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报”经受住50年考验
2022-03-02EvelynGoh苏拉布•古普塔
Evelyn Goh 苏拉布•古普塔
美国“欧亚评论”网3月1日文章,原题:在美中战略竞争时代,“上海公报”仍具有意义1972年美中发表“上海公报”,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史的一个关键时刻,预示着中国“第四次崛起”。(之后)中国更全面地与国际社会重新接触,迎来“改革开放”的非凡数十年。
当时,美中都面临国内挑战。而今天,两国都没像当年那样身处困难境地.当时,尼克松正在缩减美国在亚洲的常规部队。如今,连续三届美政府都试图“调整”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驻军。
但“上海公报”对于21世纪的美中战略竞争时代仍具持久意义。当年,双方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局上,毫不回避分歧,也没试图掩盖在日韩、台湾地区等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但双方也不遗余力地将这些不同的观点置于一个更广泛的稳定与和平共处的框架之内。当前,美中关系受到“极限竞争”倾向的影响。这种形势下,“上海公报”为双方建设性地处理分歧提供了借鉴。公报的措辞经受住时间考验,这很能说明问题。
在富有成效的双边接触50年后,如今美中应坚持共同底线。现在有机会开始“千里之行”,向新公报前进一一在战略竞争时代,它将阐明建立在“稳定和建设性共存”原则基础上的新关系模式。在一个稳定框架内将不同政策立场并列在一起,可在华盛顿和北京所追求的目标要求之间创造一种平衡。在后特朗普时代,这看似有点渺茫,但可能为两国关系打开一扇窗。
华盛顿和北京需超越各自狭隘的看法,为两国关系的新时代塑造一个持久的共识一将紧张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优先考虑稳定与共存,鼓励沟通,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建立建设性工作关系,同时不践踏对方的制度、价值观和区域承诺。(作者Evelyn Goh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战略政策问题的教授)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2月28日文章,原题:50年了,对中国的政策也在变美国总统尼克松所称的“改变世界的一周”过去50年了,回顾这一激进的政策转折,不无益处。尼克松对共产主义中国的开放,扭转了二十年的敌意、战争、遏制和孤立。然而,我们现在似乎又回到当初促使尼克松历史性访华的那种状态。'今天,尽管有着40多年的外交关系,中美之间的不信任程度高企,两国的许多争议或许会演变成危机。双方都在密切关注对方的能力和意图。支撑尼克松在对华政策上大幅转变的两个战略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一个强大的中国和一个弱小的中国,哪个更好?尼克松(对华政策)的开启基于一个前提:弱小和孤立的中国是危险的。但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崛起,使我们又回到早期争论,即应如何对抗或遏制一个强大的中国。另外,当初尼克松及其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试图操纵美苏中的“战略三角”,使美国影响力最大化。如今,美国如何将对华政策置于更广泛背景下,特别是大国竞争中?▲(作者苏拉布•古普塔,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