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政务微博互动传播分析与应对策略

2022-02-28张正霞杨顺达谷利国

高原地震 2022年4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政务

张正霞,杨顺达,谷利国

(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

0 引 言

2010 年新浪、网易、搜狐和腾讯四大门户网站开设微博,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1]。据统计,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73亿,同比增长10%,日活跃用户达到2.49亿,同比增长11%。微博视频号的开通规模已超过2500万,月发布视频的视频号规模同比提升数倍。地震系统也爱“尝鲜”,截至目前,在31个省级地震局中有30个单位开通了新浪微博。通过活泼生动的图文、科普动画、短视频等方式,搭载政务微博的时代快车,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震情信息,广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弘扬地震行业精神,宣传报道防震减灾工作动态,与社会公众共享地震科研最新进展,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

在此次地震政务微博互动传播效应分析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市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山东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辽宁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8个单位,从2022年4月20日至5月20日,对其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全样本互动传播跟踪研究,并结合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发生的6.1级地震公众的微博互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地震系统微博互动传播的现状、存在问题,结合此次的研究结果,提出地震政务微博的互动传播发展策略。

1 相关术语解析

1.1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主要指代表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因公共事务而设的微博。用于收集意见、倾听民意、发布信息、服务大众的官方网络互动平台。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搭建一个社会化参政、议政、问政的网络交流模式与平台。地震政务微博是指地震部门为推动防震减灾工作发展,通过微博平台向公众发布震情、灾情,科普防震减灾知识,倾听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呼声而开通运营的一种网络互动平台。其具有鲜明的权威性,公众可以通过地震政务微博来识别地震谣言,有利于控制地震舆情的发展。

1.2 互动传播

互动传播就是指信息传递双方(个人或者主体)借助具有信息实现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以实现相互作用的动态的信息交流的过程、方式[2]。互动传播促使参与互动的双方通过这样的信息传播活动构建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中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了解[3]。微博提供了关注(收听)、转发、评论、回复、私信、对话、邮件分享等互动功能,用户可以用文字,也可以通过“表情”,还可以通过不着一字的“@”提醒和转发来实现各种形式的互动[4]。随着地震系统政务微博的开通运营,广大公众更喜欢通过微博平台及时、便捷地学习一些防震减灾知识,通过地震部门推送的消息及时在平台转载、评论、点赞、留言等,官方在第一时间回复公众留言,收集统计各类互动效应数据,分析受众人群的年龄特点、地域分布、关注节点和转发内容等信息。通过双方上述友好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有利于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的传播,另一方面则增强了两者的融合度,使更多公众参与到地震事业的发展、建设中来。

1.3 关键时段

关键时段是指地震系统防震减灾宣传的特殊时期,还有在“地震预警”项目建设时期、地震系统召开重大会议之际的热点新闻期,地震发生后的地震应急期间及由地震引发的舆情期。此时,公众会对这些事件、信息比较敏感,在官方平台留言进行询问、了解地震工程进展、震情、灾情和应急救援情况,如能够抓住此时的黄金时期对公众及时精准地报道发布信息,恰如其分地回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定能与公众开展良好沟通,稳定公众的心理恐慌,获得公众的认同感[5]。

2 地震政务微博的互动现状

政务微博兼具社交媒体属性和电子政务属性,其上的互动是多对多的,既包括政府与网民之间的政民互动,也包括网民之间的人际互动,还包括网民与内容的人机互动[6]。下面具体分析8个样本单位的互动现状。

2.1 账号基本情况

从选取的8个微博命名来看,绝大多数单位都以自己单位的名称命名政务微博的名称,只有山东省地震局以“鲁震快讯”和山西省地震局以“山西地震资讯”来命名;从开通时间来看,样本微博中最早时间可追溯到2012年;从关注数量来看,河北省地震局的关注度最高,为118.5万人(表1)。

表1 样本微博账号基本情况

2.2 互动情况统计

2.2.1 常规宣传互动统计

在调查的8个政务微博中,各家单位都积极主动的发帖,平均每周发帖量在5条以上。大多数单位以发布原创信息为主,兼以发布震情信息,并配合发布节日、纪念日相关活动的内容信息(表2)。特别是在某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宣传周期间,各单位原创的直播活动、有奖竞答等形式,很受公众的追捧。此时,公众参与度高,在政务微博平台上积极转载、开展评论,留言点赞。四川省地震局在5月11日转发了一则“追忆汶川地震,勿忘防震减灾”的直播视频,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有参观及操作救护设备的讲解,该视频被转发6次、评论22条、点赞160次,公众互动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充满正能量的互动能促进平台的“涨粉”,也能使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地震事业中来,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到了防震减灾知识,掌握了应急避险技能,更加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表2 样本互动情况统计(2022-04-20~05-20)

2.2.2 关键时段互动统计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6月1日17时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7 km。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雅安、成都、眉山、康定、西昌、乐山、宜宾、德阳、广元、绵阳、遂宁、重庆、陕西等多地有明显震感。一下主要针对8个单位在6月1日芦山地震的发帖互动情况进行统计。在山西地震资讯的微博平台上未发现关于芦山地震的互动,故不在本次统计范围之内。

表3 芦山地震互动情况统计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发现,在此次芦山地震中,震感明显地区的公众在微博留言较多,互动开展情况较好。特别是对处于震区的四川省地震局微博平台的查阅,可以看出,广大公众通过官方微博留言询问震情、灾情、地震活动性、震后趋势和前兆异常等情况,有关地震部门在第一时间收集公众问题,及时、准确回答公众心中的疑虑,消除了公众的恐慌心理,稳定了社会秩序。

2.3 原创作品对互动传播的影响性分析

通过对常规时段地震系统政务微博的互动传播效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凡是地震部门自己原创的科普图文、防灾微视频等都很受公众的喜爱,此时关注度高、互动效应明显。四川省地震局5月9日发布了“说震事儿”有奖转发专题,此信息发布后,立刻收到公众的广泛认可,转发159次,评论156次,点赞58次。辽宁省地震局的“5·12”直播间以第一视角走进地震部门、了解地震观测仪器、查看地震数据的产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视频一经播放,转发36次,评论497次,点赞789次,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强烈反响。通过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地震局、辽宁省地震局、山东省地震局和陕西省地震局的原创作品也达到一定的比例,公众对这些作品纷纷进行转载、点赞和留言。在地震应急期的关键时段,地震部门不仅要有序开展应急救援处置工作,还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不在震区的地震部门则以转发四川省地震局的微博信息为主,辅之以发布平时创作的地震预警视频和防震避险视频。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地震应急期,地震部门的原创作品占有较大比例,特别是在震区的四川省地震局,由于公众互动需求大,四川省地震局的微博除了及时准确报道震情、灾情和震害评估情况外,还通过平时精心制作的视频作品指导公众开展应急避险,积极宣传地震预警技术。

图1 样本微博作品原创率

2.4 互动量大作品的剖析

2.4.1 公众参与性活动互动量大

公众对地震部门发布的震情消息极为关注。在地震部门发布地震信息后,公众会在平台上分享当地震感情况、破坏情况,询问应急救灾状况及后续地震趋势等一些问题。比如,河北省地震局和云南省地震局发布震情消息占有较大比重,通过微博平台数据显示,单纯地发布地震信息公众互动参与不强,以点赞居多。而辽宁省地震局2022年5月11日一以贯之地以“一本震经”专题发布了一条“凌晨渤海地震你感受到没”的消息,以此来开展问卷调查。此信息发布后,公众积极参与,转发、评论和点赞共计496次。且调查结果显示:“感受强烈”、“无感受”和“翻个身继续睡”得票数分别为130票、306票、68票。

2.4.2 热点新闻互动量大

2022年5月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头条文章《来,我们假设有地震云的话》,转发376次、评论252条、点赞981次。同时山东潍坊发生3.4级地震,针对当今社会上流传的“地震云”的说法,鲁震快讯迅速发声,指出“迄今所有所谓的地震云,都可以在气象学上找到对应的类型,目前也尚无直接证据证明云和地震的发生有关联。各位,不能因为某种云不常见,就和地震扯上关系哈”。鲁震快讯正面发声,从科学、客观的角度阐释了云和地震的关系。公众对此十分认可,互动效应较好。

2.4.3 在关键时段互动量大

在地震应急期,由于公众的恐慌和焦虑,他们想及时通过权威部门得到准确的地震信息,此时,地震微博平台会成为他们的好助手。以震感明显的陕西省地震局为例,其在对芦山地震的震情进行发布之后,在微博平台上多以防震减灾视频为主,如,“校园如何就地避震”“漫话地震安全小常识”等,并对四川省地震局、人民日报和科普中国的微视频进行转发。与此同时,还对本省有震感的情况开展了微博评论或私信留言,得到了网民的积极参与。

3 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地震系统典型政务微博运营的跟踪分析,发现各家微博原创内容还是较少,与公众互动不及时,互动内容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引导,影响用户体验。

3.1 未能形成在固定时段发布信息的习惯

通过对地震微博的运营观察,发现大部分微博平台互动活跃度不高,发布互动的信息较少,未能在公众阅读的高峰期发布微博内容,影响公众阅读时间习惯的养成,容易“掉粉”。

3.2 原创性、参与性、互动性内容较少

在微博平台上,各单位以转发系统内外的信息居多,自创性、支持公众参与性的内容不多,与公众开展互动的活动未能形成组织机制。

3.3 回复的活跃度不高

对于公众能够参与的原创性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答题、公众投票、现场参观体验等活动平台热度较高,但存在“一头热”的情况。平台上未能抓住公众此时的心理来科普,积极互动,有时在互动中缺乏规范性用语,易引起公众的误解。

4 对地震政务微博互动传播发展的建议

互动已成为地震新媒体服务广大公众、与公众深度融合的主要表达方式,广大公众更喜欢通过草根平台发表己见,获取实用的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微博的便捷性与交互性正好契合互动传播的应用,地震政务微博充分把握微博的交互特性,已然成为地震科普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为提高地震科普传播的互动效应,根据对上述样本微博的分析,结合实际工作感想与认识及微博的传播特性,提出3条适合地震政务微博运营的解决对策。

4.1 “平、震”结合,研究互动规律

2021年12月下旬,山西省地震局通过在线问卷方式,面向全省11个地市开展防震减灾认知及科普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普遍认为目前作为地震局应该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高质量发展,结合当前我国开展的地震预警工程建设,更应广泛深入地向公众普及地震监测预警方面的科普知识,使公众能深刻认识地震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够科学、客观看待地震预警。公众在平时最为关注地震科普知识和防灾应急避险技能的训练,震时最关注震情信息、受灾情况和应急救援,特别是在每一次地震发生后,公众更加倾向于通过新媒体或移动互联网络获取与地震有关的信息。因此,根据公众平时和震时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互动对策。

4.1.1 在平时

根据8个样本单位在日常开展的科普宣传及公众的互动情况,地震部门应提供实用价值超强的防震减灾科普类信息、地震科研最新进展和地震部门开展的重要工作、活动类信息。同时,应加强人性化的选择,可以根据节气、纪念日、节日等时段开展相关发布。如辽宁省地震局的早安类信息,贴心暖心的问候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公众的心理距离;北京市地震局推出的“防灾科普大本营”和四川省地震局的“说震事儿”以系列宣传专辑的形式每期向公众普及一些地震科普知识,涉及地震观测仪器、防灾避险、应急技能等内容。源源不断的推送使公众的科普认识形成一个思想体系,对防震减灾的认识也更加丰满。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推送平台,要想做好互动,就必须研究公众的阅读习惯、年龄结构层次、爱好倾向等问题,有的放矢、清晰精准地向社会公众投放科普知识,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互动宣传的作用。

4.1.2 在震时

每一次地震发生后,总会有公众在微博平台上询问震情、灾情等信息。此时,作为地震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主动出击、正面发声,及时、准确地将权威信息推送给公众,占领舆论制高点。此时,可将平时备好的地震科普图文、动画和短视频等内容与公众分享。再者,公众此时情绪焦虑、恐慌,可适时开展心理疏导,掌握合适的心理缓解技巧,与公众在平台上“面对面”。同时,还要注意监测地震舆情的出现,做到早发现、早辟谣,始终给公众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对于每一次舆情处置,事后都要进行总结、研究舆情发展规律,针对舆情的形成特点,适时创作科普辟谣作品。

总之,在互动过程中要根据公众的需求来开展平时和震时的创作。可以在微博平台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公众平时和震时的心理需求,制作不同的科普作品。也可制作成模板,通过后台搜索的方式,对公众留言进行回复。

4.2 加大原创力度,活跃平台气氛

在样本跟踪调查中发现,公众对于原创作品的青睐度高。每当一篇原创的图文、视频发出后,公众都会地开展转发、评论和点赞。对于微博作品的设计,建议以团队创作为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统一策划微博主题、定位、层次与内容。建议实行微博作品创作的团队创作制,形成原创作品的精品建设。对于团队中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取长补短。在原创作品产出前,领导层要广泛听取民意、确定作品主题,再根据不同分工进行创作设计,直至最后与公众的面世。

原创作品由于其具有鲜活、独一无二的魅力,在其发布之时就注定是公众心中的焦点。但是,在原创作品创作中一定要注意将深奥难懂的地震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表现手法来呈现。要注意使用“网言网语”,这样容易与公众产生共鸣。同时在与公众的交流中,要注重使用通俗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始终以接地气的方式与公众站在一起。

4.3 科学回复,提升互动体验

回复代表一个部门的态度和责任,做好对公众的科学回复至关重要。在平时,可以把公众询问最多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微博问卷调查,了解公众的心理需求,研究回复公众的正确表达;也可制作成模板,每当公众触及到此方面问题时,可迅速与公众展开互动,可分为自动回复和个性回复。

对于自动回复,在收集到公众的留言之后,可在后台以关键词的形式进行搜索,找到问题的对应答案;对于个性回复,则可以使用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在监测到公众的评论之后,对于他们的一些个性问题,可以调用之前的模板,有针对性地、科学回复他们的问题;对于公众关注的一些热点新闻,则要在全面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严谨规范的用语与公众见面。

5 结 语

微博的互动力和公众的认可度是政务微博生命之树常青的保鲜剂,目前,地震政务微博已积极主动在做好与公众的互动上下功夫。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中,还应加强部门间政务微博运营的互动体验交流与讨论,通过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开拓创新,共同发展。在当今,要充分应用微博平台的强大互动功能,与公众开展友好互动,加大防震减灾知识的传播宣传力度,使公众掌握地震应急避险技能,在灾难来临前能沉着应对,科学施救,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共同建设平安美好家园。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政务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