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模式新形态:智慧警务
2022-03-02王铭戬
◆王铭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据挖掘和信息爆炸为标志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渗透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方式,创新了社会治理模式,引发新一轮变革。这种变革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创新犯罪方式提供了新的媒介。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网络贩毒等新型犯罪层出不穷,犯罪手段趋向于智能化、技术化、非接触化,传统警务模式在应对新型犯罪时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警务模式应插上大数据的翅膀,不断顺应新的犯罪形势,朝着更加“智慧”的方向发展。“智慧警务”建设为警务模式新一轮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公安工作不断前进的必然选择。
1 智慧警务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1.1 智慧警务的内涵
作为一种新型警务模式,智慧警务是指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提高公安机关信息化战斗力,以智能化、可视化、集成化的方式,促使公安机关各个模块相互协调,通过高度整合、广泛共享、深度应用警务资源以实现警务工作现代化[1]。从本质上看,实现智慧警务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深度挖掘整合公安信息资源,搭建互通互联的公安信息平台,以数据驱动警务,根据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提供安全、高效、快速、灵活的智能服务。其要义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智能赋予物,同时与人的智慧联系起来,进而实现人与物的双向互补,彼此联动。
据此,智慧警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动态性。智慧警务根据实时变化的社会形势,对社会综合治理进行及时动态地调整,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有效地减少了公安工作的滞后性,提高公安工作效率。二是开放性。智慧警务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警务信息资源的大整合,搭建便捷、高效、开放的公安信息平台,进而实现宽泛的收集机制、高效的整合机制、智能的分析机制、深度的处理机制、普遍的共享机制。三是高效性。智慧警务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云平台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将智能赋予物,使物能够高效、直接地完成简单的基础工作。将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有机结合,实现超前的情报预警、快速的防范打击、精准的指挥调度、高效的便民服务[2]。四是便捷性。智慧警务以满足群众诉求、服务百姓为出发点,依靠公安信息资源搭建网上服务大厅、自助服务站、警务服务中心等平台,让群众在家就能办理各项事务,实现警务工作线下向线上转移,提高群众满意度。
1.2 智慧警务的发展趋势
智慧警务着眼于未来公安工作发展方向,以实现公安信息化为基础,以提升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为核心,以有效应对新型犯罪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整体效能,拓宽现代警务服务范围,加大现代警务服务力度,优化公安机关管理职能,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管理水平,最终实现警务模式创新。
一是多警融合化、防控立体化[3]。智慧警务突破传统警务单一警种活动的局限,更加注重整体作战。公安机关各警种、各部门依托警务信息云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共享、智能分析、深度应用,有效消除“信息壁垒”、“信息孤岛”。智慧警务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挖掘数据资源,将实体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转化为信息化的“社会流”,形成“人物、事件、物品、时间、地点、组织”的立体化活动轨迹。
二是研判客观化、处置机动化。智慧警务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搜集、挖掘海量信息资源并进行深度研判,研判过程中避免侦查人员主观因素的介入,使得研判结果更加客观真实。警务工作人员依托智慧警务平台随时随地掌握社会治安状况,能够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结合群防群治、社区警务打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后一公里”。
三是指挥扁平化、服务精简化。智慧警务依托云平台减少信息指令的传递层次,实现一级指挥员与基层办案民警的无缝对接。沟通渠道更加通畅,信息指令更加真实可靠。公安机关将部分公安业务线上化,群众可通过网上服务大厅、自助服务站、警务办事通等平台进行办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争取让群众不跑路,实现线上与线下功能互联。
智慧警务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新的警务问题,完善警务运行机制,创新警务运行模式,使得警务工作健康、规律运行,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2 警务模式的变革与演进
回首过去几十年的警务模式变革,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现代警务模式的开拓创新还是传统警务模式的更新优化,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与时代背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警务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应立足国情,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把握未来警务模式的发展方向。就我国警务模式而言,从工作特点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警务模式。该警务模式具有事后性、被动性等特点。一方面传统警务模式只能被动地等待案件的发生,案发前无法实现任何预警,对案件的处置主要是发现、逮捕犯罪嫌疑人,对于消除犯罪根源并没有很好的办法,这导致犯罪率无法得到有效降低;另一方面,受技术手段的限制,传统警务模式只能依靠人力来开展警务工作,案件侦破主要依靠群众走访、现场勘查、调查访问等方式,对于基础信息的收集采纳也是靠基层民警挨家挨户的走访记录,人力资源消耗较大且效率低下。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化警务模式。该警务模式具有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公安机关开始利用网络来开展警务工作,如网上查询、网上摸排、网上比对等,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警务效率。此外,随着金盾工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地公安机关开始搭建各类警务信息平台,基层民警依靠平台便可进行信息的收集、录入、整理、归纳,实现人工作业网络化。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上级领导依靠平台及时与基层民警进行沟通、调动警力资源,实现跨区域警务协作,让有限的警力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利用。信息化警务模式使得警务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三个阶段是合成作战警务模式。该警务模式具有整体性、联动性等特点,其目的在于通过多部门的联合行动解决单警作战无法完成的问题。近年来,由于新型犯罪不断涌现且具有智能化、专业化等特点,使得单警作战难于应对,迫使警务模式急需转变。合成作战警务模式改变了传统作战思路,转变为由刑侦、技侦、经侦、网安等各警种联合作战。在合成作战思维的引导下,通过共享人力资源、情报信息、集成指挥、整体联动最终实现警务效能的提升,是公安机关警务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个阶段是智慧警务模式。该警务模式具有预测性、客观性等特点。智慧警务建设立足于警务工作数据化。其本质就是通过收集海量数据,挖掘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数据驱动警务,提高警务工作智能化水平。在情报分析层面,智慧警务不再以侦查人员主观经验为依据,而是依靠大数据、云计算得出客观分析以指导警务活动。在打击犯罪层面,智慧警务转变传统的事后打击犯罪的思路,而是以日常收集到的犯罪数据为依据,挖掘犯罪活动与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内在关联,从而对大概率发生犯罪的区域进行提前布控,预防犯罪的发生。总之,智慧警务代表未来警务活动的发展方向,是推动公安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3 警务模式变革的必然性及可行性
1.1 警务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第一,构建“智慧警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共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国内犯罪分子借助高科技实施新型犯罪,如电信诈骗、网络贩毒,网络赌博隐蔽性强,社会危害性大;国外反华势力借助舆论对我国进行渗透,依靠通讯工具指挥国内反动势力实施犯罪。诸多压力倒逼警务模式升级以更好地维护公共安全。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警务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挖掘,提高风险评估、预测警情、安全防范能力[4]。科学统计相关数据进而形成有价值的情报信息,找出隐藏规律提前布控,实现对公共安全的智能化响应。
第二,构建“智慧警务”是公安机关拓宽警务战斗力来源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增加、流动频率增大,社会治安状况呈现复杂化、网格化等特点。基层警力不足、技术手段落后、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公安机关难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智慧警务则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对整合警务资源、调节警力配置、降低警务成本、优化警务流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智慧警务的实质就是将传统的人工警务转化为数据警务,将大数据优势转化为战斗力优势,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排除社会隐患。
第三,构建“智慧警务”是完善民生服务、便捷百姓的客观要求。
随着“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理念的提出与推进,警务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也必将面临转型。智慧警务将警务工作由“管理”转变为“管理+服务”[5]。在提供服务的方式上,由以往的“窗口服务”、“定点服务”向“数据服务、全时服务”转变。“警务大厅、数字警务、一网通”等移动警务APP 将线下业务转变为线上业务,缩短了警民沟通渠道,大大方便群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与数据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
1.2 警务模式变革的可行性
(1)信息科技日益进步是实现智慧警务的首要前提。
一是感知技术趋于成熟。依靠摄像头、图像传感器对社会成员个人信息、外在特征、动态行为等基础数据进行大规模采集,为构建公安数据库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无线传输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代替了依靠人力进行信息传输;5G 技术的研发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和线路承载能力。三是储存能力大大加强。以往的纸质档案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收集,而“警务云”将纸质档案数据化,且储存容量极大,能够满足日积月累的信息储存需求。
(2)拥有海量数据资源是实现智慧警务的支撑条件。
随着公安信息化深入推进,公安数据呈井喷式增长。截止到2020年,公安数据量以每年百分之五十的速度增加,超过万亿条,达到EB 级单位,其囊括公安业务数据、政府部门数据、企业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视频图像数据等,具有规模大、数量多、种类全的特点[6]。为此,公安机关应借助大数据资源转变警务工作模式,在业务上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办事,真正将大数据应用到公安工作当中。
(3)搭建警务信息平台是实现智慧警务的直接体现。
警务信息平台以信息中心为依托,以公安数据库为基础,按照各警种、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和社会需求,建立不同功能的警务模块,以实现警务工作的高效运行,包括智能侦查平台,智能防控平台、智能分析平台、智能管理平台[7]。警务信息平台旨在通过信息数据的有序流动,规范警务运作,缩短警务流程,以实现警务工作精细化、智能化、协作化,符合未来警务模式的发展趋向。
4 深入推进智慧警务建设的思考
智慧警务建设是一项公安机关顺应时代发展的涉及诸多全新领域的复杂工程。因此必须紧密围绕提高警务战斗力的最终目标,从系统的角度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各地公安机关要想实现智慧警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4.1 更新警务理念、强化数据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公安机关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更新传统警务理念,将警务工作与大数据理念紧密结合起来。
(1)树立“数据为王”意识。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是警务工作的重要战略资源。警务工作人员依靠大数据“警务云”平台,打破警种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警务信息“一方入库,多方应用”;警务工作人员依靠“e 警务、微警务、虚拟警务”等警务应用系统办理群众业务,不断提高警务效率;基层民警应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优势广泛收集信息资源,通过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加工,建立规范有序的数据仓库,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应用数据,发挥数据优势、扩大数据效能;全国公安机关应积极丰富数据文化,在全警范围内形成“用数据工作、用数据分析、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数据理念。
(2)培育互联网思维[8]。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依靠“互联网”开展工作,警务工作作为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也必将与互联网相结合。在交通管理领域,公安机关依靠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情指情一体化,更快更准地了解交通状况,掌握车辆行驶轨迹,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在治安防控领域,通过布建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电子围栏、物联网等智能防控设备,全面掌握辖区内人员的衣食住行等基本信息,实现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全天候管理跟踪;在情报研判领域,利用技术手段将公安数据库中的数据与案件信息进行比对查询,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寻找犯罪嫌疑人,串并案件等方面的作用。
(3)筑牢服务实战理念。智慧警务建设应秉着“一切为了实战、一切服务实战”的理念不断推进警务工作创新,切实提高警务战斗力。要以基层实战需求为根本,以一线民警的反馈意见为切入点,确定智慧警务建设的发展方向;政工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座谈会、网上论坛、讲座等活动深化警务工作人员的实战理念;通过开展信息化实战技能培训,强化警员素质,补足队伍短板,提高队伍信息化综合实战能力。
4.2 健全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模式
智慧警务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协调推进,加强顶层设计,促使警务工作由粗放走向精简,由封闭走向开放,以实现警务工作现代化。
(1)统一采集标准,提高数据质量。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智慧警务建设的政策方针和未来规划。针对现阶段各地公安机关采集数据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质”、单一数据反复录入的情况,应尽快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流程,必要时予以立法支持,以保证智慧警务建设依法进行[9]。从微观角度来看,基层民警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估,拒绝以完成业务量为目的而盲目录入,做到优质信息重点录入,一般信息选择录入、劣质信息拒绝录入。
(2)深化区域合作,整合数据资源。智慧警务建设不能仅靠公安机关,而是要依靠社会整体力量协同推进。在业务合作方面,扩大与电信部门、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范围,借助各单位的数据资源、技术优势弥补公安短板;在数据库搭建方面,按照“共享是原则、不共享是例外”的要求,加大内外部数据资源的整合力度,细化共享目录,确保数据资源的全面性、准确性、时效性。在地域协作方面,明确规定区域间警务协作的内容和形式,依靠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情报中心指挥系统实现各区域联管联防、联动联勤的整体格局。
(3)变革警务机制,优化警务流程。在信息传递机制方面,依靠“警务云”平台实现上级领导与基层民警的直接互动,最大限度缩短信息传递链,实现沟通渠道扁平化,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在组织管理机制方面,应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紧密围绕服务实战的理念,大胆进行警务机构改革,不断探索适应现代警务发展的公安管理体制;在决策指挥机制方面,当警情发生时,警务指挥人员在全面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将大数据得出的分析结论与自身长期积累的办案经验相结合,做出科学准确的警务指令。
4.3 吸收培养人才,提高队伍质量
在大数据引领警务模式变革的今天,必须重视人才的根本性作用,为智慧警务建设提供活水源头。
(1)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数据人才是智慧警务建设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公安机关必须把优秀人才的引进视作头等大事。一方面,根据公安大数据的建设需求,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合作,聘用精通专业技术的高端科技人才到公安机关工作,提升警务大数据的深度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公安院校、地方高校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通公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智慧警务的可持续发展不断输送新鲜力量。
(2)打造数据化智慧警队。各地公安机关根据智慧警务建设发展规划,以实战为导向及时调整培训大纲,制定长期培养方案,确保队伍建设的前瞻性;通过开展信息化培训,不断提高警队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情报分析研判能力、网上综合作战能力,实现数据信息向战斗力的转化;此外,还应进行人才分类管理,将优秀的数据人才从普通警务工作中分离出来,致力于数据信息的高精尖应用,做到人尽其才,因才适用[10]。
(3)构建人才激励机制。为增强数据人才的归属感,应建立成熟的人才激励机制。在物质激励方面,报酬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既满足了民警的生活需要,又激发了民警的工作热情;在精神激励方面,对有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立功嘉奖,组织上予以支持肯定;在感情激励方面,领导要多与下属沟通,帮助下属排除困难,对有优异表现的工作人员给予表扬鼓励;在文化激励方面,构建敢于创新、积极向上、按劳取酬、和谐有序的警营氛围。
4.4 完善保障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警务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实现智慧警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保障。经费保障是否充足关系到智慧警务建设的水平高低。公安机关应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智慧警务的建设情况,把智慧警务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到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当中;公安机关内部应建立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通过设立智慧警务专项经费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社会企业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与公安机关进行项目合作,共同探索前沿科技的深度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服好务。
(2)安全保障。大数据在给公安机关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安全使用问题提出了更高标准。在硬件安全方面,坚决杜绝“一机两用”,丢失设备瞒报、谎报等现象;在软件安全方面,公安机关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避免过于依赖社会企业开发警务系统,牢牢把握大数据的主动权;在传输安全方面,确保带宽具备良好的信息传输承载能力,严防数据丢失;在队伍安全方面,坚决抵制腐败,杜绝成员为了获取利益而贩卖数据。
(3)群众保障。智慧警务建设离不开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帮助。一方面,拓宽警民沟通渠道,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依托微博、公众号、贴吧等自媒体平台及时公开警务信息,加强警民沟通合作,形成警民良性互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另一方面,依托群众监督,听取群众意见,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工作透明度。智慧警务建设的好与坏群众最具有发言权,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与意见,公安机关应及时落实处理。
5 结语
当今时代,警务模式已经发展到了智慧警务阶段,因此各地公安机关必须从战略高度意识到警务模式变革的重要性,基层民警应顺应警务模式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数据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在避免大量投入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情况下,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社会管理的精细化管控、对犯罪活动的降维式打击,对危险苗头的智能化预防、对人民群众的一键式服务。在这种警务模式下,公安机关能够更清楚地了解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具有犯罪倾向的人消除犯罪意图,将越来越多的违法犯罪活动遏制在萌芽状态,使警务工作实现“打防管控”相结合,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