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探究

2022-03-02许涛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

[摘要]当前,制约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冲击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适应性变化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及人职供求的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充分。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逻辑包括提升人力资本、获得社会资本、促进人职匹配。据此,文章提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从国家助推、高校助力、学生自为三个方面齐发力。具体来说:国家层面优化就业环境,鼓励支持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开拓新职业空间;高校层面调整就业模式,统筹“人·环境·资源·职业”产生多维聚合效应促就业;学生个体则通过完善就业素养,理性决策达成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充分就业;就业策略;就业路径

[作者简介]许涛(1972- ),女,重庆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研究员,硕士。(北京  10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8年度校级教育管理系列一般项目“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YYJG00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4-0058-0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1年8月,为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業促进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等目标”,这一政策的落地为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大学生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关键在于大学生以个体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形成“人·环境·资源·职业”互促的就业多维聚合生态,从而实现就业主体的个性特征、就业核心素养与职业岗位性质的价值匹配。

一、制约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叠加影响,市场需求下降,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意愿降低,新增岗位大幅减少,尤其是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幅缩水,给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造成极大冲击,就业难度大大增加,进而导致高校考研人数再创新高,公务员招录竞争激烈。诸多复杂严峻的挑战使得部分毕业生出现延缓就业的“慢就业”打算,影响其顺利就业,也间接影响了求职质量。

1.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冲击大学生就业。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对产业发展产生了广泛深入影响,从云计算、大数据到移动互联,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新业态。在此背景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不同产业进行重组,企业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产业链不断融合,商业模式、产业组织和企业形态不断创新,有些行业出现新的职业形式,新的就业形态应运而生,如线上教育、远程办公、平台经济等。人们对职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逐渐有了新的体验,改变了对过往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观念认知。总体来看,经济新业态及就业新形态加剧了优质工作岗位的竞争,新的职业领域和新的岗位也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传统认知和对就业新形态的接受度。

2.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适应性变化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雪上加霜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大范围肆虐,全面冲击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等,中国经济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加之,疫情常态化导致诸多不确定性,一些行业、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在这样的经济形势背景下,传统就业环境和就业生态受到极大挑战,就业岗位大幅减少,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些用人单位改革岗位设置,将岗位需求、选人标准及招聘方式与市场对接,进行适应性调整。虽然经济新业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开辟了新空间,但同时也对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并不能随着就业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而立即调整,这种滞后性激化了大学生求职与岗位需求之间不能完全匹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3.人职供求的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充分。早在20世纪初,美国“职业辅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特质因素论”,美国职业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人格特质类型论”。他们采用心理学依据,指出人的个体特质和工作岗位的特性,并且强调在职业决策中进行人与职业的匹配。人与职业的供求不平衡,既可能是数量上供大于求或者供小于求;也可能是人与职业的供给结构不平衡;还有可能是人与职业的不匹配而引起的人职供求的不平衡。人职供求的不平衡使得就业不充分,是影响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人口不断增长,劳动力供给过剩,劳动力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2021年全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需要安排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在1500万人左右。加之受疫情影响,新增就业岗位大大减少。2021年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由于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好职位减少,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进一步加大,大学生要与心仪的岗位进行精准匹配以达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课题组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应届毕业生开展网上《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有效数据1030份。对多项选择题“您对就业影响因素的优先排序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自身适应职业发展”的毕业生占76.10%,选择“薪酬待遇”的毕业生占71.20%,选择“个人兴趣与工作对口程度”的毕业生占60.60%,选择“人职供求不平衡”的毕业生占53%,选择“公司发展前景”的毕业生占40.20%。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能理性地认知经济发展态势、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和新职业形态,对职业的选择充分考虑到自身与职业的协同发展,在人职匹配过程中积极调整对职业价值的适应性期待和发展愿景,以此实现个人价值。

二、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逻辑

对于大学生本人而言,其自身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凭借。新形势下,大学生要主动应对来自职业领域的挑战,不断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求职效能,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供需侧的互生关系,实现人职匹配。

1.提升人力资本,增强就业竞争力以应对职业世界的挑战。人力资本是劳动者通过对自身投入教育、实践、保健等而获得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收益,形成一种特定的资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加里·贝克尔提出“个体人力资本”的投资目的是获得个人未来更高的收入。大学生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可促使其获取更适合的就业岗位,甚至使职业发展更为顺畅。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革新了人们对工作岗位与工作选择的认知。作为劳动者个体应顺应时代变迁,将个体发展与职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适应经济新业态带来的行业、职业、岗位和工作方式的变化,这样才能在变革中抓住机遇。新时代大学生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既要改变自身人力资本禀赋条件,又要在专业知识体系、专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构建远程工作能力、云办公能力等适应互联网社会的职业核心能力;既要整合资源提升个体人力资本,增强就业竞争力,又要契合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选人方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只有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效能,跟上新时代的节拍,才能应对职业世界的挑战。

2.获得社会资本,开拓就业渠道以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社会资本是个体与社会关联以及由所处的社会网络位置而衍生的各种资源。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为个人拥有,由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要素形成,为关系结构中的个人提供便利条件。大学生身处社会网络结构中,社会资本对个人的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为大学生带来现实收益和未来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资本是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大学生个体作为家庭成员与社会网络发生关联,其社会资本受到以家族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来自家庭结构的社会关系,而且因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同时,大学生所在学校的实力、声誉以及师生关系等也可以成为其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此外,大学生还可通过交友、实践、求职等社会链接与他人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在职业选择与发展过程中,这些社会资本将对择业途径、择业能力、就业竞争力、职业稳定和职业发展等产生积极影响。例如,优先获取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就业信息渠道更便捷且有用有效,有稳定的经济支撑等,这些社会资本大大促进了大学生个体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因此,大学生面对就业整体环境之大变,不应消极等待和颓废无为,而是要与外界链接,与职业世界发生交互关系以获得社会资源,有效度地动员社会关系网络以获得社会资本,尤其是那些嵌入在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如家庭资源、学校资源、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结构、网络数据资源等。大学生将社会资本介入就业过程,开拓就业渠道为自己所用,并与环境、资源进行精准互动和积极改变,以适应职业岗位,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3.促进人职匹配,增加求职效能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供需侧的互生关系。弗兰克·帕森斯在其著作《选择一个职业》中提出每个人的人格模式都有其独特性,职业选择的焦点是人与职业的匹配度;认为人的个性特征对应一定的职业性质,每种人格模式对应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类型。人职匹配成功与否关系到个人是否最大限度地胜任、热爱工作,是否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取得职业成功。人职匹配理论强调人的个体特质和工作岗位的特性。以人力资源部门选人用人的视角为例,人职匹配的重点不是证明求职者具有某种能力,而是求职者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是否匹配,即验证求职者是否是岗位最合适的人选。因此,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要根据个体的差异,如性格、气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征,适配相对应的职业类型,避免个人在职业上的不适应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人职匹配的前提是有适应性的多个职业选择项。在新常态下,虽然就业市场的人才竞争压力加大,但求职者不是消极地被职业所选择,而是在选择中与职业岗位互动和匹配。人力资本效能的充分发挥需要个体通过找寻、动员、启用、配置各类社会资源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条件,形成人职精准互动匹配机制以及同向支持的助推合力。因此,大学生要在专业能力训练方面下功夫,提升专业素质,适应就业环境,抓住就业机遇,主动求职就业。

三、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路径

随着职业环境与业态发生改变,大学生不仅要进一步提升就业核心素养,而且要提高个人与职业、环境、资源的匹配度。通过人和环境的精准互动来解决人的积极适应问题;通过人和资源的自在互耦,动员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择业就业服务;通过构建就业核心素养,在职业选择中适应劳动力市场供需侧的互生关系,进行价值选择和人职动态匹配,就好业、入对行,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同时实现个人、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统一。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从国家助推、高校助力、学生自为三个方面齐发力。

1.国家助推:优化就业环境,鼓励支持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开拓新职业空间。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生活方式、就业环境、就业方式的巨大变革,助推经济新业态、新职业空间的形成,就业新形态应运而生,引起就业范式也发生变化,创造出新职业。新职业的产生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例如,2020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领域催生出的16个新职业,如网约配送员、供应链管理师、健康照护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呼吸治疗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

2019年12月,中央經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稳定就业总量,调整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尤其对重点群体的就业从国家层面予以保障,使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2021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22年的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这一系列中央的决策部署可以看出,密集出台一系列稳就业、促就业政策,就是要使各项就业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政府、高校、用人单位要形成合力促进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多措并举帮助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失业青年有业可就。此外,政府还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总之,国家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支持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开拓新职业空间,优化就业环境,为中小企业减负、稳定岗位扩大就业机会,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对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这些改革措施非常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高校助力:调整就业模式,统筹“人·环境·资源·职业”产生多维聚合效应促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人与职业的单一链接,简简单单找到一个工作岗位,而是寻求人与环境、人与资源、人与职业多维聚合而形成的职业生态模式。职业生态不再是单纯的求职与就业,而是一种人与环境的适应、人与资源的整合,更是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变化适应中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职业生态中各种关系互相影响和重构。

高校传统就业工作模式主要在线下开展,随着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的形成,对现有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职业岗位为大学生带来就业机遇,但优质岗位竞争激烈,这需要高校适时调整就业工作模式。例如,高校就业服务由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流程模式。尤其在疫情常态化下,有的高校通过一系列便捷的“云就业”服务,将线下品牌讲座活动移到线上,开展线上求职课堂、就业直播讲座,以及网上签约等,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线上线下融合式、一站式服务。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调整求职就业模式以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就是要回归到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关键是助力学生立足自我危中求机,创造就业机会,统筹“人·环境·资源·职业”互促的就业多维聚合生态,形成聚合效应,实现大学生个体特质、就业核心素养与职业性质的价值匹配。

3.学生自为:完善就业素养,理性决策达成高质量就业。弗兰克·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认为,个体心理与行为中普遍存在个别差异现象,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而这种独有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又与某些特定职业类型存在相关性,不同的人格模式对应相适应的职业类型。个体人格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其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

大学生的个性特质、人生观、世界观和职业价值观正处于建立塑形时期,其人格特质与职业性质不一定完全一致匹配,这就需要大学生充分地认知自我,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及择业倾向性,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进行动态适应与调整,根据自己的人格特质来选择是在传统行业就业,还是在新业态行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使个人与职业高度匹配与适应。

人职匹配不是静态的,而是互为选择和互为需求的动态互配。每名大学生都可能有多次选择职业、选择岗位的机会,新的职业和岗位也需要新的人才梯队,因此,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就是大学生要自我认知,了解个人特质与什么样的职业类型以及哪种具体岗位最适合、最匹配。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看重的是大学生个体的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考察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还注重网上求职应聘、线上面试和应急反应等通用能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根本评价标准是求职者能否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的要求,也就是个体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在岗位适应上的体现。因而,大学生要适应新形势,全面整合和优化知识能力结构体系,将就业核心素养与就业岗位需求对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寻求适合发挥才能的工作岗位,高质量地就业并实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在数字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在于拥有过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而且在有限理性的职业选择过程中要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重构,形成“人·环境·资源·职业”互促的就业多维聚合生态,在人与环境、人与资源、人与职业的“三互”模式中使人职动态匹配,真正达成人职融合、适应和发展。因此,大学生要自我认知,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素质,形成正确的职业成就动机,积极应对就业环境的多变与挑战,善于耦合动员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在内外部的资源和矛盾中找到真正的突破点,积极作为,使个体与职业高匹配度地动态适应,从而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许涛.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云就业”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5):34-39.

[2]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国外社會科学,1998(3):19-22.

[3]许涛.高校视角下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1):62-64.

[4]杨光富.弗兰克·帕森斯与现代学生指导制度的建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5-139.

[5]李婕.2020年中国经济怎么干?稳就业,政策发力更精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1-01(3).

猜你喜欢

大学生
杨毅帆:返乡大学生的创业足迹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