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强年画的文化意蕴及其价值探析

2022-03-02马逸初裴天娇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武强年画文化

马逸初,杨 斌,裴天娇

(1. 石家庄铁道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2. 河北经贸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3. 衡水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一、武强年画的发展演变

说到年画,人们心中大多都是福娃、门神之类的喜庆吉祥的形象。无论是为了浓郁春节欢乐喜庆的氛围,还是期待家人健康、家庭和睦,年画可以说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东西[1]。坐落于河北省东南部的衡水市武强县,自元代之前,就开始了年画的设计与使用。植根于劳动人民的年画艺术,至清代已成为家家户户春节期间的必备品,其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色以及浓郁的文化积淀,使得武强年画成为我国四大年画之一。

(一)武强年画的起源

武强年画早在元代之前就已经产生,因其产地在河北省武强县,故名为武强年画。明代初期以后逐渐发展至规模化经营,直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武强年画正式风靡全国[2]。“都说天津人马厚,比不上南墙一南关。一天能唱千台戏,不知戏台在哪边”的民谣,就描述了武强年画当时的发展盛况。随着时代变迁,明清时期的商业相对繁荣,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武强年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涌现出许多有名的画店,如“宁泰”“天玉和”“泰兴”等。同时,当地农民也将年画作为副业,农忙时劳作于田地,农闲时则印年画。据相关文献记载,仅在武强县一条街上,年画店就多达 144家,该街周围的60多个村落中,依靠年画为生的作坊就达到了1500余家,从业者更是难以统计。

在我国古代,尽管生活资源不丰富,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但勤劳的人民将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以及对于某种事物的期待和向往用年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为后人研究浓郁的历史文化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武强年画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强年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武强年画社的成立,使得武强年画再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武强年画社不断挖掘、继承武强年画的优良传统和工艺,同时也在不断追求创新,尤其是在“追求既像又新、既美又真的艺术效果”的理念指导下[3],武强年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年画作品不仅在国内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更是在国外屡获奖项。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河北省相关部门批准,武强县成立了我国首家以年画为主题的博物馆,武强年画走在了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与挖掘的前列。武强年画博物馆的建立,使得年画不仅仅是一种来自民间春节期间才会大量出现的民俗文化,而且也成了一种历史记忆,始终呈现在劳动人民的身边。20世纪 90年代初,我国举办了两次“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节”,使得武强年画再一次在国内外享誉盛名,也正是在此期间,河北省武强县正式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民间木板年画之乡”。

(三)武强年画的艺术特点

武强年画作为传统民间工艺品,它的内容取材、创作灵感均来自民间,是一种极具民间特色的绘画体裁。其表现形式变化多样,有窗画、灶画、门画等。这些年画大多取材于民间,包括鸡舍牛棚等,内容十分贴近乡村生活,如《喜鹊登梅》《春牛图》等作品,反映了乡村气息的景色。不同于其他年画,武强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采用木制水色套印,结合工艺师手工来制作木板年画。武强木板年画擅长粗狂自然、大刀阔斧的表现手法,其构图十分饱满,造型夸张,色彩明亮,画面给人冲击感极强。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形式使武强年画在众多年画之中脱颖而出。作为四大年画之一,武强年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象传神,其内容涵盖了神像、民俗、历史典故、娱乐、戏曲、山川、花木、人物、动物等,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承载了人民对某种事物的期待。

二、武强年画的题材

武强年画自产生以来,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色与其他地方年画形成了强烈对比,其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一)吉祥文化,美好愿望的期盼

武强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内容均离不开普通百姓的生活。在我国古代,由于武强县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河道随雨水而变化,使得武强县经常遭遇水患,同时,庄稼地因水患而盐碱化程度严重,粮食产量不足,使得人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过着贫困的生活[4]。也正因此,坚强的武强人民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过上富足生活的愿望通过年画形式表达出来,以期吉祥如意。例如年画《连年有余》,画中小孩已然成佛,手里捧着莲花且怀中抱着一条活灵活现的鱼,通过谐音表达人们对于富足生活的期待。这种经典之作,人们至今依然喜爱有加。年画《九九消寒图》,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在自然知识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既表达了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又表现出期待农作物丰收的美好愿望。该年画奇特的设计和创作,不仅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绘画技艺,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

之所以称为年画,就在于其是在春节期间使用最为广泛的民俗文化。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不仅象征一年的辛苦劳作结束,更寓意着新的起点。为此,在过年期间,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追求喜庆和吉祥[5]。“春”“新”“福”“富”等题材在武强年画中非常常见,例如,在年画《百子闹春》中,儿童象征着欣欣向荣、人丁兴旺、朝气蓬勃,而欢乐热闹的场景更烘托着春节的浓郁氛围。后人不仅将此经典年画印制在瓷器等家庭用品上,而且还以真人演绎的方式编排成现代节目,可见该年画影响之深远。年画《五福临门》也是表现春节的,它深受人民喜爱。此画中无论是孩童头上戴着的花,还是画中的蝙蝠,都象征着人们对于“福”的追求和向往。年画《四季平安》,更是通过对人物、植物的生动创作,表达了对于富贵、财富以及平安的渴望。此年画中孩童手里直接拿着象征着财富的元宝和象征着高雅富贵的莲花、牡丹,暗喻着对于美好愿望的期待,也映射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淳朴。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结婚、祝寿等重要时间节点都对吉祥、讨彩头有着特殊的情感,为此,武强年画中寓意吉祥、好兆头的作品比比皆是。例如,在年画《福禄寿三星》中,三星是民间喜欢的吉祥神,预示着国泰民安、财源滚滚;在年画《鲤鱼跳龙门》中,一只鱼面对着龙门跃跃欲试,用来比喻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在年画《聚宝盆》中,种植的树长满了金钱,充分满足了人们渴望金钱、追求富裕的心理;在年画《群仙祝寿》中,以吕洞宾为首的八仙排列两旁,形成了八仙祝寿的场面,画中还有云、蝙蝠等映衬,更增添了年画的吉祥喜庆色彩。

(二)寄托信仰,本土文化的体现

在我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尽管儒家文化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佛家、道家等影响仍然深远。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较晚,人们对于一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和尚未认知的领域,往往习惯于寄托神明,这就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神明信仰,并且随着地理位置和民族的不同而不同。武强县地处河北,其年画内容多反映河北地区的特色。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往往在门上贴上门神年画,在灶台的某个地方贴上灶神年画。另外,在不同地方还张贴财神、喜神、天地神等年画。门神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必须张贴,人们将古代武将秦琼和尉迟恭作为原型,并配以威武的盔甲和各自擅长的武器,尽显威严和震慑,使人们看到后对其充满敬畏。当然,张贴门神的人家,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也会感到心安。灶神,俗称灶王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为此,人们将灶王爷也视为神明。在小年那一天,河北地区的多数人家都要将灶台上往年的年画拿掉并且必须烧掉,然后换上新的灶神画,这既反映了人们对于“食”的尊重,又映射着人们对于“火”的自然崇拜。作为武强年画中较为重要的部分,神祃类占据着很大部分。例如《二佛头》《六佛头》都属于天地全神神祃,这类年画构图风格比较古朴且排列有序,具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观世音》《关公》《灶神》等年画都体现了对神灵的尊崇。

在早期社会,由于物质条件匮乏,再加上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将自己的一些期望,尤其是影响其生存的现象寄托在神灵身上,每逢节日都会祭拜各路神仙,希望通过祭拜可以保佑自己一家平平安安、财源滚滚、无病无灾。时至今日,尽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经能够解释很多以往不能认知的现象和事物,但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通百姓依然将吉祥的期盼寄托于神明的庇佑,在自己家中张贴此类年画。当然,这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一种。

(三)优良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影响极为广泛而深远。武强县处于河北东南部,与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故里——曲阜相距并不远,武强人自古以来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濡染。也正因此,在不少武强年画中,处处隐含着忠孝节义等儒家文化思想,同时也有着敬仰英雄好汉的传统。河北在古代分别属于燕国和赵国,为此又称为燕赵大地。悲壮、雄壮、豪放是燕赵人士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这也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由来。传统武强年画中,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寄托美好寓意。比如《孝顺图》《三娘教子》等年画,都传达出孝顺父母、热爱劳动的主旨。这类年画的创作既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又承载着劝人向善的寓意功能,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对后人进行教化的独有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6]

对后人的教化,除了直观地用儒家思想呈现以外,武强年画还用英雄人物作为题材,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教化。例如在年画《七侠五义》中,创作者分别用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七位英雄人物作为主要题材,同时配以蝴蝶、盗贼等,生动展现了人们脑海中英雄人物的言行举止,更映射着人们对于扬善惩恶的朴素追求。尽管此类人物多出现于晚晴时期的小说作品中,属于虚拟人物,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年画中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对英雄人物的精神追求。

(四)记载生活,映射时代变迁

武强年画无论是对吉祥的渴望与追求,还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其题材和内容都来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封建社会,年画的内容更是直观地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特质。从这个角度看,武强年画还承载着记录和反映生产生活的功能。例如在经典年画《同庆新年》中,每一个场景都生动描绘了武强地区新春佳节期间热闹的场景,老人在祈祷神明的庇佑,爷孙共同向灶神行礼,全家人向财神祭拜,这些都是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仪式。当然,过年包饺子、放鞭炮、点烟花等场景更是详细记录了北方地区春节期间的习俗与生活。

年画《农家勤忙》,系统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在一年不同时间节点的劳动场景。不仅包含了一年四季的变迁,还有耕地、修地、撒种、踩垄、育苗、除草、浇水、收割、收粮直至年末的敬神等场景,生动地呈现了农民一年中的每一个劳动场景和过程,时时刻刻表达着农忙,呼应着年画的主题。除了耕地,古代妇女的手工也成了武强年画的取材内容。年画《纺织图》,展示了农村妇女正在纺织的劳作场面,虽然线条只有寥寥几笔,但将人物的神态描绘得十分生动,画中还零零散散穿插着几只鸡狗等小动物,富有生活气息,充分展示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武强年画在记载大量普通百姓生产生活场景的同时,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之作也不少见。这类作品在表达百姓对国家大事和时代变迁感同身受的同时,也为后人考证史实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例如在年画《西安府太后放粮》中,清楚地刻画了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在北京城受到西方列强入侵后,仓皇逃亡西安后的所作所为。放粮行为尽管是慈禧为收买民心不得已而为之的,但也为后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女学堂演对图》《南北军大战天安门》《参军图》等年画,更是从人物的样貌、肢体、动作、故事情节等多方面记录了洋务运动、张勋复辟、抗日救国等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现代武强年画《梦幻华夏情》,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形象塑造结合在一起,让人耳目一新。在画的左下方有一只老虎和一只公鸡以及武强年画中最为有名的六子争头图,还有鸳鸯、鲤鱼、祥云等,一男一女两位青年位于画的正中间。画中的男女代表着中华儿女,围绕在他们周围的鸳鸯、鲤鱼、花瓶等代表着吉祥、富贵,这幅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祝福,以及渴望天下百姓生活富足幸福美好的愿望。2022年北京举办第 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为武强年画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激情冬奥 友谊相约》《冬奥小冠军》等年画,既保留了传统武强年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同时又融入了雪花、奥运五环、冰球等奥运元素,既体现了奥运会主题,又表达了人们对迎接奥运的期待和祝福。

三、武强年画的价值探析

武强年画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从最初作为百姓反映生活、寄托希望的“符号”,再到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映射,无不体现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历经数百年发展后,武强年画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应用,无论是年画内容本身所呈现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抑或是艺术价值,已然被广泛认可,这也是武强年画被称为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历史价值

武强年画自产生以来,始终扎根于普通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中,是最接地气的民俗文化。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所处时代背景,为此,不少武强年画都承载着我国厚重的历史史实。尤其在近现代,武强年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记录史实的作用尤为凸显。例如《民兵抗日门神》《大战滦州》《兄妹开荒》《白毛女》等年画,无不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为抵御压迫、抵抗外辱、追求独立所做出的艰辛努力和辛勤付出。在年画《民兵抗日门神》中,一位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民兵,正英姿飒爽地跃马扬刀,炯炯有神的双目,似在怒视日寇,观之令人精神振奋,把严肃的革命主题与传统门神画的娱乐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融为一体,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年俗时令艺术品,也成为当时常见的一幅门神画。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民兵在老百姓心中可靠、威武的高大形象。在年画《兄妹开荒》中,两兄妹一个肩扛锄头,另一个挑着扁担,在艳阳下劳作,不仅生动描绘了两兄妹辛勤劳作的场景,而且记录了抗战时期边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年画《白毛女》,因取材极具时代印记,且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认同,在当时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仍然印制了 1万余张,白毛女的故事和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二)文化价值

武强年画在取材及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记录着不同时代普通百姓的生产与生活;另一方面,记录着武强县乃至于河北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民间信仰,从不同角度映射着民族精神乃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为此,武强年画自产生以来就成了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7]。由于武强年画来自民间,如习俗、崇拜、戏曲等。同时,不少武强年画取材于儒、道、佛三家思想,以更为直观和生动的形象向世人传播着忠孝廉耻、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吉祥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历史传承,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民间,吉祥文化影响深远。武强年画通过对特定人物、故事甚至动植物进行再创作,使其具有了特定的吉祥寓意。这对于后人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三)艺术价值

武强年画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非常接地气,其自然美不言而喻。与我国其他年画如杨柳青年画相比,武强年画虽没有其柔美和细致,却有的是粗放的线条;虽没有其严谨和秀丽,却有的是朴实无华。正因此,武强年画更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及价值[8]。由于武强年画印制源自雕版,粗犷的线条更能够体现创作者刀法豪横、拙中见巧[8]。以《小放牛》彩印版为例,无论是人物还是植物,尽管线条粗犷,但构图十分饱满。这种构图设计使得画作呈现出一种殷实热闹的美感,尤其是在春节期间使用,更符合人们的心情和期望。《小放牛》年画中大量使用红、黄等色彩,人物动作较大,整幅画作给人以色彩明快、造型夸张的视觉感受。通过对武强年画的梳理,不难发现,武强年画均以红黄蓝三种原色和黑白为基础色调,尽管只有五种色彩,但呈现出的情感却十分丰富和传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艺术造诣和高超技艺。另外,武强年画多使用色彩对比和色彩的重叠套印,使得画作更加古朴纯正。无论是色调还是造型,无不反映出武强乃至于河北地区劳动人民以自然为主、要点突出、豪情粗狂、借形传神的审美理念。

武强年画作为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发展历史悠久,深受民众喜爱。历经数百年的积淀与传承,武强年画已然不仅是简单的春节必备品,更成为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古代美学、雕刻学以及审美理念的重要参考依据。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武强年画发展面临着诸多新挑战,甚至在一段时期内陷入发展低谷,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然而,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挖掘和弘扬,尤其是在我国明确提出将于 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武强年画必将能够搭乘时代快车,实现新的发展,以更为新颖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将古老的艺术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武强年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武强木板年画的传承、图新与艺术生机
牛年画牛
年画
俯视黄河
缸鱼年画之旅
谁远谁近?
武强年画
全国音乐教育服务项目交流暨联盟示范基地评审活动在武强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