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下,五核国发出响亮军控声音
2022-03-01罗曦
罗曦
2022年新年伊始,中俄美英法五个核大国发表了《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简称“五核国声明”)。在重申“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的基础上,五核国表示不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
这是五核国领导人首次就核武器问题共同发声,为当前危机四伏的国际核安全态势注入了稳定因素,使得几乎陷入停滞状态的国际军控与不扩散形势又向前迈了一步。但是也要看到,从联合发声“防核”到付出行动“消核”还有遥远距离,仍需国际社会共同付诸不懈努力,中国亦可在其中发挥引领性作用。
五核国之所以在此时达成联合声明,既是为延期至2022年8月召开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次审议大会提前预热,也是对当前处于“渐冻”状态的国际军控形势的一次“回温”。一段时间来,大国竞争格局下的国际核态势逐渐面临“失序”风险,主要表现为:
核大国倚核博弈抬高核风险。美俄英法等核大国仍在积极推动核武库升级换代,将核武器视为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2022财年国防预算申请”中,美国计划投入277亿美元用于核现代化项目,其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在历经重重审议后即将正式出台,据悉将具体阐述“三位一体”核现代化政策,并对特朗普时期追求小型核武器的政策进行修订。俄罗斯在2021年底完成其核武库现代化程度88.3%的战略目标。英国将核弹头发展上限增加至260枚,增幅高达40%,且不再公布核弹头数量。与此同时,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紧盯中国核能力建设,就所谓“中国的核武库扩充”和超高声速武器研发等大肆炒作施压。铸造“核拳头”势必抬高核风险,无论是在俄罗斯和北约关系剑拔弩张的欧洲,还是在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的亚太地区,核升级和核冲突风险都大大提升了。
“核对抗”理念恐替代“核禁忌”理念。近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地缘冲突风险加大,大国战略互信日益缺失,有核国家逐步奉行“核对抗”理念与“核边缘”政策,频繁进行核战略演习,提升核戒备状态,全球处于“高戒备状态”的弹头总数可能有2000多枚。在新型颠覆性技术的加持下,核武器用于先发制人战场突袭的性能以及被突袭的风险进一步提升,如高超音速载核、太空动力用核、网络武器袭核,这些新的用核方式将对全球战略稳定造成巨大冲击。
核安全事故与核扩散风险凸显。美国自诩为全球核安全秩序的“奠基者”和“维护者”,但其在2021年10月发生的“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南海撞击事件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对于这次撞击是否引发核泄漏风险至今没有给出真相说明。2021年9月,美英澳组建“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11月正式签署《海军核动力信息交换协议》,决定由美英共同援助澳方建造攻击型核动力潜艇。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精神,触发了地区核扩散风险,在朝鲜半岛、伊朗核问题桎梏难解的背景下,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拥核倾向进一步抬头,为国际核安全形势注入更多不稳定因素。
“五核国声明”再次表明,核大国对于推进国际军控与不扩散进程、降低核冲突风险、塑造全球战略稳定负有特殊重要责任。“五核国声明”对国际核态势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一是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有助于强化大国战略互信与战略稳定,并积极推动有核国家寻求降低核武器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作用。二是强调“维护和遵守双多边军控协议和承诺”,并在此基础上“避免军事对抗、防止军备竞赛”,有助于降低核大国之间日趋激化的以核武器为基石的战略攻防武器军备竞赛。三是强调“以不受减损为原则建立一个无核武器世界”。尽管从近期来看,五核国家的“渐进式”弃核与无核国家的“激进式”弃核路径仍相距甚远,但五核国在此时重申“无核武器世界”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消弭有核国家与无核国家之间围绕“弃核”路径不断加深的矛盾和鸿沟。四是有助于国际社会重新巩固和夯实核禁忌与核克制理念,并减缓在欧洲和“印太”地区日益上升的核冲突与核升级风险。
但也要看到,“五核国声明”仍停留在政策性宣示阶段,既不涵盖具体操作内容,也不涉及相应处罚措施,更缺少必要的核查机制,而且在操作层面,该声明仍具有“可逆性”,核弹头从“互不瞄准”调整为“互相瞄准”状态在技术上并不存在难度。这表明,“五核国声明”只是有关国家推动实质性裁军进程迈出的一小步,离国际社会普遍期待的“无核世界”仍存在遥远距离,只有兼顾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利益,并遵循“各国安全不受减损”原则的循序渐进式裁军路线,才有可能达成共识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联合国安理会开会中。
“五核国声明”是中国对于国际核军控历史进程中的又一次卓越贡献,蕴含着中国核战略与核实践的巨大智慧。据了解,中方是此次“五核国声明”首先发起方之一,在案文磋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引导和协调作用。“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与中国奉行的“最低限度核威慑”与强调核武器用于反击的理念不谋而合;“核武器互不瞄准”,是中国秉持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展现。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和五个拥核国之一,中国在维护国际军控与核不扩散机制、推动国际多边核裁军进程、尤其是发挥五核国合作机制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中方不仅在2015年和2019年主持召开了两次五核国会议,组织出版首份核术语手册,还积极协调五核国与东盟国家就《东南亚无核区条约》议定书问题开展磋商,并就核裁军核查、战略互信与透明、降低核风险等领域与其他有核国家展开合作。2021年11月,在中方提议下,国际原子能机构决定新增“美英澳核潜艇合作”议题,这是中国为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完整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做出的又一贡献。
以“五核国声明”为基础,中国还可推动五核国相互和共同作出新的承诺,如导弹发射相互通报、不在别国领土上部署或储存核武器、限制核武器使用范圍、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共同遵守“不首先使用原则”等,继续推动降低核战争风险和实现全球战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