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学段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2022-03-01尚立宽
尚立宽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实验小学,甘肃白银)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阅读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选择泛读或者精读等方式。教师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提升阅读教学效果,随着课外阅读课程的不断开设,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也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开阔了个人视野,创造能力有所提升,思维空间不断拓展,阅读质量不断提高。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维导图也被称为心智图,即借助信息技术,采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心智程序,记录知识脉络,是当前教育领域开发人体思维的有效工具。实际上,思维导图严格遵循了人体大脑的真实认知情况,采用图形化的思考辅助方式为不同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使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化。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地了解思维脉络,理顺知识点,充分发挥大脑直观思维与抽象思维,从而更加有效地获得学习资源,降低课外阅读难度。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学段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适切性原则
实际上,思维导图的应用需要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采用具体形象的图示将学生脑中的隐性知识展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思维导图也与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相适切,与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具体文本内容相适切,依据所展示的层级,每层思维导图都有一定的层次性。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多数课外阅读内容会采用几个核心词语或句子方便学生大致理解文章内容,所以学生找出文本内的关键词并不难,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提炼阅读内容。
(二)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不同阶段都有培养学生思维的任务要求,依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况,在不同的阶段采用相应的思维导图,辅助学生理清思路。高学段学生采用与自己思维发展能力相互适应的思维导图,在掌握文本关键信息的提取方法后,再依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做出适当调整,整个过程就是对个人知识掌握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接下来的课外阅读训练提供帮助。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学段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做好课前预习,理解文意
高年级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应当针对每篇文章做好预习。一般情况下,课外阅读预习的要求都是朗读文章和书写生字词,这些训练有利于学生丰富识字量,但对高学段学生来说已经远远不够。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外阅读教学预习阶段引入思维导图,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科学把握文章重点。
教师需要提前备课,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文章,为学生保留足够的想象空间,且课外阅读内容应当与教学内容保持相关性,使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相互统一,以便知识点的落实。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备课时,应依靠思维导图提取文章结构和重点内容,明确文章的重难点、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需要用到的文本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完成备课的操作流程大致如下:首先,确定思维导图的中心,也就是教学设计的中心。学生将文本中心内容作为导图中心点,放在导图绘制的中心位置。其次,围绕主题明确关键要素,将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关键词作为次主题,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清晰地展现出来,越靠近中心主题的内容就要写得越明显,可以使用特殊颜色的字体或符号标注。最后,凝练知识,细化思维导图。在知识点中提取内容,使思维导图更完善,实现针对性更强的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比如,学习《听见颜色的女孩》时,教师想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关键词,从教材文本、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绘制思维导图,提炼文字中心内容,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导图。
(二)阅读文本,师生共绘思维导图
明确文章中的主要问题,集中思考。预习阶段已经给出了思维导图的绘制要求,学生也大致了解了文本内容,建议教师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各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分享思维导图,阐述其中的特点,提出疑惑,其他学生帮助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将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把各组普遍的问题作为接下来的解决重点。接下来的教学目标就是解决每组难点,一同绘制思维导图。这时学生应再读文本,以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为基础做内容补充,小组探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将补充后的思维导图与教师分享。全班学生与教师一同绘制新的思维导图,解决共同的问题,教师最后对学生的发言做出总结,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如阅读《西游记》后,采用师徒四人取经路线图的思维导图形式展示故事脉络,使问题更容易被解答。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辅助工具,能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人类的思维表达。高学段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利于促进整体与分段记忆,通过画线和圈点批注的方式提高对文章的复述能力。实际上,思维导图绘制的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学生可将该内容形成笔记,提出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点的精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