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改造主体”到“民族复兴”
——兼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体的维度和指向

2022-03-02史育华刘春伶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史育华,刘春伶,王 浩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2021年 7月 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在于人民,人民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着“改造主体”与“主体改造”的交错共进。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讲,人民作为现实的人,其“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525。“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人民是伟大的实践者,是真正的主体。实践主体是特定文化形态下的人,是理想信念主导下的人,这就使得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展现出主体性。之所以说实践主体存在主体性,是因为人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控制和自我批判。正是因为主体性的存在,人作为实践主体在实践面前需要以自身改造为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外在对象的改造,而这两种改造是交互存在并进行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并互为补充的。在主体性基础上,人能够实现“改造主体”和“主体改造”的统一,进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并明确实践服务具体方向。

一、改造主体:用理想信念铸就新我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活动具有两方面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包含着人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3]341基于实践的这两个特征,实践本身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调整和控制自身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能动的实践不仅是主观改造客观,而且又是主体创造自身的活动”[4]7。主观改造客观,具体说就是“使人的自我意识获得了客观形式”[4]4。主体创造自身,具体说就是“现实的人”在“生产物质活动本身”中创造“自我”,这种创造,在本质上是在思想、观念、意识、精神等层面对“自我”的再改造,即人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毛泽东认为,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实践主体自身的认识能力[5]296。改造实践主体的主观世界,是为了使实践主体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换句话说,改造主体是实践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改造主体的过程,是实践主体在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中完成的,或者说是伴随着主体改造客观世界而展开的。“改造主体”实现的是灵与肉、主体自我与对象自我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在人类自身创造的并形成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得以实现并延续的。这也就说明,“自我”一经产生,其必然以纯粹的客观世界和自我的主观世界为对象,文化作为具体环境与导引要素贯穿于主观世界改造的始终。于是,相较于改造客观世界(外在实践)而言,改造主观世界(内在实践)在本质上就是人的自我完善,表现为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也正是基于此,人的主体性得以实现并发展。主体性的存在,使得主体成为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是否拥有作为观念化的文化形态的理想信念,或者拥有理想信念的强弱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实践主体对主客观世界改造的效果。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实践中得出来的促进实践顺利展开的主导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态脉搏、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规律认知、拓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路径,将理想信念确立为主体改造的核心要素,进而推动了中华民族内在实践力的整体性提升。

理想信念来自文化自信,或者说理想信念的树立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6]。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包含着有关文化自信的几个关键词,即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等,其实际上是对文化自信基本内涵的精辟科学界定。习近平清晰阐释了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关系,明确了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从文化到文化自信,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知深化与精准把握,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信仰自觉。就中国的近代史而言,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其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成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和主导力。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观念形态的文化铸就了坚定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2013年 9月,习近平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9]质言之,只有把握好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才能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才能搞好思想政治建设,才能牢守思想防线,才能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改造自我,成就新我。从根本上讲,“新我”是文化的“化人”功能的实现,是“改造主体”的结果和主体的下一实践环节的过程,是理想信念对人的再塑造。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坚定理想信念比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从根本上明确了改造主体的核心所在。理想信念的价值在于催生精神的形成。理想信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其指向在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简单说,只有理想信念坚定了,主体的自我改造才具有实效,主体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才能彻底,进而主体才能够迸发出改造外在世界的智慧和力量。

二、主体改造:用马克思主义破解发展难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理解人和人的实践活动,明确了人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理性与能动的存在,这一存在是实践的主导性与享有性的统一。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部参与要素,诸如主体、客体、中介(工具)和结果等,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存在。就主体而言,主体是社会历史中活动着的现实的具有能动性的人,这样的人是社会化的存在,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和构建者。也就是说,实践主体是社会化了的人类,是现实的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希望从外部客观世界中得到需求的满足,但是外部客观世界是依照客观规律运行的客观存在,其无法自主地满足现实的人的愿望和要求。也就是说,实践主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实践主体展现出自主性和能动性。基于此,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得以形成,对这一矛盾的解决就形成了现实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动力。以这一矛盾为驱动,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并拓展自身及所面对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着眼于解决现实的人的现实需求或对所面临难题的困扰,致力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10]帮扶困难群众,是解决现实的人现实需要的具体表现。现实的人的现实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也是其个人在“创造”自己的“历史”过程中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历史发展必然性的体现。立于现实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实践主体的主体性,使之在应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挑战中能够按照预设目标而前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绕开的环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喊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守民心”的具体实践就是解决人民的迫切需求,即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各领域难题或挑战的解决。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和改造必然是交互发展,即认识的发展带动改造的发展,而改造的发展又会激发认识的进步。认识与改造都是在吸收前一阶段的“误区”基础上而得到进一步优化的,正是这种“优化”决定了认识和改造呈现出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11]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5]296-29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视以往发展的不足与误区,在广泛吸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描绘了中国未来城市的定位与发展。2017年 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12]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以及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正是在这种双向维度活动中,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全民族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实际,形成了指导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3]。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4]。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15]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筹办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国家的一件大事。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全面落实我们的承诺”[16]。“我们申办北京冬奥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17]。在承办冬奥会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将绿色、共享、开放等新发展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联系,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承办冬奥会相联系,将冰雪运动与全民健身相联系,进而以发展的眼光努力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同时也希望促进中国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改造,其在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对现存世界改造的过程与展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破解发展难题的具体体现。

三、改造主体与主体改造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人的实践的过程,是人创造世界并形成现存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社会力量灌注到天然自然存在之中,使得“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进而“自在之物”就被赋予社会性和历史性新的尺度。从本质上而言,“自在之物”的这个“新的尺度”就是人的尺度,而人的尺度又构建在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能力、观念世界的不断更新与创造基础之上,而其中起统摄作用的是理想信念。2013年 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必须讲理想信念,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始终把思想防线筑得牢牢的,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理想信念坚定,人的本质力量和社会力量就强大,由“自在之物”到“为我之物”的转化就能够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而突破重重困难,进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念世界就会得到升华,其认知、立场、观点和方法也自然会得以趋向于人民并进行改造。这种“升华”与“改造”不仅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而且是主体客体化的表现,即在理想信念主导下人的本质力量提升境况下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渗透和转化,“为我之物”得以确立并发展。

“为我之物”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改造“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18]而实现对外在世界的进一步认知和改造。外在世界是依照规律运行的客观存在,只有被主体纳入活动范围时,客观事物才作为客体而存在。“哪些客观事物能成为实践的客体,既取决于客观事物具有哪些可被人类利用的性质,又取决于人的实践的水平能否利用客观事物的这些性质”[3]325。基于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或时间的推移,人对先前的认知和改造会有变革性提升,这种“提升”往往建立在对经验的总结和对教训的吸取之上。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强调:“要梳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确保落后产能应去尽去、‘僵尸企业’应退尽退,决不允许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决不允许已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决不允许对落后产能搞等量置换,决不允许违法违规建设新项目。”[17]习近平总书记还将去产能与改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指出,把消耗高、排放大、污染重的产业去掉,这本身就是改善生态环境。淘汰落后产能、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这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奋力改造外在世界的一个具体反映,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展现,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体。面对时代课题和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以主体的方式不断改造着自身和外界,不断推动着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不断实现着对外部世界和主体自身的改造,实现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2]500。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促进“环境的改变”和“自我改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2012年 11月,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9]为了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这个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实现自我改造的同时,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态度不断奋力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高度统一,是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即实践主体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也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021年 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考察时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20]塞罕坝机械林场创造了昔日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里有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一体化资源管护体系,这是真理尺度的体现;“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这是价值尺度的体现。真理与价值的实现,要依靠实践主体发扬斗争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发扬斗争精神必须保持“两个务必”。2013年 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嘱托广大党员:“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21]在伟大斗争精神主导下,实践主体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实现了统一,即“改造主体”与“主体改造”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又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了以实践主体对主客观世界的改造为着眼点,以促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实现为根本指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整体目标的新时代实践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新时代实践观,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从“改造主体”的层面明确了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基于此,可以说来自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是改造自我、铸就“新我”的核心所在,这是新时代实践观的文化价值;从“主体改造”的层面明确了破解发展难题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路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破解时代难题、引领区域发展的理论遵循。“改造主体”与“主体改造”的统一,本质上是实践主体改造主观世界(内在实践)与改造客观世界(外在实践)的统一,这个统一的终极指向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新的历史特点下的实践主体必须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并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实现对自我的优先改造,即改造主体,以此增强斗争本领。在“改造主体”的基础上,新的历史特点下的实践主体要对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追求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造,这是“主体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可以预知的困难也有无法预知的矛盾,但这些困难和矛盾需要社会实践主体在实践中依靠伟大斗争精神进行解决。简单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理想信念导引下、伟大斗争精神引领下“改造主体”和“主体改造”的统一。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