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的深化研究
2022-03-01王秋思
王秋思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新郑 451100)
全球化的发展带动国际文化交流与互动,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而正因为如此,高校日语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但在日语教学中也存在重目的语教学,轻视汉语文化教学的情形,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教学不平衡,学生对母语文化关注较少。近几年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投入,在日语教学中应统筹好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以本土文化为教育的“根”与“魂”,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心,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使其真正成为优秀的中日文化交流使者。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推动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
当前中日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交流的关键在于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跨文化理解与表达又直指文化涉猎与学习,这也是日语教学改革的一大方面。基于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上要求突出素质教育,输出具有良好国际视野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在国际交流对话中进行文化、信息的输入输出,开展双向交流。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精通日语,了解其文化,同时要具备丰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熟悉本土文化。在对话交流中侃侃而谈,言之有物,能就中日文化相关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能引经据典实现优秀母语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有助于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
虽然母语文化所对应的表达思维、认知习惯与目的语语言体系有一定的冲突,但在高校日语教学中不能完全否定母语文化,其具有正迁移作用可起教学促进作用[1]。学生可基于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基于母语背景知识储备,解读日语词汇、句法,熟悉母语语法、文化背景,能与日语文化进行比较,更好地理解日语语法构成,把握其词汇特点。以日语词汇学教学为例,部分日语词汇源于汉语,在日语词汇学习中可让学生结合母语文化认知进行归纳总结,面对新词汇加以理解并灵活运用,方便学生举一反三。
(三)日语教学呼唤母语文化要素
在当前高校日语教学中要重视母语文化教育素材的挖掘。母语文化教育必须持续且深化,这是打造高效日语课堂,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表达的基本要求。在日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教育又主要分为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两大层面。其中言语行为主要对应日常交际表达场景,如感谢、道歉、拒绝、约定,中日文化具有共性特征的同时,在语言行为方面也具有相应的文化差异。如拒绝时国人喜欢直截了当地拒绝,而日本人崇尚委婉、含蓄,面对直接的拒绝日本人会觉得没有情面。而面对日本人的委婉,中国人则认为没有主见、过分优柔寡断。这要求在相应部分的日语教学中应做好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分析。再如非语言方面,主要是手势的表达、体态的呈现[2],其也是日语学习中学生交际表达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例如体态语的运用,在中国“咋舌”的概念较广,可通用于羡慕、吃惊、不满等情绪的表达,而在日本语言中,其局限于生气的表达。学生在交际时应了解两国文化差异,避免造成交际尴尬。
二、日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深化策略
(一)注重顶层设计,做好母语文化切入
在高校日语教学设计及组织实施中应从顶层设计入手,调整育人目标,明确教学重点,有侧重地进行母语文化教育,避免出现日语教学中偏重于目的语文化教育、轻视本土文化教育的情况,实现日语与汉语文化教育的并驾齐驱。这要求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中,始终秉承“知识与文化并重”的教育理念,实现母语文化教育与日语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整合教材,使学生在日语学习初期就自觉树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顶层设计的引导让学生产生母语文化观照自觉性[3]。教师应积极落实文化育人教育宗旨,通过母语文化元素的提取、文化素材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并细化到词汇、句型、对话等学习模块中,学生既能认识到母语文化与日语文化的关联性,学会正向迁移与运用,也能认识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理性看待、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教学设计层面母语文化的教育深化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互动活动,让学生对文化探索学习充满兴趣,主动做到知识学习与文化学习的统筹,在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深入浅出地学习日语文化、母语文化,积淀文化素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对于教师来说,于顶层设计强调母语文化的输入,也将督促教师保持母语文化教育的自觉性,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做好语言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
(二)优化课程设计,补充相应教学内容
日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教育深化对课程优化建设、语料库建设、教材体系调整也提出了新要求,应重视课程优化设计,以丰富的文化教育内容拓宽母语文化教育路径。在课程优化设计及教学内容调整方面,既要大处着手,又要关注细节。大的层面可考虑增加相关母语文化类课程,如部分高校开设了中国文化教育课程[4],针对学生日语学习推出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等课程项目,配合丰富的语料库资源和先进教学技术,构建了日语、汉语双语语料库,通过双语对照、语言实例解读、语境创设等拓展学生文化学习视野,推动母语文化教育的深化。小的方面,应重视课程内容的填补,特别是教材内容的补充。教师在实际的日语教学中不仅强调日语基础知识的讲解,也强调知识讲解与文化教育的融合,特别是日语知识讲解与中国文化教育的结合,以此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积淀学生双语文化素养,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例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小的教学案例,主要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祭祀文化、节日文化、餐桌文化等,以此作为相关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既能扩展学生文化视野,也能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当前,不少学生对“初次参拜”“杂煮”等日本相关新年习俗词汇了解较多[5],但对中国“年”的起源、窗花、倒贴福字、除夕守岁等传统文化知识了解较少,在翻译时不知如何下手,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日常对母语文化观照不足、知识涉猎不广的结果。在实际的日语教学中应让日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传统节日——春节讲解,让学生对比中日习俗的差异,了解不同的节日文化,感悟不同的文化精神,既能有效习得日本语言知识,又能提升母语文化表达水平,让学生树立文化融合观[6],既能以特色的民族文化为荣,又能理性地看待其他国家特色文化,避免对异域文化的盲目崇拜,也避免对母语文化的妄自尊大。
(三)创新文化导入方式,打造精彩第二课堂
单纯依靠教学课堂开展母语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母语文化教育应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近距离感知文化、认同母语文化、自觉传播母语文化[7]。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说,应不断创新母语文化导入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教育载体,带动学生日语学习中对母语文化的观照与学习,以语言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交际表达、口语训练提供有效支持,而这也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教师在日语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教育优势,在微信、微课、慕课教学平台等支持下为学生创建互动交流的网络空间,既能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资料搜集,也能指导学生课后拓展,更能针对学生个体疑问进行答疑解惑,实现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借助互动交流获得真实的教学反馈[8],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效果。互联网技术开启的“互联网+”教学新模式,打破教育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更热烈,学生主体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得以调动,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配合线下教学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也让学生母语文化的学习视野更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思维碰撞、取长补短、积淀素养。此外,教师也应着手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自觉关注母语文化,让母语文化教育得以延伸与深化。例如开展与“冬奥会”“中国梦”等热点话题相关的日语演讲比赛、日语配音大赛、日语辩论赛、日语写作大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了解母语文化,并在日语配音、辩论、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提升日语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能用日语流畅地介绍我国的历史、文化、节日传统、文化习俗等,以第二课堂的精彩活动吸引学生参与,逐渐激发学生母语文化学习的信心,转变为母语文化学习的驱动力。
(四)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利用正迁移并克服负迁移
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假设日语教师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且对应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在日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则能恰到好处,让日语教学锦上添花,消除学生单纯语言学习的消极情绪,也能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积淀文化素养。教师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需要加强日常学习,不断总结积累,在量的积累中实现教学中的质变。在日语教学中教师能主动使用母语文化要素,找到母语与日语文化的契合点[9],并细化到语音、语法教学指导中,带动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带给学生知识学习、语言学习的新体验,打造高效的日语课堂。教师应具有母语文化教育的自觉性,不仅要讲授基础的语言理论知识,且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帮助学生了解各国文化的异同,教师也应具备母语文化正迁移利用的能力,以带动学生日语学习,使得学生在日语学习中能基于原有的母语语用规则和产生的认知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相似的言语行为。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日语与汉语文化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正确理解日语知识,能熟练地运用日语知识,充分利用日语与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思维、文化等方面的一些共性特征,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结语
语言的教学既要强调语言的工具属性,也要突出语言的文化属性。这要求在高校日语教学中,既要做好基础的理论知识讲解工作,也要注重文化的输入输出。而在文化的输入输出中,母语文化教育必不可少。一方面,母语文化学习可扮演日语学习“敲门砖”的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母语文化的学习也将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表达的意识,学生可以就某一文化话题进行流畅的交际表达,创造良好的沟通交际局面。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的深化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