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士杰:我在空中“穿针引线”
2022-03-01
2022年,是全国青联常委,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进入码头工作第24个年头。
工作初始,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一年只有50万标准箱,到2021年已突破3000万标准箱。这些年来,竺士杰扎根一线,发扬工匠精神,不断在技术岗位上取得佳绩,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为技能专家、大国工匠,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见证码头飞跃发展。
2021年11月,竺士杰获评全国道德模范。他说:“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能给更多年轻人做示范。新时代码头工作早已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现在的海港,集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服务和一流管理于一体。与100年前的工人比,那时他们一年的工作量,现在的工人几分钟就能完成。今后在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征程上,年轻人必将大有作为,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能够苦练技术,加入我们。”
“我要做大卡车司机”
1980年,竺士杰出生于浙江宁波江北区,家和轮船码头距离仅200多米,他听着甬江上阵阵汽笛声长大。
有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孩子在12岁前,往往会把父亲作为自己的偶像。在父爱关怀下成长的孩子,会自信勇敢,也敢于突破,常常能够突破至更高位置。
竺士杰对父亲就有强烈的崇拜之情。父亲是宁波建筑集团高级电工,是整个公司电气维修技术最好的师傅,带很多徒弟。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有源音响喇叭等很多家电器件,父亲都能自己组装。儿时的竺士杰觉得,当技术工人很厉害。
但是,竺士杰的梦想并不是成为技术工人,而是做一名卡车司机。父亲给他買的一整套汽车模型玩具中,他最偏爱的不是小轿车,也不是吉普车,而是一辆红色大卡车。理由很简单:大卡车承载量巨大,弹珠球、沙子、小泥人……统统可以装进去。
竺士杰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梦想,那时想法特别简单,等长大了,我要做一名大卡车司机,载着货物满世界地跑,那就是最幸福的事。”
带着这样的懵懂,竺士杰走进校园,成绩普通的他只有一门课拔尖,那就是体育。跑跳投项目,他样样在行。初中毕业后,没有丝毫犹豫,他选择宁波港技工学校,学习港机驾驶专业。那是1995年,他刚满15岁。父亲送给他一个手工制作的音响,他带到学校后,引来所有舍友羡慕的目光。
别人读技校,想着将来做工人,总感觉前途渺茫。竺士杰却两眼放光,他知道,只要学好港机驾驶,将来就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这是自己一直喜欢的。
在学校时,竺士杰喜欢琢磨港口机械知识,尤其港机驾驶操作课,更是他的最爱。因此,他的进步也让人目瞪口呆。更重要的是,竺士杰没有放弃自己的特长。他掷铅球,在宁波市职业技术学校选拔赛上获得第一名,并代表全市参加浙江省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运动会,当时创造的12米多纪录,至今在宁波港技工学校无人打破。
1998年12月10日,竺士杰被宁波港北仑国际集装箱公司录取,成为宁波港一名工人。这一年,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0万标准箱。为此,公司举办庆典,给每一名工人发了一个极具纪念价值的盘子,这个纪念品至今摆放在他的书房。
与竺士杰同批进入公司的有40人,一半被分配去开叉车和当修理工。那一刻,他有些小庆幸,因为他想操作“大家伙”。剩下的人被分配到龙门吊和桥吊岗位。竺士杰进入龙门吊班,学习驾驶龙门吊。这是当时集装箱码头第二大操作机型。
第一次跟着师傅上龙门吊,那个场景竺士杰至今难以忘怀。驾驶室离地面有20多米,他徒手攀爬进入驾驶室,看到里面有一大排按钮,下面是5层高的集装箱和一直在晃动的吊具,他有些手足无措。
师傅笑着说:“龙门吊的工作是在码头集装箱堆场里,把集装箱吊来、吊去,摆放在不同位置,以及叠放到不同层高,或者将集装箱在卡车上进行装、卸吊装作业。操作中,需要通过调整吊具位置和角度,将吊具上四个锁头对准集装箱上手机大小的锁孔。四个锁头全部对准,再将吊具上的锥形锁头同时插入到集装箱锁孔中。完成着箱闭锁后,才能将集装箱吊起来。”
这段话对于当时的竺士杰来说,无疑是“天书”。师傅又说:“龙门吊司机是在高空中完成‘穿针引线’工作。”这样的比喻让他似乎理解了一些。就这样,他有了第一次和吊箱的“亲密接触”,整整五分钟,终于吊起第一个箱子。他在驾驶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拼命练习,遇到问题就向师傅请教。三个月后,竺士杰操控龙门吊已非常自如。师傅有些吃惊:“一般学习龙门吊的练习周期,需要花6个月时间。”
“不仅需要被认同,还要不断挑战”
1999年4月,竺士杰已经是熟练的技术工人,班组甚至考虑让他开始带徒弟,他的内心却变得“不安分”。
“当年码头吊机牌子特别繁杂,什么国家的都有。”竺士杰说,“桥吊司机讲究个人能力和操作技术,优秀的桥吊司机就是效率的保证,也是整条作业线上大家计件收入的保证。那时候年轻,有一股冲劲,不仅需要被认同,还想要不断地挑战。每当看到港区里桥吊驾驶员操作巨大的桥吊时,心里就特别羡慕。为了有机会去开桥吊,我专门跑到操作部领导那儿,提交申请”。
两个月后,宁波港集装箱装卸业务发展迅速,公司提倡一岗多能,培养年轻操作司机,倡导年轻司机特别是起重类工种的司机,能够多学一门技能。面对倡议,很多人犹豫,因为多学一门技能,意味着一切要重头开始,就连工资也要暂时回到学徒时期。竺士杰没有想那么多,他知道这是自己转桥吊最好机会,就这样走进了桥吊班,开始了新挑战。
第一次上桥吊就惊心动魄,虽然同为“吊”,但区别甚大。龙门吊是爬上去,桥吊是坐电梯,因为高度是前者两倍之多。那天下着雨,起着雾,齿条式电梯一路抖动着缓慢爬升,在离地面40米处停下开门。师傅很自然地走着,竺士杰一步一步向前挪动,脚底下铺的网格都是镂空的,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竺士杰从桥吊上看到原来熟悉的龙门吊,就像玩具车一样,在场地里爬来爬去。桥吊针对船来展开作业,而船浮在海面上一直晃动,所以其操作难度和劳动强度远非龙门吊可比。
面对龙门吊“老师傅”,桥吊师傅给竺士杰介绍了操作要领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在49米高空弯腰低头来控制吊具准头,吊具上4个锥形锁头瞄准集装箱的起吊锁孔,集装箱四个角上分别有6×12厘米大的锁孔,要一次性对准,控制住吊具晃动及海风、海浪影响。
竺士杰说:“我握着操作手柄,全身使劲,身体弯腰下匐,脸都快贴到下视玻璃上,只想着能离被抓取的集装箱更近一些。操作了10多分钟,底下晃动的吊具完全不听我指挥,一个劲儿晃动,怎么努力都不能吊到箱子,当时浑身冒汗,全身酸痛。”最后,还是师傅吊起了那个箱子,竺士杰第一次桥吊操作以失败告终。
但他坚信,当初自己能操作好龙门吊,现在就一定能攻克桥吊。工作的时候,他跟着师傅学,午休的时候,竺士杰又站到别的师傅后面,看别人操作。他把好的操作方法全部记录在小本子上,根据这些方法反复练习。
又是只用了三个月时间,竺士杰就考取了桥吊操作证,成为同一批学习桥吊学徒第一人。但因为桥吊操作难度大,应对的船型又相对复杂,他的任务就是作业量较小、操作难度不大的船舶作业。竺士杰知道,要想提高操作技能,就必须直面最困难的船型作业——小型船舶。
从一小时吊20个箱子,到起吊30个箱子,这其中的辛苦只有竺士杰自己能体会。当时码头的吊车有阿根廷、日本、德国等不同国家生产的,而上班分配吊机又是随机的,因此他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吊车的性能,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技术不断提高,竺士杰对桥吊操作的疑问却与日俱增。“我很少能把小车稳钩定位一步做到位。‘靠箱’操作时,小车推挡总会缩手缩脚,就怕挡位推过头,吊具晃动控制不住,与被靠的箱子发生碰撞,产生安全事故。每当遇到这样的操作问题时,我就在想,有没有更好的操作方法?”
面对不同国家生产的吊机,竺士杰明白,要应对所有不同设备性能下的稳钩操作,必须找到一种标准化操作方法,实现精确稳钩定位的操作要求。
那段时间,他有些“走火入魔”,所有时间都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有一次,他抓住手机吊坠,将手机从口袋里拉出,手机像钟一样在眼前晃动。他突然想到钟摆原理,通过控制桥吊驾驶室平台的加、减速,稳定被吊物体。
为了实现这个新操作方法,竺士杰试验了无数次。桥吊挡位间隙很小,一不小心三挡没定住,就推成四挡,挡位如果选择不对,有可能会出现多余或大幅超出自己预期的摆动幅度,造成危险操作。他就把虎口卡在手柄上精确推挡,时间一长,手上都磨出了血泡。
一年多时间,竺士杰已经能自如地运用新的操作方法,每小时能轻松起吊40多个箱子。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突击队队员”,顺利完成起吊游艇、坦克、建钢厂用的大型设备等任务,同事们称呼他“救火队队长”。
追求卓越,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2004年6月,竺士杰被集团公司派遣到新成立的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作,公司对他的要求就是在干好工作同时,完成好传、帮、带任务。
竺士杰将自己掌握的新式操作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贺世挺。在2005年公司技术比武和2006年公司参加宁波市技术比武的选拔赛中,竺士杰和徒弟都包揽了冠亚军。这从侧面证明,竺士杰研究的新式操作方法确有成效。就这样,他被提拔为桥吊二班工班长。
担任工班长,竺士杰要做的,远不是带好一两名徒弟,而是二十多名班员,大家是一个班组,荣辱与共。倘若手把手教授操作方法,效果虽然很好,但是范围小、进度慢,不利于工作快速开展。
有徒弟向竺士杰建议,能否把带徒笔记整理成系统操作方法,大家方便传阅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再向他当面请教。他觉得可行,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终于整理出第一稿操作法。
出人意料的是,这本小册子得到公司领导重视。公司抽调经验丰富的操作司机及宣传人员,将竺士杰写的操作法,逐字逐句进行推敲、完善。
2006年12月,公司将他创立的桥吊操作法,正式命名为“竺士杰桥吊操作法”。
2006年12月27日,公司通知竺士杰在起吊仪式上,完成宁波舟山港第700万个集装箱。竺士杰说,那是最紧张的一次起吊,虽然是平常最基本的操作,但内心还是紧张和激动。
有了这样一次特殊经历,竺士杰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公司2011年成立“竺士杰操作法推进研究室”。全面推广“竺士杰桥吊操作法”进程中,公司也在迅速发展,集装箱作业量从2004年11.5万箱,发展至2014年470万箱。
竺士杰和团队成员渐渐发现,桥吊操作法还需不断完善,特别是船舶大型化后,有很多新的操作工艺出现。经过6年积累,2013年,2万余字的操作法2.0版面世。
2014年,操作法又有了3D動画版。为了使动画演示更准确,竺士杰扛起摄像机,从码头到船上,把桥吊操作每一个细节拍成视频,发给动画制作人员,使他们能够按真实场景准确制作。制作3D动画历时3个月,共修改12稿。最终定稿时,3D制作人员开玩笑说:“我们都是你的徒弟了,可以开桥吊了。”
2015年,研究室升级为“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形成一个集生产、管理、技术等不同领域,40余名优秀人才的创新团队。团队攻克很多技术难关,优化不少操作流程。竺士杰说:“很多人说我懂创新,可我觉得自己只是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只要肯动脑、多钻研,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任何人都能创新,都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这些年,竺士杰获得很多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大国工匠”……2018年,他被增补为全国青联委员,2020年当选全国青联常委。他积极参与青联各项活动,走进校园宣讲,参加植树造林……
在北仑职高,竺士杰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给每一名青年学生。他说:“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我就是一名一线工人,我的心得很简单,只要沉下心来学好技能,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引领自己的职业道路,做好每天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有用的人。”
这些年,父亲长期住院,女儿学习紧张,所有责任都压在妻子身上。对于家庭,他有亏欠,但是他没有退缩,因为先有国再有家,一个男人必须扛起肩上的责任。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穿山港区视察,在离开港口前,嘱咐竺士杰,“发挥好劳模作用,带出更多劳模”。带着这样的嘱托,他更加拼命向前。
公司在2016年整合为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成为单体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二大集装箱码头。竺士杰成为桥吊班大班长,班员达到290多人,桥吊总共49台,清一色国产统一品牌,码头岸线达3710米。公司具备同时接卸4条21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船长达400米)的能力。
2019年,“竺士杰桥吊操作法”3.0版本升级成功。2020年,竺士杰桥吊操作法受到全国总工会关注,被推荐至中国工人出版社,《竺士杰工作法——竺士杰桥吊操作法》于当年4月出版,作为《大国工匠》系列第九本书向全国发行。
“桥吊工人,全国只有13万人,非常紧缺。只要你身体好、眼睛好、协调性好、肯吃苦,就可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竺士杰说,“未来,我将和团队一起,拥抱正在来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利用大数据,统计监测操作司机的真实作业效率,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开发码头远控无人化操作,更好适应集装箱未来发展”。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