承都具有现实意义。小学艺术教育是美育工作的主导内容,作为艺术教育教师,只有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才能进一步夯实艺术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才能进一步丰富小学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实践,才能促进新时代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腰鼓泥塑艺术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纸的艺术
啊,腰鼓山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