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3-02白晓龙花海蓉姚进一宋思杨

职业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岗位教学内容

白晓龙,花海蓉,姚进一,宋思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0 引言

产教融合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深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近年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等部门先后重点强调职业教育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顺应时代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环境监测”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环保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是一门培养训练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课程[1]。环境监测技能是环保类专业毕业生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在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面对当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必须重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符合企业一线需要的人才。

1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国家政策导向使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环保类专业于1984年成立,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是办学比较早的院校之一,通过对毕业生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分析检测类、环保设备运行维护类、环境咨询管理类等岗位,其中分析检测类岗位占比较大,而“环境监测”课程是分析检测类岗位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支撑课程。随着2015年《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环发〔2015〕20号)颁布,环境监测市场化运营逐步放开,力度不断加大,行业对分析检测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面对这样的机遇,如何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是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更大挑战。

1.2 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更新

在当前全球“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智能化在各行各业不断兴起,在教育教学领域,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云平台、虚拟仿真、VR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正在被不断应用;同时在线监测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监测手段也在被不断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如何在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新兴智能信息化监测技术不断更新的条件下,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同样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设计对标人才培养目标显复杂

传统学科型“环境监测”课程与教材涉及水质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物理污染监测等污染因子检测,内容全面,覆盖面广。目前,高职院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受学科影响较多,对比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复杂,学生掌握难度较大,内容选取上侧重教材理论内容过多,与企业实际项目衔接较少,部分教学内容已不适应当前企业需求,阻碍了培养符合企业一线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2]。

2.2 实践教学设备对接企业一线现状不同步

“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性较强,需要对接行业企业技能标准,将技能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将行业企业先进技术与设备引入课堂,在教学情景上与行业企业对标对表,并保持课程教学设备设施与企业一线技术同步更新,达到与行业企业同频共振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资金投入等各种原因,技能训练采用的技术与设备多以传统技术和设备为主,不能及时对接企业一线的先进技术设备,企业项目很难出现在教学课堂上,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2.3 教学师资水平对照行业人才需求存短板

优质教育需要优质的师资,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当前,限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教学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在适应行业人才需求方面还存在短板[3]。由于受到学校招聘机制、薪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很难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教师多来自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他们的实践经验与能力水平大部分来自学科体系的书本知识,与企业一线的先进技术与方法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很难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2.4 教学方法、手段对应现代教学技术有差距

当前,云平台、虚拟仿真以及VR虚拟现实技术已慢慢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在慢慢降低,这对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的现象较为普遍,云平台的使用也仅限于播放教学视频和动画等,完全没有发挥出云平台资源信息量大和方法、手段多元化的特点,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外,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也有待反复探索实践。

2.5 课程思政元素对标立德树人要求不明显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思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课程的思政培养目标明确了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行为规范和思想政治素养等,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往往办法不多,成效不明显。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总体把握和内涵要义的认知还略显不足,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学生评价还不够完善。

3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课程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存在的问题,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联合紧密合作企业从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教学仪器共享与更新、教学方法改进与优化、教师团队组合与创新、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3.1 学情与课程分析

环境监测环保类专业学生从事分析检测类岗位工作,“环境监测”是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毕业生岗位调研情况,该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样品采集、水质与废气样品分析、噪声检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大专)大三的学生,学生已掌握了化学基础、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认知及环境保护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中涉及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职业岗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大部分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能力有限,部分学生属于好动型,喜欢新鲜事物。因此,基于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尽可能考虑较多的实践课时,而减少理论课时占比;同时降低项目的难度,通过任务过关的形式开展学习。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穿插安排企业现场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现场实地感受工作氛围。

3.2 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和企业一线岗位的用人需求。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来看,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重构需要经历职业岗位工作调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知识体系重构、设计并确定学习内容等系列过程[4-5]。

3.2.1 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团队在对环境监测技术员毕业生职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梳理确定了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为现场环境监测(环境样品采集与现场调研等)、环境样品分析(实验室理化分析与仪器分析、操作维护等)、检测报告编制与实验室管理(报告编制、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等)三大模块。在系统分析上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环境监测技术员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3.2.2 课程教学内容重构

课程教学团队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学校教学实训情况等,联合紧密合作企业共同设计了9个学习任务,20个学习子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重构

3.3 教学仪器共享与更新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同步更新仪器设备更利于产教融合的深入,能够实现企业项目与课堂教学的零距离,使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职业岗位角色。学校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在校内引进建设南通市欧萨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设立“校中厂”,与南通市环境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共建水质检测实训室”,与江苏天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在线监测实验室,将企业一线的水质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引入校内,实施校企共享共用共管。此外,校企双方还参照企业标准共同制订仪器设备购置方案和计划,利用学校、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等建设经费更新部分教学设备,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校企教学仪器的共享与同步更新,实现了学生实训仪器设备与企业一线同频共振,进一步满足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3.4 教师团队组合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环境监测”课程教师团队实施 “1+N”创新策略,即由1名校内专任教师+多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校内专任教师为课程总负责人,牵头与企业兼职教师一起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和授课计划,并负责教学过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的授课任务,并对企业兼职教师开展教学规范培训,完成课务安排的沟通;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多名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成,他们大多对教学规范了解不多,但对相关检测项目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由他们针对各自在企业负责的检测项目开展学生实训项目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企业真实项目情景,同时也会对校内专业教师起到实践教学指导作用,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3.5 教学方法改进与优化

3.5.1 构建在线课程,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环境监测”课程和“培训资源”教学资源子项目中有关环境监测的内容,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中“水环境监测”课程及其虚拟和现实实训内容;同时结合校级“水环境监测”共享课程平台,构建基于职教云平台的“环境监测”在线课程,充分利用其课前资源学习、讨论、测验等环节,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3.5.2 虚实结合,理实一体,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依托学校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和“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国家级实训基地和环境监测技术实训中心,以及校企合作企业南通欧萨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好现场教学;利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和“水环境监测与治理”国家资源库、职教云平台和学院环境监测技术虚拟实训中心等资源开展好虚拟实训教学;利用学院环境监测理实一体实训室,开展边讲边做、边教边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3.5.3 引企入校,校企融合共育高技能检测人才

作为引企入校项目,依托南通欧萨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实际生产检测项目,将企业实际在检项目引入课堂,通过校企联合确定实训项目并共同授课,为企业量身订制所需要的环境监测从业人员。学生在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监测项目的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实现了毕业到岗前就掌握了与实际生产岗位匹配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操作技能,从而实现了学生毕业到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3.6 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环境监测”作为一门环保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支撑检测技术技能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课程总目标的设计除了常规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设计课程思政目标,将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等纳入课程思政目标,并细化到课程项目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与实践项目有机融合,使学生于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思政教育。例如:在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环境监测报告编制等学习过程中,可以将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厅字〔2017〕35号)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在学生中开展以遵纪守法、诚信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表3所示。

表3 课程思政设计案例(水质总磷的测定)

4 结语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大众心中的不断深入,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环境监测行业也迎来了大机遇、大发展,这对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院“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显著提升,毕业生的职业契合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然而,产教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产教融合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协同,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同样需要多方共同参与,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沟通将改革不断深入。同时,在课程教学改革时,还需要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并优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以适应行业企业对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岗位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