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03-01吴远丽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思政高职信息技术

吴远丽

(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贵港 530007)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党和国家赋予包括高职在内的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也是推动学生实现自我良好发展、成人成才的关键举措。《信息技术》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和接受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2]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与职业素养。[3]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社会的生产生活与学习研究的焦点话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互联网+”给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带来的机遇

(一)“互联网+”丰富了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

首先,互联网作为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为储存和分享大量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平台。一方面,作为信息储存平台,“互联网+”为大量教学资料构建了一个“云端仓库”,节省了传统教学资源的存储成本,提供了极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并以开放的姿态接收各种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作为信息共享平台,“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学资源各自分离的状态,使得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教学资料得以在“云端”相遇,身处不同时空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平台获取丰富的授课资源,并交流授课经验,从而更好地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质量。其次,互联网技术本身也是快速发展变化的,不断有新的技术涌现,以往运用数年甚至十数年才更新一次的教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愈显脱节,这就要求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时刻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改革不断做出新的要求,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快速更新。

(二)“互联网+”创新了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

受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以往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多以思政课程为主。但面对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已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以思政课程为主的教育方式也越来越难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开拓新的教育方式,关注新的教育领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任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宣传教育”的方式出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附庸”,在知识传递高效率的同时,课堂氛围常显得无趣,教学改革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然而,即便是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也已呈现出“落伍”的趋势,学生的目光不再完全聚焦于简单的模板式的ppt 课件展示。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前者是一种隐性课程,需要在保证课程内容教授的前提下满足思政教育的要求,这实际上对其教学方式提出了更大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云、数、物”技术逐渐普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一些信息索取方式也逐渐为学校教育所借鉴,走进了课堂之中,教学方式日益多样化。微视频、微课、对分课堂等融入“互联网+”新技术的教学方式逐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这既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呼应,也有利于通过学生欢迎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的工作,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

(三)“互联网+”增进了师生互动,从而为提升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质量提供了保障

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其以职业技术培养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技能与实践教育,并以知识性教育为辅,因此,非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在高职院校相对较弱。因此,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其他高职院校知识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沦为“你讲我听”的边缘课,由于重视程度不足,考评机制相对不健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少,学生对这些课程热情度不高,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处于课堂的从属地位,影响了课程的教育质量,也影响了这些课程显性与隐性的育人功能。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在拓宽师生交流平台、创新师生交流方式等方面,可以有效地增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从而彰显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全方位引导作用,而不是课程的“宣讲师”,从而有利于课程思政作用的正确发挥。此外,教师在课堂内外利用“朋友圈”“微博圈”“网络社区”等方式进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课堂内外有机联动,形成学习与生活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双元一体”格局,把课堂的主动权更多地交还给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守护者,使学生在自我体悟中真正领悟人才成长的真谛,在“入眼、入脑、入心”层层深入的教育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二、“互联网+”给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存在加大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负担的可能

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信息交流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信息来源极度膨胀,让人目不暇接。“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它们也在影响思考的过程。互联网所做的似乎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抛到一边”。[4]海量的信息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者的备课资源,从而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但也极易造成知识的膨胀,使得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里无从下手。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对缺乏知识价值鉴别能力的学生,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时难以抉择,教师也无法对学生做出精确的指导,学生只得凭借经验做出自己的选择,去汲取其所认为有用的信息,因此,极易造成信息接收情况良莠不齐,或者只接受到片面的信息,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从而走入偏颇之境。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中浅尝辄止,并热衷于“快餐式”的知识获取方式,讲求信息索取的速率,而忽视信息的真实性与价值,不假思索地对信息进行选取和运用,只关注到知识的表面信息而没有对其本质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从而缺乏批判的精神与反思的能力,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入发展。

(二)互联网的媒介复杂化,存在弱化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价值观引导功能的发挥

价值观是影响学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关键前提,也是影响社会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背景下,多元的价值取向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但监管尚显不力也使得网络空间的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落后的价值观也流布于网络平台。一方面,以多元选择、打破时空限制、极易获取为特征的网络平台,相较于教师更易于走近学生生活,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的直接作用范围往往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而网络技术却可以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影响无处不在。网络对学生全方位施加的影响,甚至超越了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一些流布于网络中的不良价值观,极易取代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的地位,从而诱导学生做出不合规的行为。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存在一定的叛逆思维,部分学生视“离经叛道”为乐趣,在同辈群体效应之下,极易受到网络一些不良观念的引诱,彼此之间相继仿效,由于自身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规范引导,以及监管存在一定的时间差,部分学生极易做出一些影响个人发展与社会秩序的行为,从而误入歧途,对个人成长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任务,也是《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承担的重要职责。

(三)互联网的平台虚拟化,存在减弱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外在规范约束的可能

思政课程的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通过外在的引导,树立学生科学、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传统的教学场域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使得教育者能较为快速、准确地觉察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思想与行为,并及时施加干预,予以纠正,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学生对教育者存在一定的敬畏之心。但现代网络以沟通平台虚拟化为典型特征,在缩减交流成本,拓宽交流面的同时,也为人际交往蒙上了一层面纱,由于面对面交流机制减弱,“隔空传话”使得教育的规诫成为“云中之音”,干预作用所起程度、效果如何得不到及时的检视,从而使得教育者外在规范的约束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前,许多教育者注意到运用网络技术降低交流成本的优势,极力宣扬互联网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的优势,“虚拟教学”取代传统教学的呼声此起彼伏,但“一边倒”地关注网络技术的优势,似乎存在忽略人主体性及其延伸属性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在服务信息时代发展的同时,还须注意到其规范失效的缺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切实予以规避。

三、“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究

(一)优化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思政的人文温度

首先,高职院校在遵循课程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需要及时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汲取有益的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备课组不仅要做好日常的备课工作,还胶原蛋白对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仅做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还要做课程建设的引领者。在日常备课时,教师既要“备热点”,关注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样态,同时也要“备学生”,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发展情况,针对新变化,及时增添新内容,采取新方法,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思政的人文温度。其次,教育行政部门与高职院校应适时调整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置,压缩教材更新时间间隔,回应社会问题,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规范的基础上,及时引入彰显社会发展新趋势的内容,从而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现实之间的联系。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理论知识只是其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二)创新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首先,高职院校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与平台积极引导并帮助教师转变传统低效的教学方式,及时引入最新的融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理念,构建起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课堂。转变教学方式的前提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而教师培训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结合“互联网+”可以为教师培训提质升华,如构建开放、共享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高职《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多种方式的远程教师培训,推广以翻转课堂、微课等代表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等,从而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推动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其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还要将视野放到学生的课外,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媒介,发现信息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而创造条件,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提供平台与机会,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生活性与乐趣性,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三)构建高职《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平台,推动课程思政长效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评价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个环节都需要回应“互联网+”时代背景的需求。从过程性评价来看,高职院校可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开发《信息技术》网上评价系统,构建“学生作业、教师教学、基础支撑”三个平台,内容涵盖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活动等,促进过程性考核的规范性与时效性,提升考核评价的主体多元性和效果驱动性。[5]这既是对《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的回应,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从结果性评价来看,高职院校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吸纳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评价,听取更多的考评声音。教师可以打破传统应试式的考核,适当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新方式进行课程学习考核,在传统“打分制”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开发适合课程需求与学生乐见的综合性课程评价模式。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共享式的《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以“倒推”的方式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提质升华、实现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高职信息技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