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赵:用艺术承启一亿年
2022-03-01卢娜
卢娜
灵感来自于一次车祸的《星空》,摄影/ shaunley
来自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器物与作品,成了我们观看艺术家思考轨迹的途径
一直以来,赵赵深居简出,他的生活大概就是在绘画、创作、古美术收藏研究以及家庭之间穿插,只能偶尔在一些重要展览或艺术品拍卖会上捕捉到他的身影。绘画之于赵赵,被调侃为“人生里绕不过的一个弯”。谈及绘画,赵赵曾说:“我跟自己独处唯一的方式就是画画,所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在不停地画画,我觉得这样是最舒服的,可以说,绘画曾一度拯救过我。”
在赵赵看来,艺术处于人类文明金字塔的中间,从科学、文学到宗教,以及再往上的哲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因此艺术是一个非常丰富和多元的东西。“今天的中国面临的很大的问题是当代艺术和古美术之间没有进行衔接。中国几千年来在文化和艺术上并不存什么古代美术和当代美术,一直以来就是梅兰竹菊和花鸟鱼虫,压根儿就没有题材或样式的颠覆性改变,而是一直循序渐进,只要谁在这一件事情上体验得深刻,谁就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因此,赵赵不希望大家谈论艺术时仅仅局限于当代艺术或古代艺术,也不希望自己被定义为“画家”“当代艺术家”或“古美术收藏者”等任何一种单一的身份,他不希望自己被“标签化”,他想做的正是一个打破偏见的集合体。
在这次同名个展上,展品聚焦了他近几年最为重要的一些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和器物等,展品年代也跨越一亿年之久——最早的来源于侏罗纪时代,再近一些的是新石器的石耜,最初的生产工具;之后便是文化期玉璧、隋唐的造像、宋代的瓷器、晚清的寿桃、现代的螺丝与耳机。在空间上,有纽约的天空、西域的文字、藏区的天梯、北京的星空,遍布世界各地的坚实的柏油路和柔软的棉花。
策展人崔灿灿将赵赵不同时期的颜色系列:“绿色”“白色”“粉色”进行串联,将与西域文化有关的“西部三部曲”,不同城市展开的潮流文化项目重新整合,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形成展览的主题“赵赵”。
故事从“星空”开始,它是整场展览的时空写照,也是弥漫在所有作品中的闪烁夜空。由此,时空流转下的历史、现实与隐喻,皆成为艺术的形式,娓娓道来。
这里的三个展柜以赵赵的自画像起,近几年的小尺度作品,依序排开。细看,其中一些是赵赵的收藏品,但与创作并置在一起,物与物就发生了联系,观众以此窥视到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对古物与历史的趣味,编织出赵赵的很多个切面。这组作品回溯了趙赵创作思想的灵感与来源,来自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器物与作品,成了我们观看艺术家思考轨迹的途径。
自画像寓意这段旅程的开始,龙山的玉琮、涂满图腾的手臂、一秒画就的线条、一次车祸的撞击、徽宗偏爱的茶盏、化作羽人的梦想。
继续深入展厅,《中国梯》用一整版汉白玉雕刻而成,技术上非常难。最吸引赵赵的地方,是材料的矛盾性。汉白玉在自然中是坚硬的、无法撼动的,但它被雕刻成梯子后,又变得脆弱,甚至毫无用处。
《中国梯》
大型油画《星空》源自赵赵的一次车祸,挡风玻璃被撞碎后留下的裂缝和星点,像是夜晚的星空,瞬间的暴力转化为星空永恒的宁静。
6米高的大型组画《天空》来源于艺术家在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旅行,有文艺复兴画作中天空的局部、中国古代绘画里的云朵,也有纽约曼哈顿、欧洲小镇和北京的天空,不同地域的天空跨越时空组合而成,完成了艺术家的想象之旅。
《星空》局部,赵赵,布面油画
大型组画《天空》,赵赵
棉花燃烧之后,留下黑色的图形,纪念碑式的方和圆,经由轻盈的棉花“蔓延”为形式的力量,像是宇宙间的黑洞,不断释放着全新的能量。创作这系列作品时,赵赵再次从新疆手采棉花。回到工作室,通过精准的控制,他让棉花处在燃烧与明火的临界点,高温蔓延从而形成黑白相间的图案。
“赵赵”展览现场,图为《蔓延》系列作品,龙美术馆(西岸馆),2022,摄影:shaunley
在展厅的尽头,“弥留”成了故事的结尾。迷幻而又肃穆的铜片,犹如一场弥撒,将之前作品中的过往,转化为迷离的形式,将它所象征的只言片语推向更广阔的历史与现实。赵赵持之以恒的工作,犹如那块遗留了微生物的化石,偶然滴下的琥珀,成为艺术与历史结合的奥秘。只要我们想起,便宛如星空中明亮的月色。
“赵赵”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2,摄影:shaunley
最为特别的是,光线被金属表面反射到天顶,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不断闪耀着,变换位置,严肃又梦幻。赵赵和团队根据空间摆放作品的位置,花了一个多礼拜才完成布置,光是沥青就用了近10吨。
赵赵1982年生于中国新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洛杉矶。他在作品中运用多种媒介对现实题材以及艺术形态进行转换,着重探讨个体意识与其所处的社会领域的关系。他在创作中关注并展现处于多元文化影响下人类内心的微妙变化。其作品中出现的当代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概念,暗喻当今全球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境遇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真实状态,同时作品也反应了他对集体主义与个人理想相互并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