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就文”微写作的课堂操作方法*
2022-03-01韩国胜
□ 张 妮 韩国胜
“随堂就文”微写作就是“微型写作课”的一种重要形式。“随堂就文”微写作可以降低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减少作文素材中假、大、空的现象,增加作文材料真实动人的情感色彩;同时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和互相促进。王荣生也强调,微型写作课程的出现,可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写作课程的转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微型写作课”将是中学写作课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指向阅读深入的微写作
教学起始阶段,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为下面教学环节深入推进打下基础,我们可以设置微写作环节,用来取代学生“先思考,再口头回答”的环节。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假如让学生口头表述的话,很多学生会抱着“反正我不说会有人说”的依赖心理,这就导致课堂上出现“精英展示”和“看客听众”现象。课堂成了少部分精英同学展示自我的舞台,大部分同学只是一个个旁观的“看客”和“凑个耳朵”的听众,这就导致整个班级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促进大部分学生的“共同富裕”。
如果采取微写作的方式,由于时间较为充裕,教师不断巡视敦促,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主动思考,这就保证了尽可能多的学生思维上参与进来,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利于把阅读教学环节由肤浅推向深入,由狭窄推向广阔,利于教学效果的大面积提升。
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一课,汉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就可以设计一个微写作环节: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分析,并且写出来。
学生写出了这样的语句:文帝评价周亚夫为“真将军”,确实实至名归。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他所带的军队任何时候都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再从“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这些语句中就可以看出他的部队军纪严明,将军的命令从上到下,深入人心,得到一致落实和执行;再从“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他刚正不阿,绝不溜须拍马,能够恪守一个军人和将军的职责和本分,这样的人确实不愧为“真将军”,“真”的将军,一点都不假!
这种指向阅读深入的微写作,有利于把阅读分析推向全面、细致和深入,在更多学生心中形成一个全面、细化的印象,而不是碎片化的印象;这种印象,只有集中一个时间段进行微写作,才可能形成这种文字。
再比如本课,我们还可以设计另外一个微写作环节:请细读课文,分析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就会把对比和衬托写法的分析进一步落到实处。下面是两位同学呈现出的写作成果。
第一位同学写的是:我真想为本文的对比和衬托写法而拍案叫绝。我们先从进军营的情况来看,前两个军营都是“直驰入”,就是说,长驱直入的意思,但细柳军营却是“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最后只能“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方才进入军营,这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霸上和棘门两个军营军纪涣散,而细柳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就跃然纸上了。
第二个学生写的是:我所看的角度是将军对待汉文帝的态度,霸上和棘门军营的将军是带领属下迎接和欢送,可想而知,假如此时匈奴来袭的话,不就是“其将可袭而虏也”吗?再来看周亚夫,他始终坚守自己作为将军的中军帐位置,任何时刻都身披甲胄,不忘文帝交给的“以备胡”的重托。特殊时期,特殊场合只是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这两者一对比,那么霸上和棘门军的将领就衬托出了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
像这种综合性的内容分析,对我们把课文分析引向深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碎问碎答”无法达到这种效果。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灵活的“一问一答”式方法,就完全不可取,只是想说这种微写作的形式,对于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我们可以考虑设计,和灵活的问答形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指向写法模仿的微写作
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很多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技法;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与众多散文家、小说家、诗人通过文本进行对话,所以它们不仅可以给学生思想上以启迪,审美上以熏陶,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学到高超的写作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微写作的方式直接学习借鉴优秀作家的写作技法,从而达到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比如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最为精彩的细节描写是“望父买橘”。很多老师会在这里着重品析动词的表达效果,从而让学生感受慢镜头回放所产生的情感震撼力。但是假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指向写法模仿的微写作可不可以呢?
比如:生活中会有一些动人心弦的情景,留在你的记忆深处,那一个个动作犹如慢镜头一般,在我们脑海中慢慢回放,请模仿“望父买橘”中的动作描写,尝试写一个动作片段。
下面是学生关于吃蟹的片段:贪食的我没来得及去细看,伸手就捡了一只大蟹,拆绳,折脚,折螯,然后就进入了吃蟹的环节。用指勾住蟹背与蟹腹交界出,向上一掀,金黄的蟹黄便暴露无遗了。我按住激动的心,小心剔去蟹腮、蟹胃。然后夹出了期待已久的蟹黄,含入口中。蟹黄甜美的滋味在舌尖一点点融化,幸福就如此简单地传遍全身。在长久回味中消灭蟹黄后,再将剩余部分掰成两瓣。用剪刀剪开蟹骨,晶莹似玉的蟹肉就深藏此处。我机智地用蟹爪做针剔肉,将肉积于蟹斗,这需要耐心了,往往十几分钟才能积累一斗。浇上姜醋,与蟹肉均匀一拌,就可以品尝了。
学生写完后,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把这个慢镜头动作回放的描写片段融入到大作文中去,大作文会因这种精彩的细节描写而增色很多。因此,我们课堂上所练习的微写作,要注意打通课堂“微写作”和课后“大作文”之间的通道,这样就能实现以微写作来带动大作文的有效联动。
《白杨礼赞》一课,我们可以把“借物抒情”写法的学习和模仿,当作一个微写作的训练点。比如:作者借白杨树抒发了对北方农民,对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因为文人喜欢他们,借他们来抒发某种感情;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我们也可以借它们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请你选择一种写进行片段写作。
由于是课堂“微写作”,所以学生写作时间短,写作容量少,但是核心的借物抒情的情感却可以抓得很准;课后我们再让学生以这个核心情感作为基础,架起课内微写作与课外大作文之间的桥梁,这对有效降低学生对写作的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打造鲜活灵动的优秀作文无疑有很大帮助。下面这篇作品,这就是以他们的微写作为星星之火而燎原出来的一篇文章。
水
水是至柔的,在地势平坦处,溪流十分缓慢。行至一处,水道十分曲折,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拐弯,整个如一条未经整理的凌乱丝带,铺陈在布满落叶的天地间。一缕思绪窜上心头:若是这水也有思想,想必它也会为这一路曲折而感到烦躁吧。可眼前一幕却使我心中一惊,无论河道多曲折,那溪水仍无怨地顺从着蜿蜒的河道而下,无波澜,亦无丝毫怨言。心想:水是至柔的,果真不假。
水至柔,水亦至刚。山路逐渐有了坡度,溪水也逐渐加快了脚步,先是悠闲地散步,接着是疾行,变成慢跑,又变为飞奔。一处,河道形成一个急弯,一块大石立于溪水必经之处,奔涌而来的山溪先是冲击在顽石上,再拐弯进入下一河段。这次,溪水不再一味顺从,它用一腔豪情铆足了劲儿,冲向这拦路顽石,势必要把它冲穿。我不禁为水之刚强而震撼,水滴亦可穿石,此溪何尝不能?
同一溪水,却有两番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不同的水道中,它们可柔亦可刚。水,它可顺从环境,又绝不委屈自己。水如此,人亦应如此。在不同环境中,我们也要像水一样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若一味顺从,时间长久,则会缺乏自己的主见,缺少做事的底线和原则;反之,一味强硬,则会磨掉太多的棱角,反倒挫伤了自己的锐气。
三、指向思想感悟的微写作
部编版教材中,绝大多数阅读文本都承载着作者真挚的感情或深邃的思想,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文章阅读达到思想引领和情感熏陶的目的。“随堂就文”微写作是促进学生思想内化,实现“文道统一”的重要途径,可以融思想引领、情感感悟于潜移默化之中。
比如《愚公移山》一课。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微写作环节: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愚公身上学习到了哪些精神?请结合生活经历,写一写。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当中,谈到了很多方面:既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愚公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也有面对他人质疑,敢于坚持自我的精神;还有做事之前要有充分预设和计划的习惯;还有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鼠目寸光等等。
我们以上述课堂微写作的角度作为课外“大作文”的原始胚芽,请学生以此作为文章核心内容进行展开,结果就形成了一篇篇优秀的大作文,这样就真正架起了“微写作”和“大写作”之间的桥梁,缓解了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病呻吟、为文造情的状况。下面是《深远的目光》节选。
目光长远,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长久,实现目标。
……
心脏跳动得快了,我像蚂蚁在油锅里,不知如何才好,脑海里两个声音不停地交战,使我头晕脑胀。屋内是有些暗的,那昏暗的光打在我的作业上,然后慢慢地,变得亮堂,这微小的变化却让我的心也慢慢亮堂起来。对,不能抄。目光得放得长远些,要看向远处,不能图现在的一点清闲!我心灵的那一层灰被阳光擦除了,只剩下干净的心,长远的目光——要向期末考试看齐。窗外阳光更盛,我端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攻克一道道难题。
当我坐在期末的考场上时,看见那一道道似曾相识的题目跃然纸上,忽然想起了那天房间里的情景,嘴角微微地扬起,自信地写下那些我曾似懂非懂的题目答案。
目光长远,才能在正确路上越走越远,实现自己的目标。谢谢你,愚公,你深远的目光影响了我。
课堂微写作环节,会激发出学生一个个灵感的火花,孕育出一个个大写作的萌芽,课后可以用大作文与之相承接,相贯通,从而把小的胚芽培养成参天的大树,让微小的火星逐渐成为燎原之势。
四、指向语言赏析的微写作
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语言品析环节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过去的课堂教学,我们主要采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和口头回答的方式。由于思考时间较短,所以“碎问碎答”现象在教学中必然会出现。学生参与的广泛度、激情的投入度、思维的深入度、目标的达成度这四个维度的指标必然是较低的。但如果我们选择好富有张力的微写作训练点,让学生先写一写,然后再去展示,那么思维的深度广度,语言的精彩度,无疑都会再上一个台阶。
比如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一文中的精彩语段赏析。
原文:“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
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微写作的环节:从上面语段当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居里夫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学生写出了这样的语句:
我看到了一位视科研成果如同自己孩子的居里夫人,她那小心翼翼地寻找,他那转向微光的面庞,她那前倾的身体,还有她那热切地张望,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爱意在心头涌动,我被他对科学的热爱和痴迷所感染,或许这种纯粹的对于科学研究的爱,就是她能够取得卓越科研成果的原因吧!
这样的语句,碎片化的问答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惊喜的,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酝酿,去深思,去赏析,才有可能收获动人的精彩。
总之,“随堂就文”微写作对于推进阅读深入,促进写法模仿,引领思想感悟,提高赏析能力方面有着明显效果,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重难点灵活选择合适的微写作方法,相信会对今后的写作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微写作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广度就会更拓宽一点,课堂思维火花绽放就会更绚丽一点,学生写作的情感就会更鲜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