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及结果分析
2022-03-01张会田
张会田
长葛市地处河南省中部,常年小麦种植面积3.8万hm2。由于主栽品种抗性差,再加上地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浇条件好,田间小气候、耕作条件等对病虫草害发生十分有利,常年病虫害中度至偏重发生,尤其是小麦蚜虫、赤霉病、条锈病等流行性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制约农业生产,存在粮食安全隐患。长葛市农业部门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可持续”工作主线,本着安全、简便、节本、提质、增效、环保的原则,通过试验研究、示范带动、项目拉动和行政推动,在示范区集成配套全程节约增效、绿色植保技术模式,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植保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为重点内容,实现高效、低风险防控技术覆盖率100%,项目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比農民自防区提高1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农民自防区减少15%以上,防治成本比农民自防区降低20%以上,亩产量比农民自防区增产5%以上。
二、示范区的设计和技术要求
(一)示范区地点
2020年示范田选择在长葛市石象镇“豫粮种业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试验区内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土壤性质和肥力均匀一致,栽培条件相同 。
(二)示范区设置
本试验为大田连片集中示范,设四种类型的处理区。核心示范区位于石象镇车庄村,面积66.7 hm2;辐射带动示范区位于长葛市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面积0.67万hm2;农民自防区紧邻核心示范区,面积6.67 hm2;完全不防治区设在核心示范区旁边,面积0.13 hm2。
(三)技术要求
完全不防治区从整地到小麦收获,整个生育期不采用植保措施,不使用任何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农民自防区由农民自主进行病虫害防治。辐射带动示范区在植保部门指导下进行绿色防治。核心示范区严格按照小麦绿色防控示范方案的要求,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开展绿色防控。
三、示范区采取主要绿色防控措施
(一)加强农业措施,搞好健身栽培
1.选用抗病虫品种。核心示范区品种为:新麦26。辐射带动区主要品种为:新麦26、丰德存5号、西农585、秦鑫271等。农民自防区品种为:新麦26。完全不防治区品种为:新麦26 。
2.严格把好播种质量,实行五统一。把好播种质量关,播种时实行五统一,即统一秸秆还田、统一供种、统一犁耙、统一机播、统一采用包衣种子。
3.配方施肥,氮肥后移。核心示范区要全部使用小麦配方肥(N:P:K为22:15:8),每667 m2底施60 kg。
4.采取农机农艺相融合栽培模式,严格控制播期和播量。改变种植模式,改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以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又为后期施药机械作业打下基础。同时,高产栽培所选品种的适播期是10月15—16日,每667 m2播种量13 kg,播种时采取精良播种,以免冬春群体过大,导致中后期倒伏和病虫害偏重发生,以及产量结构失调等问题。农民自防区2019年10月12日播种,每667 m2播种量15 kg。辐射带动区10月10—28日播种。
5.适时施肥浇水。核心示范区在2019年12月20—30日喷灌越冬水保证小麦安全越冬。
(二)化学防治
在病虫防治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做到对症下药、适时适量用药、混合用药。化学防治中,充分发挥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航空植保机械等先进药械精准施药的作用,保证防治效果。
1.种子处理。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核心示范区种子统一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0 mL拌10 kg小麦种子,综合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促进小麦健壮生长。
2.苗期防治。针对麦田长期使用苯磺隆,导致部分麦田杂草产生抗药性,杂草优势种群发生变化的特点,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提倡“麦草秋治”,即冬前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开展化学除草。在日平均气温5 ℃以上时,使用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5 mL+15%炔草酯30 mL,兑水20~30 kg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
3.返青拔节期防治。返青拔节期主要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每667 m2使用5%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100~150 g或4%井岗蜡芽菌40 g,兑水20 kg喷浇。若由于客观原因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可以将除草剂与杀虫剂混合使用,化学除草必须在3月15日前完成。麦蜘蛛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防治,防治麦蜘蛛,每667 m2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40 mL兑水30~40 kg喷雾,尽量挑治,推迟第一次大面积使用杀虫剂的时间。
4.齐穗期—扬花初期防治。此期重点做好小麦赤霉病、锈病、蚜虫、吸浆虫等病虫防治工作,根据预报,在赤霉病可能发生时,于小麦齐穗期,每667 m2用30%苯甲·丙环唑30 mL+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10 mL+0.0016%芸苔素内酯40 mL,兑水20 kg,混合均匀喷雾。如果遇连阴雨天气,必须在第1次用药后7~10 d进行第2次用药,以保证防控效果。
5.灌浆期。在小麦灌浆初期,每667 m2用30%戊唑·嘧菌酯30 mL+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10 g+98%磷酸二氢钾150 g,加水20 kg均匀喷雾。 防治小麦后期多种病虫害,预防干热风,防早衰。可视病虫发生情况,选择使用杀菌剂或杀虫剂加生长调节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药剂。如果灌浆期遇连阴雨天气,必须在第1次用药后7~10 d进行第2次用药,以保证防控效果。
四、示范结果分析
(一)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效果
1.麦播期拌种对地下害虫防效。乳熟期调查发现:核心示范区被害株率0.01%,辐射带动区被害株率0.05%,农民自防区被害株率0.1%,完全不防治区被害株率0.2%。核心示范区与完全不防治区对比,防效为效果95%。
2.化学除草防效。4月中旬调查各处理杂草,每平方米核心示范区1.6株,辐射带动区2.9株,农民自防区4.9株,完全不防治区75.2株。核心示范区与完全不防治区对比,防效为97.9%。
3.纹枯病防效。5月中旬调查发现:核心示范区病情指数5.8,辐射带动区病情指数6.5,农民自防区病情指数11.4,完全不防治区病情指数17.6。核心示范区与完全不防治区对比,防治效果为67%。
4.白粉病防效。5月中旬调查发现:核心示范区病情指数2.9,辐射带动区病情指数3.6,农民自防区病情指数11.3,完全不防治區病情指数20.1。核心示范区与完全不防治区对比,防治效果为85.6%。
5.叶锈病防效。5月中旬调查发现:核心示范区病情指数0.6,辐射带动区病情指数1.1,农民自防区病情指数3.6,完全不防治区病情指数4.2。核心示范区与完全不防治区对比,防治效果为85.7%。
6.蚜虫防效。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系统调查中核心示范区蚜虫发生程度均没有达到防治指标。4月19日调查发现:核心示范区每100株蚜量3.7头,辐射带动区每100株蚜量12.4头,农民自防区每100株蚜量10.5头,完全不防治区每100株蚜量3656.4头。核心示范区与完全不防治区对比,防治效果为99.7%。
(二)不同类型示范区防控效益
1.各示范区产量。完全不防治区产量三因素:亩穗数37.1万,穗粒数25.4,千粒质量36.6 g,平均每667 m2产量293.2 kg。农民自防区产量三因素:亩穗数40.1万,穗粒数32.2,千粒质量41.2 g。平均每667 m2产量452.2 kg。辐射带动区产量三因素:亩穗数40.7万,穗粒数34.1,千粒质量43.9 g。平均每667 m2产量517.9 kg。核心示范区产量三因素:亩穗数43.6万,穗粒数35.9,千粒质量44.2 g。平均每667 m2产量588.1 kg。
2.各示范区每667 m2产(值)。核心示范区比完全不防治区每667 m2增产294.9 kg,增长率为100.6%;比农民自防治区每667 m2增产135.9 kg,增长率为30.1%;比辐射带动区每667 m2增产70.2 kg,增长率为13.6%。辐射带动区比完全不防治区每667 m2增产224.7 kg,增长率为76.6%;比农民自防治区每667 m2增产65.7 kg,增长率为14.5%。
3.不同类型示范区防治成本及农药用量。农民自防区全程防治4次,防控成本76元。辐射带动区全程防治5次,防控成本70元。核心示范区全程防治4次防治成本68元。核心示范区比农民自防区少8元,比辐射区减少2元。在农药用量上,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农民自防区全程农药折百后用量分别为39.12 mL、47.2 mL、55.75 mL,核心示范区与农民自防区相比,农药用量减少29.8%,实现了农药减量控害。
4.不同类型示范区每667 m2纯增收益。按照2020年新麦26市场收购价格2.2元/kg,核心示范区比完全不防治区每667 m2纯增收580.8元,投资收益比1:8.5;比农民自防区每667 m2纯增收益307.0元,比辐射带动区每667 m2纯增收益156.4元;辐射区比完全不防治区每667 m2纯增收益424元,投资收益比1:6.1,比农民自防区每667 m2纯增收益150.5元;农民自防区比完全不防治区每667 m2纯增收益273.8元,投资收益比1:3.6。
5.示范区新增纯收益。通过在示范区推广全程病虫害绿色植保技术模式,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提高防灾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辐射带动长葛市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作的全面开展,0.67万hm2核心示范区较完全不防治区增加收益5 837.04万元,比农民自防区增纯收益3 085.35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