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草莓常见病害的防治研究

2022-03-02李文琦孙平平付崇毅李正男

北方果树 2022年6期
关键词:灰霉病炭疽病根腐病

李文琦,孙平平,张 磊,付崇毅,李正男*

(1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呼和浩特 010018;2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蔬菜花卉研究所,呼和浩特 010031)

草莓(Fragaria×ananassaDuch.)是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的多年生草本植物[1]。因其颜色亮丽、香气浓郁、味道鲜美、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被广泛种植。但在栽培管理中经常遇到各种病害的侵染,给生产造成巨大危害。根据发生原因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又称传染性病害,其病原物有真菌、病毒、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上述病原物的共同特性是对植物有寄生和致病能力,在寄主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大量繁殖体,致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变。发病初期沿着中心病株不断向外扩展,有明显的点到面的扩展,危害较大。非侵染性病害也被称为生理性病害,主要是自身的缺陷、生长过程中不适宜的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等)或者化学因素(肥料、有害气体等)所导致的。生理性病害不具有传染性,但发病的面积比较大。本文综述了几种重要的草莓侵染性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以提高草莓病害的防控技术。

1 几种侵染性病害的防治研究

西藏地区设施草莓病害发生普遍,灰霉病危害较重,炭疽病次之,根腐病最轻。北京市昌平区温室草莓灰霉病和白粉病呈中等或偏重程度发生,炭疽病、根腐病次之。根腐病随着连作年数的增加病情逐渐加重。杭州草莓主栽区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近年来根腐病每年都发生,且愈发严重。

1.1 白粉病

1.1.1 病原菌与危害症状

草莓白粉病(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s)的病原菌是羽衣草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aphanisBraun),是真菌性病害[2]。通过分生孢子或菌丝体附着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越夏,之后通过分生孢子蔓延到整个栽培地。白粉病在冷凉地区和保护地较为常见,在整个生长期内均有发生。危害部位主要为草莓的叶片、花器及果实等。发病初期,叶片背面长出白色的菌丝层,逐步扩大形成一层类似薄霜的白色粉状物,病情不断加重,扩展到整个叶面,后期叶片逐渐变黄、失绿[3];花蕾感病后不能开放;幼果感病后表面出现一层白色的粉状物。

1.1.2 发病规律与诱因

草莓白粉病属于专性寄生菌,可以全年寄生在草莓上[3],环境适宜便发病。该病最适宜的温度15~25℃,低于5℃或高于35℃时不易发病。重茬栽培,栽培密度大、氮肥过多、苗木长势旺而导致的遮荫和湿度增大,有利其发病;保护地栽培时透光性差、灌溉不合理导致的干湿不定,容易发病;还有品种抗性的差异。

1.1.3 研究进展

杨瑞等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草莓白粉病的病菌形态,为后续白粉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4]。张振荣等通过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对云南省昆明市3个主栽区患白粉病的不同草莓品种叶片和果实进行病原菌分析,结果表明,感染草莓的病原菌都是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5]。农户为了达到好的防治效果,一般不断增加药剂的用量。正确的做法应根据病情的发展控制用药,并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减缓植株抗药性。周晓肖等通过露地试验比较两种药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0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比40%氟啶胺悬浮剂防效好[6]。武哲等从四川峨眉山的土壤中分离得到放线菌菌株1706,经过田间试验表明,该菌株的发酵液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很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7]。

1.2 灰霉病

1.2.1 病原菌与危害症状

草莓灰霉病(Strawberry gray mold)是真菌性病害,病原为真菌界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Pers),是目前草莓生产上最具威胁性的病害之一[8],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保护地内发生严重。患病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产[9]。主要危害草莓的叶片、花器和果实。发病植株的叶片表面有一层浅灰色的霉菌,最后蔓延到整个叶片。如果被感染的花瓣落在叶片上,病菌会感染叶片的边缘,形成V形斑点。发病植株的花药呈黑色。草莓果实一般在成熟期发病,发病后果枝变红,果实停止发育,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病斑,生长后期果实发生褐变、干枯。

1.2.2 发病规律与诱因

灰霉病在低温和高湿条件下滋生大量病菌,主要通过雨水、伤口、气流等传播蔓延。发病的最适温度18~23℃,低于2℃或高于31℃及空气干燥时不发病。

栽培密度大、田间积水、连作栽培、通风不良、连续阴天、田间空气湿度大、过量施用氮肥、土壤黏重等,都有助于发病。

1.2.3 研究进展

刘华琪等通过分离纯化菌株,利用菌丝的生长速率测定药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咯菌腈、啶酰菌胺、氟硅唑对草莓灰霉病均有防控效果,氟硅唑与咯菌腈复配的防控效果比单独使用好[10]。秦燕等研究表明,生物药剂枯草芽孢杆菌与哈茨木霉菌复配可以有效控制草莓灰霉病[11]。

1.3 炭疽病

1.3.1 病原菌与危害症状

草莓炭疽病(Strawberry Anthracnose)是由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Simmonds)、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或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Brooks)形成的一种病害,属于高温型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南方易发生。育苗期较容易发生,造成缺苗、匍匐茎坏死、大量草莓苗死去,易造成毁灭性影响。很少在结果期发生[12]。主要危害叶片和匍匐茎,花器和果实也被侵染。根颈一旦被侵染,植株将萎蔫、枯死。炭疽病和根腐病发病极其相似,二者的区别是,根腐病发病时根颈由内向外发生褐变;炭疽病发病时根颈由外向内或多边发生褐变,根系新鲜,难拔起。炭疽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株萎蔫型,叶片边缘出现红棕色病斑,之后变为黑色或褐色,发病前期叶片失水,仅在白天枯萎,晚上可以恢复;后期植株枯死。将发病植株根颈部横切,由外向内发生褐变。果实附近产生褐色的圆形病斑,凹陷,软腐状,之后长出红色的孢子堆。另一类是局部病斑型,最容易在匍匐茎上发生,初期茎上产生3~7mm的病斑,当病斑扩展到整圈时,病斑以上的部位枯死萎蔫。

1.3.2 发病规律与诱因

炭疽病发生在苗期,其蔓延主要分4个阶段,依次是越冬阶段、萌发时期、盛发阶段、衰退时期。病原菌在土壤及病残物体内越冬,之后其分生孢子通过病叶、病果和雨水等进行传染,在保护地内可爆发式的传染[13]。侵染的最适温度28℃左右,24~28℃传播最快;低于10℃或高于36℃不发病。该病主要通过匍匐茎侵染,喜欢高湿、高温环境;干燥凉爽的气候不易发生。

连续阴雨天气(空气相对湿度较高)、长时间连作栽培、老残叶多、氮肥过量、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性能差)都容易发病。

1.3.3 研究进展

陈官菊等研究表明,25%咪酰胺乳油1000倍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4]。姚锦爱等从漳州市草莓基地的土样中分离的菌株ZZSP-7对草莓炭疽病有抑制作用[15]。赵玳琳等从贵州省农科院的草莓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棘孢木霉GYSW-6m1菌株对草莓幼苗有较好的促生作用,对草莓炭疽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16]。陈哲等通过盆栽比较5种不同芽孢杆菌的不同比例和组合方式,筛选出效果最好的组合,复合菌Y-30∶CM3=2∶1的病情指数最低,表明复合菌有利于草莓的生长[17]。Wu Yi Mei等研究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PMB04和PMB05表现出更好的防治果实和幼苗炭疽病能力,PMB04对孢子的致死效应和PMB05对植物免疫力的增强作用可能是控制草莓炭疽病的关键因素[18]。

1.4 根腐病

1.4.1 病原菌与危害症状

草莓根腐病(Strawberry root rot)被果农形象地称为“草莓癌症”,主要分为草莓黑根腐病、草莓红中柱根腐病两种类型。草莓黑根腐病的病原以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主,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病原主要有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e)、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等。尖孢镰刀菌产生的厚垣孢子,茄腐镰孢菌形成的菌核等,可多年存在于土壤中,很难控制。

草莓黑根腐病,又叫“死秧”,可导致营养根死亡,结构根退化。发病植株主要表现为早衰,植株矮小。主要危害地下部,生长前期地上部不表现症状,但地下部的不定根减少,表皮呈现褐斑,发病部位症状较明显。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又叫红心病。发病植株容易早衰,茎呈现褐色。整个种植期都容易染病,新叶散发出金属光泽,下部的老叶发红或发黄,匍匐茎变少,植株快速枯萎;严重时侧根腐烂,只剩主根。该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将其根部纵向切开,根尖以上的中柱变红。

1.4.2 发病规律与诱因

草莓根腐病的感病期为苗期至开花坐果期,最适温度22℃左右,发病潜伏期5~15d。该病的发生和环境密切相关,如生长期间低温冻害、土壤肥力差等。

草莓黑根腐病的发病原因较多,长势衰弱,连作栽培,土壤黏重,土壤板结,田间湿度较大,低温冻害,植株根部水分过多或过干,都容易发病。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发生的原因是夏秋季节的低温、土壤黏重、水分过多,冬季遭受冻害,生长势弱等。

1.4.3 研究进展

张梦影等报道,68%精甲霜·锰锌和30%甲霜·恶霉灵的防治效果较好,可以用来防控草莓根腐病[19]。齐素敏等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表明,哈茨木霉NBL-Z1可以有效防治草莓根腐病,促进草莓植株生长和提高产量[20]。

2 综合防治

2.1 农业防治

2.1.1 选取抗病品种

选取抗病性强的品种是保证草莓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欧美系品种对草莓白粉病和灰霉病的抵抗能力较强,日系品种的软果易感灰霉病。‘红星’‘宝交早生’‘甜查理’等是抗白粉病品种,‘晶玉’‘金明星’等是抗灰霉病品种,‘宝交早生’‘早红光’等是抗炭疽病品种,‘宝交早生’‘红颜’等是抗根腐病品种。

2.1.2 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可以减轻病害发生。及时清除发病植株,并对土壤进行消毒;改变传统的平畦种植,选择深沟高垄栽培,避免积水,选用滴灌;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良好;露地栽培雨后及时排水;轮作换茬;合理施肥,保证氮磷钾按适宜比例施用,以有机肥为主不仅增产提质增效,更能壮树、提高抗病能力。

2.2 科学用药

药剂是控制草莓病害最有效的方法,合理选择药剂,多种药剂轮流使用,避免单一药剂使植株产生抗药性。选用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氟啶胺悬浮剂、苦参碱·蛇床子素等防治草莓白粉病,咯菌腈、啶酰菌胺、氟硅唑等防治草莓灰霉病,咪酰胺乳油、阿米西达、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等防治草莓炭疽病,精甲霜·锰锌和甲霜·恶霉灵、福双美等防治草莓根腐病。

3 问题与展望

我国对草莓病害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于草莓病害在生物防控方面的研究较少,草莓病害的防控仍以化学药剂为主,虽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危害,快捷高效,但长期使用容易引起环境污染,还导致产生抗药性。(2)对各草莓产区发生的病害没有系统的调查。(3)挖掘的草莓抗病基因较少,缺乏抗性品种的种质资源。

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以下研究。(1)近年来,生物防控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基于其毒性低、防控效果好、并能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深受人们的欢迎,具有较好的前景,应该广泛研发推广。(2)应对全国范围的草莓病害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3)利用相关技术手段挖掘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

猜你喜欢

灰霉病炭疽病根腐病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番茄萎蔫膨果慢 当心根腐病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我国大蒜主产区大蒜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散叶莴苣灰霉病药剂筛选试验
瓜类炭疽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瓜类灰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