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药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化学反应活性研究

2022-02-28

石油化工应用 2022年12期
关键词:正丁醇丙酮甲苯

邢 丽

(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宁夏银川 750000)

VOCs(挥发性有机物)是自然界中分布较广的废气,人类活动无疑是VOCs 排放的重要源头[1]。在我国,VOCs 人为源主要包括机动车尾气、溶剂使用、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等几个方面[2]。研究表明,工业源VOCs是人为源VOCs 排放的主要部分,约占55.5%[3]。而工业源VOCs 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中的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具有排放量大、浓度高、种类多和活性高的特点[4]。VOCs 是对流层O3和SOA 的重要前体物,致使国内很多地区出现了以高浓度O3和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的复合污染问题[5-6]。排放到大气中的VOCs 不易扩散、易在低空聚集,对区域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制药行业产生的VOCs 的环境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制药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对空气中VOCs 的环境危害关注较晚,针对制药行业排放VOCs 污染控制以及行业排放标准尚未建立和出台[7]。对制药行业排放VOCs 的光化学反应活性研究可为O3和PM2.5 污染控制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宁夏地区的四环素发酵为例,以VOCs 成分和含量为基础,利用O3的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aximun incremental reaction,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aerosol formation coefficient,FAC)对VOCs 的OFP(O3生成潜势)和SOAFP(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分别进行了估算,为制定制药行业VOCs 排放控制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定性与定量

本研究采用SUMMA 罐共收集四环素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排放的VOCs 有效样品12 个,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仪)分别对12 个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1)四环素发酵过程中,各工艺过程无组织的ρ(TVOCs)较高,范围在290.0~2 010.0 μg/m3;各工艺中均以含氧烃类和芳香烃为主,ω(含氧烃类)范围在77.6%~95.9%,ω(芳香烃)范围在2.3%~16.0%。

(2)在4 个工艺流程中,种子罐培养、发酵培养中期和发酵培养后期无组织排放VOCs 主要组分均为丙酮和乙醇,但各工艺两种VOCs 的占比略有不同,发酵培养前期特征组分为丙酮和正丁醇,其中丙酮占比为71.0%。

1.2 O3 和SOA 生成潜势计算

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on,MIR)法、OH 消耗速率法和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photochemical ozone creation potential,POCP)等方法是评估VOCs 组分对O3生成影响的主要方法[8-9]。MIR 法评估O3生成潜势用OFP 表示,代表了VOCs 组分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O3生成贡献水平,其被广泛用在研究VOCs 对当地O3生成的作用[10-11],计算公式如下[12-13]:

式中:VOCi-排放源中第i 种VOCi的排放量;MIRi-第i 种VOC 生成O3的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

目前,评估SOA 反应活性的主要方法有OC/EC 比值法、WSOC 法、气溶胶生成系数法(FAC)等[14-16],其中,气溶胶生成系数法(FAC)在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 势(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potential,SOAFP)的估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7],本研究亦采用该方法计算SOA 生成潜势,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VOCi-排放源中第i 种VOCi的排放量;FACi-第i 种VOC 生成SOA 的生成系数;-第i 种VOCs 参与反应的质量浓度百分比,%。FACi和的数据均来自于GROSJEAN[18-19]。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VOCs 对O3 和SOA 生成的贡献情况

该药企四环素特定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VOCs 对区域O3生成贡献情况(由于缺乏乙腈的MIR系数,故未给出其O3生成贡献率;在检测VOCs 范围内仅芳香烃类具有FAC 参数数据,故仅提供其SOA 生成数据),如:在各个工艺过程中,种子罐培养和发酵培养前期对O3生成贡献率均较高,两者之和高达73.2%,两个培养过程的O3生成总量分别为875.59 μg/m3、2 182.23 μg/m3。

在SOA 生成潜力分析中,种子罐培养和发酵培养前期都是主要贡献者,贡献率分别为27.00%、25.32%,生成SOA 总量分别为257.68 μg/m3、241.67 μg/m3。此外,4 个生产工艺过程对SOA 的生成贡献率较为接近,造成以上结果是由于各个工艺过程无组织芳香烃类VOCs 浓度水平相似。

2.2 不同VOCs 种类的O3 和SOA 生成贡献情况

不同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VOCs 的OFP 预估结果见表1。由表1 可知,不同工艺过程O3生成的主要贡献VOCs 各有不同,种子罐培养过程中O3生成主要由乙醇、正丁醇、丙酮、甲苯和邻/间二甲苯贡献,其OFP分 别 为236.68 μg/m3、118.74 μg/m3、204.24 μg/m3、71.03 μg/m3和157.30 μg/m3;发酵培养前期O3生成中正丁醇、丙酮、甲苯和邻/间二甲苯占主导,四者生成潜力占该过程总生成潜力的97.2%;发酵培养中期O3生成中乙醇、甲苯和邻/间二甲苯占优势,其中,乙醇的OFP 最高,为225.28 μg/m3;发酵培养后期主要生成O3的VOCs 种类与发酵培养中期相同,同样是乙醇OFP最大。

表1 各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VOCs 的OFP 评估结果Tab.1 OFP results of unorganized VOCs in different process

不同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VOCs 种类的SOAFP预估结果见表2。由表2 可知,4 个工艺过程生成SOA的VOCs 组分基本一致,均属于芳香烃类。从表中数据可知:各个工艺过程生成SOA 的主要贡献种类均为甲苯和邻/间二甲苯,此两种VOCs 的SOAFP 分别占各工艺过程总SOAFP 的72.3%、74.5%、70.7%和73.6%。比较不同VOCs 的SOA 生成潜能,苯、对二甲苯和1,2,4-三甲苯的SOAFP 较低,均值分别为16.36 μg/m3、14.08 μg/m3和8.47 μg/m3。

表2 各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VOCs 的SOAFP 评估结果Tab.2 SOAFP results of unorganized VOCs in different process

2.3 关键活性组分识别

结合前节所述,MIR 和FAC 两种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中都兼顾了无组织排放VOCs 的浓度水平和不同VOCs 种类的生成潜力,故本节关键活性组分的识别采取综合考量MIR 和FAC 两种评价结果的方式。各工艺过程不同VOCs 生成O3的贡献率,在种子罐培养过程中,乙醇、丙酮、邻/间二甲苯和正丁醇为生成O3的主要活性组分,贡献率分别为27.03%、23.33%、17.97%和13.56%,由此可见该工艺过程各VOCs 组分贡献水平相差不大,不存在显著的活性因素;在发酵培养前期,正丁醇的贡献率最高,为64.78%,其次为丙酮,贡献率是23.53%,此过程生成O3的关键组分即为正丁醇和丙酮,其余7 种VOCs 的O3生成贡献率均在5.00%以下;在发酵培养中期,乙醇、邻/间二甲苯和甲苯为主要O3生成组分,其中乙醇贡献最大,占比在39.90%,邻/间二甲苯次之(21.40%);发酵培养后期生成O3的关键活性组分与发酵培养中期相同,且各个关键组分的贡献率也较为接近,这可能与发酵培养中期和发酵培养后期的工艺培养过程较为相似,无组织排放VOCs 的含量水平变化不大有关。总体来看,该研究工艺中O3的生成主要来自于乙醇、丙酮、正丁醇和邻/间二甲苯,此4 种VOCs 的排放管控和环境影响需重点关注。

具有SOA 生成潜力的VOCs 在不同培养过程的生成贡献水平:在种子罐培养、发酵培养中期和发酵培养后期过程中,甲苯和邻/间二甲苯均为主要生成SOA的贡献组分,贡献率分别在37.21%~42.17%和31.39%~35.08%,两种组分贡献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在发酵培养前期,甲苯的贡献水平最高,为49.00%,其次是邻/间二甲苯和苯乙烯,贡献率分别为25.45%和11.62%,其余均低于10.00%,甲苯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VOCs,这不仅与该阶段甲苯的无组织排放含量水平高有关,还与甲苯生成SOA 的潜力高有关。综上,研究工艺中甲苯和邻/间二甲苯是主要生成SOA 的活性种类。

3 结论

(1)该制药企业中,主要参与O3生成的工艺过程是种子罐培养和发酵培养前期,正丁醇、丙酮、乙醇和邻/间二甲苯是该制药企业各工艺无组织排放VOCs 中O3生成的主要贡献组分,同时也是造成光化学污染最重要的污染物质。

(2)在各个工艺过程中,甲苯和邻/间二甲苯的SOA生成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余组分,两者贡献率在70.66%~74.45%。

(3)基于O3和SOA 的生成潜力评估结果,优先控制含氧烃类和芳香烃,重点控制工艺为种子罐培养和发酵培养前期。

猜你喜欢

正丁醇丙酮甲苯
正丁醇和松节油混合物对组织脱水不良的补救应用
制药工艺尾气中丙酮的膜法回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降糖药甲苯磺丁脲片中甲苯磺丁脲的含量
基于CuO/ZnO异质结纳米花的薄膜型丙酮传感器研究
1-(对甲苯基)-2-(三对甲苯基-5-亚磷酰基)乙醛的汞(Ⅱ)配合物的X射线晶体学、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研究
大风子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三叶青藤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氯代丙酮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华抱茎蓼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PVA膜渗透汽化分离低浓度丙酮/水溶液的实验研究